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东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东南大学融资租赁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革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助力金融强国建设、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推动生产力跃迁至新台阶的进程中,须厘清金融助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发展的演进逻辑,着眼“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四个战略维度,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以金融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金融强国、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能够为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新优势提供重要支撑。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重要讲话,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阐明了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指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并提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讲话内容释放了以培育新质生产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信号,为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引。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全周期、全方位的新型金融服务。理论层面上,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发展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发挥金融的要素引导和资源配置功能,为有效促进前沿领域技术创新、合理配置新质生产要素、培育发展新产业新动能新模式提供资金。实践层面上,在新一轮产业革命推动下,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在人力资源、市场规模、产业装备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仍存在资源流动渠道不畅通、市场潜力开发不充分等问题,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和资源配置枢纽,须提供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据此,本文首先分析我国金融服务传统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作为与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使命。其次,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理解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理论意蕴,力图在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厘清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进逻辑。最后,立足现实,把握机遇,通过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四个战略维度与“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视角,明确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为建设金融强国、开拓新型现代化道路注入澎湃动能。
1. 金融服务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作为
马克思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金融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融通、风险管理等重要职责,为推动生产力及其要素发展提供必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更为重视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探索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高效利用,逐步推动生产力实现跃迁,由此形成金融助力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作为。
(1)金融助力劳动要素:实现高效配置与结构优化
劳动要素是开展地区经济活动的重要微观基础,助力其高效配置和结构优化是金融支持劳动要素发展的重要内容。从配置视角看,金融市场能利用价格信号指引劳动者积极参与劳动分工,推动劳动资源跨区高效配置。从结构视角看,金融资源流向教育领域能够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改善劳动人口综合素质。在财政金融支持下,我国已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和科研人员队伍、技能劳动者队伍,2023年,我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05年。劳动队伍教育结构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红利加快释放,为生产力水平提高和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支撑。
(2)金融催化资本要素:加速效益提升与层次升级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提高其经济贡献率和完善其层次结构是金融助力资本要素演进的重要方式。经济贡献率方面,金融市场能改善投融资效率,减少要素错配导致的效率低下问题,充分释放资本要素助力经济增长的潜能。层次结构方面,金融市场发展有利于缓解资金供需信息不对称,疏通各类资本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在金融市场支持下,2023年,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8.9%,逐步形成由沪深主板、北交所、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市场组成的,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3)金融引导土地要素:迈向市场配置与集约利用
土地要素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基础,推进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效率是金融激发土地要素活力的重要渠道。一是市场化配置,金融市场发展有助于精准评估土地要素价值,引导其流向拥有先进生产力的产业主体,进而提升土地配置效率。二是集约利用,金融部门通过优先支持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挖掘潜在用地空间,助力土地利用效益提升。在金融部门引导下,2013—2022年,我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38.61%,土地要素利用率显著提升。“十四五”期间,金融部门将持续发力,推动实现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15%左右的目标。
(4)金融激励知识要素:强化产权保护与创新发展
知识作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积累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金融在助力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要素创新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通过不断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提高知识产权侵权代价和违法成本,增强金融体系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知识要素创新方面,金融市场通过构建涵盖银行信贷、企业债券、股票融资、保险产品等的多层次服务体系,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知识发展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着力推动知识创新和知识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金融助力产学研深度合作,为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5)金融调节技术要素:提升供给活力与交易网络
技术要素在创新驱动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激发技术要素供给活力和完善技术要素交易网络是金融助力技术要素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供给活力方面,金融部门为技术创新提供私募基金、天使投资等多元资本支持,进而充分激发技术要素活力。交易网络方面,金融部门以市场机制助力技术要素转移转化,畅通其在产学研部门间流动的渠道,为技术成果的创新和应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在各类资本支持下,2023年,我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09万件、外观设计专利63.8万件。
(6)金融驱动管理要素:实现总量增长与质量提升
管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逐步突出,助力其总量增长并促进其质量提升是金融推动管理要素发展的重要方式。总量方面,由于金融行业对于高素质管理人才需求量巨大,相关部门通过行业培训、高校合作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量的专业管理人才。质量方面,引入外资为企业深入了解国际前沿的管理战略、组织架构、运营模式提供契机,帮助企业发现并解决管理实践问题,推动管理体系和管理韧度不断优化。截至2022年,我国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超1126.5万名,高端管理人才总量快速增长。
