大国现代变革的成功逻辑——以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为中心的分析

文摘   2024-11-18 21:31   江苏  
点击“江苏社会科学”,关注我们



殷冬水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教授

吉林大学社会公正与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国家治理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愿景引领型现代化,呈现愿景引领驱动的显著特征。愿景生产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性、世俗性、务实性、整体性和行动导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发挥着引领与指引、动员与激励、整合与聚焦、反省与变革的功能。从政治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归功于中国共产党善于用愿景规划的方式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将愿景的生产、传播和执行三个关键环节贯通起来,实现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领导权、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现代性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中国经历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近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开始“从‘天下’到‘世界’”的转换。“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中国始终未能形成现代国家形式,皇权未能渗透到社会之中。”“帝国的行政从来没有深入到每个村落和标准集镇。”无论是洋务派、维新派的改革探索,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实践奋斗,都是对传统中国进行的全方位现代性谋划,试图将其改造成一个国富民强的现代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先锋队政党,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领导权本质上是引领与追随的权力关系,领导实质上就是领导者引领和组织其追随者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领导者、追随者和环境是领导这种社会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领导者的核心任务就是要为组织发展创造愿景,将组织成员团结起来为实现愿景共同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是愿景引领型现代化,呈现愿景引领驱动的显著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强调蓝图的作用,用“大国蓝图”引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指出:“中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没有理想是不行的,没有纪律也是不行的。”中国共产党是创造理想并组织人民为理想而奋斗的最高领导力量。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过程中生产了什么愿景?这些愿景有何特征?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何种功能?这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旨在从愿景规划这一视角分析和阐释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现代变革的成功逻辑。


一、理想图景的生产: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历史变迁

“愿景是集体的未来图景”,是人类社会面对未来不确定性所做的积极回应。愿景来源于现实,超越现实,表达的是人类社会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期待、向往和追求。愿景回望过去,引领现实,为特定组织或群体提供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不断生产愿景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将愿景变成现实的过程。

1. “建设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起步的,也是在不断探索现代化愿景的过程中前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人民群众虽生活极为困难,但对新国家的新生活充满期待。

中国式现代化起点低,如同毛泽东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基本情况就是一穷二白。所谓穷就是生活水平低。……所谓‘白’,就是文盲还没有完全消灭”。“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如拉丁美洲一些国家那样高。……我国人民还很穷。”“飞机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车也不能造,精密机器也不能造,许多东西我们都不能造。”国家的贫穷落后使得人民群众无法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空间格局中处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我国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共计一百零五年时间,全世界几乎一切大中小帝国主义国家都侵略过我国,都打过我们,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战争,由于国内外各种原因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因而,“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

为了有效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就需要提出现代化愿景,确立国家发展的奋斗目标。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就提出要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发展新民主主义的人民经济,稳步地变农业国为工业国。1954年,中国共产党提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由文化落后的国家变成有现代文化的国家,“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修正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富强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式现代化要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使我国在几十年内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强国,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转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3年,毛泽东提出,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猪吃,有鱼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鸡鸭鹅兔吃,有蛋吃”。

2. “总体小康”:改革开放初至二十世纪末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全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将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小康社会并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终极愿景,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阶段性愿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小康社会这一愿景按照实现的难易程度被分成“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所谓“总体小康”,“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总体小康”是小跑,小变化,具体说来,就是要解决温饱问题,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当时预计“总体小康”到二十世纪末实现,“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实现了总体小康,“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变化”。

“小康是中国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然而,中国几千年来,这一理想的社会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总体小康”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景,该愿景的提出既来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也来自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未来目标的合理规划与预期。“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国家发展水平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通过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从历史纵向上看,实现“总体小康”无疑是国家发展的一个进步,但这个进步是一个“小跑步”。从横向比较看,“总体小康”是欠充分的小康。这是因为,“总体小康”对发达国家而言是微不足道的,“达到了这个目标,中国也不算富,还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总体小康”也是非同步的小康,它是对国家发展状态的总体描述。“总体小康”并不意味着国家的全体人民都过上了小康生活,也不意味着全体人民都能同时迈进小康社会。在“总体小康”社会中,大多数人过着小康生活。“总体小康”还是以物质为基础的小康,侧重于物质生活,聚焦于收入层面。邓小平提出,到二十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