(7)金融支持数据要素:提升供给水平与流通效率
数据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资源,提升数据供给水平、优化数据流通环境是推动金融与数据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供给水平方面,基于数据密集型行业的特性,金融部门具备助力数据仓库建设、提升数据供给水平的基础优势,可以通过收集、分析和整合富有价值的数据,释放数据要素潜在价值。流通环境方面,金融市场通过高频交易、价格发现等机制准确评估数据要素价值,有效缓解其在交易、共享和合作中价值不明确等问题,进而提高数据要素流通效率。在金融部门的支持下,我国数据要素加速发展、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2年,我国数据存储量达724.5EB,全球占比达14.4%;2022年当年数据产量达8.1ZB,全球占比达10.5%,位居世界第二。
2. 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时代使命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对生产力发展方向作出的战略性研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国突破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的重要抓手,对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韧性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当下,金融部门助力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大幅提升,这一现实是赋予我国接续发展的信心与底气,但也应清楚地认识到,以低成本劳动力、外部市场和资源为主要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提供有力支撑。因此,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并非偶然命题,而是遵循生产力不断由低级向高级跃迁这一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是金融部门顺应时代发展、发挥支撑作用、加快动能转化的历史选择。
(1)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金融强国的应有之义
金融强国应当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具有领先世界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具备一系列关键核心金融要素,涵盖金融生产力的发展与金融生产关系的变革。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能让金融最大限度发挥链接社会资本与产业发展的作用,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实现新的跃升,是新时代金融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一是经济实力,金融部门通过优化资金供给、强化风险分担、缓解融资约束等举措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驱动我国经济实力取得长效进步。二是科技实力,金融部门通过吸收公众储蓄、设立投资基金等方式,汇聚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项目,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综合国力,金融发展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有效克服其引发的生产性服务业难以适配高端制造业发展需求的问题,进而加速中低端制造业去产能进程。
(2)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高质量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进程,与贯彻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一是创新层面,金融部门能够为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风险资本,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力向先进质态跃升,加快我国自主创新进程,契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协调层面,金融部门通过调节资金供给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提供发展契机,在保障发展均衡性、协调性的基础上,系统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三是绿色层面,金融部门通过创新绿色债券与绿色股权融资等投融资工具,精准引导社会资本流向清洁能源等领域,厚植绿色生产力发展的环保底色。四是开放层面,金融部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吸纳全球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生产力水平迈向更高层次,助力我国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五是共享层面,金融部门逐步向提升效率、改善福利、实现共赢的新质金融业态演变,着力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
(3)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走和平发展道路。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能让金融最大限度嵌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各个维度,并提供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一,金融部门在支持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加快推动实体产业升级,以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稳固的基本盘有效应对巨大的人口规模带来的挑战。第二,金融部门持续增加人力资本投入、强化劳动者素质,引导劳动收入分配朝更加合理的方向调整,进而改善劳动市场收入差距较大状况,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市和乡村共同富裕。第三,金融部门助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应用,助推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向新质生产力转换,为劳动者提升技术运用能力、增强创新求变意识营造良好空间,实现新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相互协调。第四,金融部门持续引导煤炭、化工等高排放行业绿色转型,以绿色可持续的物质生产力化解环境污染等造成的经济增长乏力风险,有机契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要求。第五,金融部门不断助力产业升级,为新质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提供金融动能,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为积极承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新质生产力发展是从低级质态向高级质态演进、从传统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转型的接续过程,其并非要忽视、放弃传统生产力。因此,以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须厘清传统生产力跃迁至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蕴,辩证理解两者前后相继、不断吸纳创新的演进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深入探讨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进逻辑。
1. 传统生产力跃迁至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意蕴
从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看,以产业作为承载方式的生产力已在结构、行为与绩效等方面实现跃迁,具体表现为在生产力构成要素(结构)、成长速度(行为)、生产效率(绩效)等维度存在演进趋势。
(1)结构:传统生产力跃迁至新质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实现优化
当前,依托传统生产力的传统产业仍是劳动力尤其是低技能劳动者就业的重要载体,但传统产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能够开发和利用的生产要素有限,其已不符合颠覆性技术创新的劳动力要素要求,限制了新科技的发展。首先,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有限,对劳动者的技能与知识要求较低,生产要素有待整合优化。其次,传统生产力所在产业的生产模式与市场需求相对固定,创新能力要求较低,劳动者无须适应新技术和多变的市场需求,而新质生产力要求开发和利用更多的新质生产要素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而,须加快对传统生产力构成要素的优化配置。
(2)行为:传统生产力跃迁至新质生产力的成长速度快速提升
当前,我国已建成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有力推动了产业化进程,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相较于新质生产力,传统生产力增长速度较慢、成长性较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限。从外部投资看,我国经济产业发展逐步升级,新兴行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推动生产力演进升级,但传统产业投资增长趋缓,抑制了传统生产力跃迁至新质生产力。从市场需求看,部分传统产业市场相对饱和,相对滞后的生产力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抑制了传统生产力的升级动力和增长速度。从市场供给看,传统生产力承载的产品与服务存在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影响了其盈利能力和投资动力,抑制了传统生产力的成长性,因而,传统生产力所在产业须加速成长,不断向新质生产力迈进。
(3)绩效:传统生产力跃迁至新质生产力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2015—2022年,中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增长了52.2%,相较于世界平均水平,总体经济劳动生产率虽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但与高收入国家相比仍有差距。相较于新质生产力,我国传统生产力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对释放经济增长潜力作用有限。从专业技能水平看,新质生产力采用新兴技术和设备,要求劳动者具备更高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而传统生产力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较低,劳动生产率有待提高。从外部配套措施看,新质生产力要求提供有效激励机制与良好工作生活条件,为吸引劳动者并使其充分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劳动生产率提供沃土,而传统生产力要求的外部配套措施较少,劳动生产率较低。从产品服务性能看,新质生产力要求实施流程精细化管理,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新服务,因而,传统生产力应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不断提高新质生产力所需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2. 金融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演进逻辑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对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均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和发展,也指明了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方向。由此,要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必须在科学把握新质生产力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厘清金融推动生产力“三大要素”发展的演进逻辑。
(1)劳动者:发挥金融激励作用,提升人才综合素质
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直接影响生产力各要素的结合方式。金融部门通过降低教育资源获取门槛、完善劳动分配激励机制,为提升劳动者素质创建良好环境。第一,金融部门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支持下,突破物理距离的约束,拓展服务范围,使劳动者中有金融需求的群体可以有效进行储蓄、信贷等,进而提升教育投资的经济可负担性,助力劳动者综合素质提升。第二,金融部门通过参与健全和优化与人才结构相适应的收入激励机制,确保高技能人才得到与其市场价值相匹配的薪酬待遇,鼓励劳动者在生产实践中求新求变,不断进行知识塑造和技能提升,将自身打造成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劳动者。综上,劳动者既是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要素,又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等要素相互渗透、互联共通,金融助力劳动者素质提升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
(2)劳动资料:提高金融服务质效,培育智能生产资料
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是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科技属性的强弱是辨别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的标志。金融部门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分散创新风险,助力劳动资料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型。第一,金融部门为研发新兴信息技术提供风险资本,缓解收益不确定性造成的融资约束,通过技术变革推动劳动资料更新迭代,培育更智能、高效的生产工具。第二,金融部门借助保险补偿机制分担科技创新风险、发挥增信功能,助力发展颠覆性生产工具,促进物质生产体系发生质的飞跃。创新并应用适应数智时代发展要求的劳动资料,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举措。
(3)劳动对象:丰富金融支持工具,开拓新质劳动对象
范围广泛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金融部门加快推进投贷联动、政策性金融组合等,推动劳动对象范围由传统产业扩大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并实现集群高效发展。一是投贷联动。金融部门以“股权+债权”组合的融资模式为新兴产业提供充足资本,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增长引擎,强化我国新兴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技术与产业优势。二是政策性金融组合。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强化资金支持力度,灵活使用“投、贷、债”等产品组合,强效支撑类脑智能、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产业变革,助力未来产业加速孵化。劳动对象的延伸是新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和前提,要以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为重点,拓展劳动对象的种类和形态,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赛道新领域,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
1. 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考量
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具有动态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新概念,是要素新优势、产业新形态、发展新路径、竞争新优势的集成表述,代表着更创新、更高阶、更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方向。立足对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的深刻把握,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须谋新重质,突破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阻碍和束缚,培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具有广泛渗透性和融合性,高度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力质态。为此,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须综合考量新要素、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等一系列与生产过程有关的环节的根本性变革,这也是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开拓新型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抉择。
(1)新要素: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加速战略资源开发
先进和新型生产要素加速涌现,为我国在生产要素的培育和整合应用上占得先机提供可能,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发挥中坚作用。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变革具有重大影响,正逐步成为驱动生产力跃迁的核心要素,因此,聚焦数据要素培育、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是金融助力新要素发展、重构传统生产要素质态的重点环节。一是聚焦数据要素培育。金融部门须发挥资金融通作用,以优质金融服务助力数据要素供给水平提升,同时通过数据资源化、数据资产化和数据资本化,赋能数据要素价值实现。二是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金融部门应以多元交叉的应用场景为抓手,助力数据要素与其他各类要素相结合,突破产出边界,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当前,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和关键生产要素,以金融助力数据要素发展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2)新产业:聚焦新兴未来产业,助力重点赛道突破
新型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具有创新活跃、技术密集等特征。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型产业的核心内容,因此,支持培育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是金融支持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一是新兴产业。金融部门要加强对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在路径模式探索、市场推广应用、产业生态构建等环节发挥支撑作用,为我国锚定产业新质态注入发展活力。二是未来产业。金融部门须从短期、长期分阶段统筹谋划未来产业布局,短期助力未来产业重点赛道率先突破,布局打造发展标杆;长期重点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布局重大前沿技术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蓬勃发展能助力我国产业布局向新赛道转换、向新路径迁移,金融在此过程中发挥资金支撑作用,有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创造有利条件。
(3)新模式:着眼高端智能绿色,重构传统产业质态