3. “全面小康”:二十一世纪初至建党百年

二十世纪末,中国如期进入了“总体小康”社会,实现了“总体小康”的奋斗目标。以此为基础,中国共产党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新蓝图,带领人民向“全面小康”这个更高愿景迈进,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与“总体小康”一样,“全面小康”属于“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二十一世纪初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另一个愿景。“全面小康”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小康”展现的是一幅理想图景和美好画卷,提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要达成的一个重要目标,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全面小康”是对“总体小康”的超越。“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与之相对,“全面小康”是高水平的、全面的、发展相对均衡的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在“总体小康”阶段,人民并不富裕,国家发展并不平衡,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到了“全面小康”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三千美元左右,“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二〇〇〇年翻两番,按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估算,将达到四万多亿美元”。“全面小康”包括覆盖的领域要全面、覆盖的区域要全面和覆盖的人口要全面这三个方面。“全面小康”不是单一维度的小康,其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内容,经历了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转变,“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全面小康”是发展平衡协调的小康。在“总体小康”阶段,国家发展仍不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较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国家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

4.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号召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宣布,“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历史阶段提出的新愿景。中国共产党提出到二十一世纪中叶,更准确地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之时,实现这一新愿景,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的中国、民主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需要三个五年规划来推进。具体说来,就是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国家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在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需要另外三个五年规划期,“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透过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史可以看出,愿景生产伴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愿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标准在逐渐提高,从关注温饱转向关注小康,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转向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维度在不断拓展,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转向包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现代化,“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落脚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不仅关注每个人的物质生活水平增长,关心温饱问题的解决,也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回应人民期盼: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

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本质上是“理想的”未来画面,既有愿景应具有的一般属性,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应有特色。与其他愿景一样,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未来导向性,“是为了将来而非过去”。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也具有理想性、超越性、创造性,是一种变革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并不是事无巨细地规定国家治理的所有内容,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原则性、指导性。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回应人民期盼。

1. 人民性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创造主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生产的信息来源,更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服务对象。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想象,回应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满足的是人民群众的真正需求,“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收入分配和就业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最终指向都是人民的福祉”。尽管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并由中国共产党集中呈现的,但从内容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愿景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国家未来发展的期待和要求,是人民群众内在心声的外在表达。近代以来,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将贫穷落后的中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中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些内容都被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之中。

2. 世俗性

世俗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美好生活”“日子”“福祉”“幸福”“获得感”等是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话语。中国式现代化愿景表达的是人民群众要过上世俗幸福生活的理想,呈现的是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的是人性的真实需求。这些“需求既包括食物、衣服和住房方面的物质需求,也包括教育方面的文化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愿景聚焦人民群众的世俗欲望与需求,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集体诉求,也尊重和体现每个人的利益诉求。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建立在对人民群众需求洞见的基础上,了解这些需求,满足这些需求。这些需求包括安全、自由、平等、福利、公正等,所有这些需求构成每个人幸福生活的基础。对每个人而言,安全感是首要的需求,人民希望生活在一个有序的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能够形成彼此信任关系,权利得到政府的尊重和法律的有效保护,不用担心辛勤劳动获得的成果被他人掠夺,摆脱贫穷、恐惧、愚昧的困扰,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承认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正当性、合理性与紧迫性,保障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机会与权利,承担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创造条件的责任。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强调集体和自我共同奋斗的重要性,倡导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要靠自己的努力来创造幸福。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实践,不是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救赎行动,而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全体人民的持续奋斗。

3. 务实性

务实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所谓务实性,主要体现为“愿景必须适合特定组织的情况”,表现为“取消人们对乌托邦和较为理想化设想的兴趣”。历史地看,中国式现代化曾为乌托邦思维所困扰,也承受过乌托邦实验带来的巨大代价。“大跃进对于中共精英具有强大的、内在的吸引力。它迎合了他们迅速进行社会经济变革、‘赶上’发达国家的愿望。”整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一个重要变革体现在它超越了乌托邦思维,从具有乌托邦色彩的愿景发展到具有务实性的愿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来源于现实,超越于现实,但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并未脱离现实,始终将可行性作为衡量愿景规划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基于组织能力与外部环境而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与可实现性的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不是空想的产物,也不是主观臆断的结果,它是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全体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尊重国家发展基础,尊重国家发展的规律,直面当代中国国家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形成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恰恰相反,它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过程导向、结果导向,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深刻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想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坚持科学规划原则,“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

4. 整体性

整体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国家治理需要坚持整体性治理的原则,基于国家利益最大化原则对国家治理的整个地理单元内的不同构成要素、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进行科学谋划,整体布局,“对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协同高效”。中国共产党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能“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从政治上、经济上、意识形态上杜绝这样的‘既得利益集团’在中国大地上出现”,最大限度捍卫国家公共利益。因而,中国共产党生产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景能体现和贯彻国家治理的整体性原则。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将国家作为一个守望相助的政治共同体,该政治共同体有着共同的使命、命运和利益。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关注的不是国家的局部发展,而是国家的整体发展,不是国家的一个方面进步,而是国家事业的整体进步,关注的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当代中国是超大规模的国家,内部差异大,是一个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体系。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这些不同构成要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强调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不同要素的重要性,也强调了不同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并将这些不同要素协同起来推动国家的有效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平衡的治理理念、原则和方法,以促进国家利益最大化为治理的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坚持“社会利益高于次级集体单位的利益,而特定次级集体的利益又高于其构成单位的利益。在衡量任何次级集体的利益时,个人首先必须考虑更大的利益,然后决定如何使次级集体利益符合社会利益”。

5. 行动导向性

行动导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从言说走向行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始终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仅注重对现代化进行愿景规划,而且注重愿景规划的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纲领性的思想”,它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将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关联起来,强调观念与行动、理想与现实、未来与现在之间的联系,强调观念对行动、理想对现实的塑造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与政治实践关联,扎根于政治实践,指导政治实践,影响政治实践。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不仅表达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还将这种美好期待在特定时空中通过集体行动转变成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行动导向性体现在它塑造集体意识,创造集体记忆,与党和政府的工作衔接对接,在党和政府工作中起着有效的指导作用,进而转变成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一旦形成,就具有权威性和约束性,要与党和政府工作相对接,要转变成党和政府施政的新依据,转变成党和政府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公共政策。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行动导向性,还体现在它要与政府的公共资源配置活动关联起来,体现于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之中,最终落脚在对党员干部工作绩效的评价上,干部考核的“结果将运用于表彰奖励、干部选拔任用、改进工作、行政问责等诸多程序中”,人民群众根据愿景的实现程度来评价党和政府的工作绩效。“从世界范围看来,中国的这种将观念转化为实践、将理想转化为行动、将目标转化成现实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是强大的目标治理能力的体现,也是强大的国家能力的核心。”


三、以理想观照现实: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主要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呈现鲜明特征,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多重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像其他政治工具一样,愿景可用于或好或坏的目的”,“是不确定的社会现实的地图以及创造集体意识的基石”。正是由于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能有效发挥其功能和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才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生产和转换,持续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

1. 引领与指导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引领与指导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复杂政治过程形成的理想图景,探索的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对更好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渴望的表达”。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愿景的生产来履行其领导职能,发挥其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现代化谋划的重要工具。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由过去、现在引向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愿景还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规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在政治实践中,方向与道路是彼此关联的。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重要性在于,它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命运。中国式现代化愿景通过设计国家发展的蓝图,确定国家发展的阶段性任务,将国家发展的蓝图转换成可测量、可评价的指标,用这些指标来衡量中国式现代化要达到的水平,“规范政府行为(而不是干预企业决定)”。由于中国共产党生产出了不同的现代化愿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才有了明晰的推进方向、目标和任务。正是从这一意义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不仅具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性质,而且具有顶层设计的引领、指导属性。

2. 动员与激励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动员与激励功能。现代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现代化的推进需要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通过选择性激励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政党和政党体制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为此种农村的政治动员提供制度化构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资源,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成功之道在于它“能够激励其追随者并改变世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社会成员对现代化缺乏认识,更缺乏认同,“1949年全国胜利时建立的庞大的党和政府官僚机器在意识形态与组织上是强大的,但其人员缺乏专业技能与现代知识”,这使得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动员任务尤为艰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化意识,提升社会成员参与现代化建设的意愿和能力,并汇集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力量,将国家的规模优势转变成国家的发展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它为党和政府现代化动员提供了思想资源,提供了“可信的、有吸引力的、令大家向往的宏伟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提供了中国国家未来发展的理想蓝图,在现代化动员中,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为当代中国人提供了值得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生活样态,这种理想生活样态激励着当代中国人为之努力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不仅是一种可欲的国家发展理想目标,而且是一种可变成现实的国家发展目标,正是这种可欲性和可能性的叠加,为当代中国人推动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动员与激励功能还来源于其良好的实践结果,改变了当代中国人的命运,改善了当代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这种良好实践结果增加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信任感、认同感,有助于唤起和提升人民群众参与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

3. 整合与聚焦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整合与聚焦功能。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人民是政党的基础;而政党是人民得以有机聚合和整体存在的内在力量与机制”,“中共在现代中国治理体系中扮演的关键性角色就在于‘整合性’”。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发挥着重要的整合与聚焦作用。现代化发展不仅需要对社会进行广泛动员,还需要通过有效的社会整合,创造社会共识,防止社会分裂对现代化的破坏。当代中国是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它的历史如此悠长,它的文化如此深厚,它的社会(包括它的政治)如此复杂”,整合难度大,治理复杂。“作为一个内部异质性较强、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超大规模社会,中国社会具有较高的离散性,社会整合具有极端重要性和高难度性。”在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中国不得不在几十年内同时面对和解决西方几个世纪以来陆续遭遇并逐步处理的许多问题”,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全体人民整合起来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应对超大规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集体行动难题。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致力于解决超大规模国家现代化集体行动难题的一种重要尝试,“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会的共识,发挥比较优势,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从政治实践层面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既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整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结果,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整合与聚焦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汇集全体人民的意志,整合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协调国家发展不同目标之间的复杂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唯一性,在现代化不同发展阶段,只有一个愿景,一张蓝图,其重要价值在于将全体人民团结起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而共同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权威性,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既充分吸收了民意,又发挥了先锋队政党的领导者角色,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认同、拥护。正是这种权威性,使得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不仅能有效进行社会动员,而且能有效进行社会整合,将全体人民的注意力聚焦现代化建设事业,防止现代化建设事业因其他因素干扰而中断。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持续性,其是一个持续生产的过程,正是这种持续性,保证了其社会整合功能发挥的连续性、贯通性。从政治学的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承诺,因而对党和政府具有普遍约束力,有助于党和政府将工作重心聚焦于现代化建设事业,聚焦于现代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主要事项、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上。

4. 反省与变革功能

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反省与变革功能。在政治生活中,政治理想与政治现实之间存在张力。政治理想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观照与反思现实,帮助人们去发现政治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困难和挑战,为人们变革现实提供思想武器。政治理想既有建构性,也有解构性,对政治现实构成挑战。政治理想向人们传达的是:所有政治现实都是不完美的,因而都是可以改进的。实际上,愿景并不是指任何目标,而是指一些难以完成的目标。“愿景暗含着去实现难以完成目标的决心和欲望。”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来源于政治实践,同时也作用于政治实践,帮助人们去发现政治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形成过程,既是中国共产党深入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状态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鲜明的自我超越特征,可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变革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愿景具有反省与变革的性质定位,它不只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辩护,创造合法性资源,更要反思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变革、创新、发展,将中国式现代化引向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愿景为当代中国反省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路径提供了参照系,基于国家发展的未来目标对现实做出反省和反思,在反省和反思的基础上为国家发展廓清未来的努力方向和目标,为中国式现代化变革发展提供了持久动力。


四、结语

实践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有效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持续推动着中国现代变革,是中国这个超大规模国家成功实现现代变革的重要因素。当代中国“不仅维持了内部团结,而且最重要的是,实现了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实现了和平发展,实现了粮食、医疗和教育的自给自足,尤其是使 8 亿人摆脱了贫困。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实现如此非凡的目标”。从大历史的视角看,“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最剧烈、最深远并且显然是无可避免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巨变的精彩华章。当代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国共产党运用中国式现代化愿景持续进行现代性谋划,“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说明:国家是“组织经济生活与控制社会的集中权力”,“国家是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同时也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关键性力量”。“一个有效国家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要先决条件。”从政治学的视角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其主要经验在于:第一,“党是领导一切工作的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对国家发展进行合理规划的先锋队政党,善于用愿景规划的方式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愿景成为当代中国人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塑造了政治行动,阐明了目标,确定了身份和价值,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组织行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长期执政“使得其官员避免了短视的选战思维,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长期战略规划上”。与之相对,传统国家的国家能力脆弱,“基层渗透力很低,很难实施国家计划”。第二,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顶层设计、问计于民,将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贯穿于国家的治理活动之中,注重提升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质量,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的正当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第三,中国共产党不仅关注愿景的生产,也关注愿景的贯彻落实,“实现了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有机统一”,将愿景的生产、传播和执行的三个关键环节贯通起来。具体说来,就是把愿景规划与落实有效衔接起来,将愿景的落实与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培养、考核、监督等连接起来,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中注重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齐心协力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局面。“一张蓝图绘到底”,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的战略规划能力,是中国共产党有效运用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体现。“全国一盘棋”,体现的是举国体制的动员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一竿子插到底”蕴含的是国家强大的整合能力、政策贯彻执行能力。正是这些能力的有效结合促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而艰辛的探索过程,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比如,在特定时期,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目标定得过高,脱离实际,导致国家发展受挫;在“文革”期间,由于政治运动的干扰,国家发展偏离了现代化建设的应有方向。在现代化愿景规划上,中国共产党仍将面临超大规模国家治理必然带来的信息难题,需要不断提高国家信息能力,提升愿景规划的科学性。在愿景规划的贯彻落实中,仍要协调顶层规划与因地制宜之间的关系,平衡国家不同发展目标之间的内在张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仍会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在中国式现代化愿景生产与贯彻落实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也找到了一些有效办法。这些经验和办法既为中国式现代化有效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和续写新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史拴拴〕


(原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24年第5期,下载原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江苏社会科学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江苏社会科学
本刊1990年创刊,江苏省社科联主管,设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栏目,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为国家社科百强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