新型生产模式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机制,由新要素在新技术条件下的有机组合催生。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是新型生产模式的主要表现方式,因此,助力生产模式实现高端化跃迁、智能化改造、绿色化转型是金融赋能生产模式变革的核心内容。一是高端化跃迁。金融部门应积极适应产业价值链攀升需求,持续引领高端制造业的技术变革和结构优化,破除产业发展中被动承接、低端嵌入的发展质态,引领现代产业体系迈向高端化。二是智能化改造。金融部门须服务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产业变革,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向智能化深度演进。三是绿色化转型。金融部门要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让绿色发展贯穿新型生产模式全过程。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方向,以金融助力产业发展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是加速生产模式调整、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的重要内容。
(4)新动能:立足新旧动能转换,强化创新驱动功能
新型动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动力,是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相区别的显著内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是新型动能的集中体现,因此,着力提升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供给、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是金融赋能生产力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环节。一是成果供给。金融部门要统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赋能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断拓宽科技创新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创设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股权融资产品,同时持续优化信贷资金供给结构,引导更多间接融资流向科技创新领域,通过双向赋能激励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涌现。二是创新生态。金融部门须积极培育适应科创企业发展需求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投资力量,以市场化手段助力科技创新、分散创新风险,构建更加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科技创新速度,有助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和牢牢把握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性。金融在此过程中发挥资金融通作用,是主动承担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使命担当的重要体现。
2. 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路径
金融作为国民经济血脉,要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蓄势赋能,其中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以高效赋能新质生产力是关键。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深化传统金融功能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1)发展科技金融:引导金融资源支持科技创新,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新引擎
2023年,科技部联合“一行一局一会”召开的科技金融工作交流推进会提出,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领域,大力做好科技金融工作。科技金融能从资金链的角度支持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政策协同效应。坚持把党的领导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框架,健全全生命周期的科技金融机构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接力式金融服务。强化多部门协同联动,推动政府政策支持和银行融资服务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最终形成全景式、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资金支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深度融合并形成良性循环,为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金融支撑。
二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供需精准对接。在科技资源集聚地区积极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鼓励银行适当下放产品创新和授信审批权限,盘活新质生产力市场主体所拥有的信贷资源。基于大数据和AI技术,根据企业特点提供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差异化金融产品和信贷服务,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深化政银企融资精准对接,以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建设。
(2)发展绿色金融:牵引金融资源浇灌环保产业,持续厚植绿色发展新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绿色金融作为引导实体经济向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兴金融形态,能够将资本引向兼具经济效益和生态环保效益的产业发展制高点,汇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动力。
一是完善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金融发展基础。首先,基于绿色金融业务发展实践,统一绿色项目认定模式和口径,引导资金精准流向绿色重点项目,推进其技术创新,催生壮大绿色生产力。其次,基于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与金融模式,构建核算、评估等绿色金融标准,规范绿色金融业务,为培育绿色生产力提供重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参照标准加强对绿色产业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和支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金融驱动力。
二是提高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金融服务质效。首先,建立绿色金融科技平台,实现对绿色新兴项目的智能识别、评估和监测,同时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对绿色新兴企业融资需求进行精准匹配,以高质量金融供给引领绿色产业发展,助力新质生产力培育;其次,完善碳市场建设,基于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和碳市场平台,为绿色产业提供碳排放权交易、碳金融产品投资等服务,助力环境要素与金融要素的市场化高效配置,进一步推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并实现高效配置。
(3)发展普惠金融:推进金融服务兼顾效率公平,探索小微综合经营新模式
普惠金融作为金融部门兼顾效率与公平的重要业态,能够在机会平等、商业可持续、成本可负担的基础上,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各类金融主体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一是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深度广度,精准对接融资需求。首先,加大对普惠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小微科创企业融资需求,建立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精准对接科创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金融服务需求;其次,构建智能化金融服务平台,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展信用风险评估,探索符合自身定位和地区特点的普惠金融模式,同时提升线上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为科创企业提供差异化普惠金融服务,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金融活水。
二是完善普惠金融政策保障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效率。首先,综合运用普惠金融与财税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流向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普惠主体,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制定内部专项业务激励机制,引导其重点关注并积极服务新兴中小微企业,进一步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普惠金融政策规划,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目标导向,加强政府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形成政策合力,精准保障新质产业的发展需求,持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动能。
(4)发展养老金融:实现养老金融高效资源配置,构建养老服务产业新格局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为养老金融发展壮大指明了方向。养老金融作为应对人口结构调整和老龄化冲击的重要金融范式,汇聚了大量长期稳定的资金,能够为具备良好发展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提供长效价值投资。
一是汇聚养老金融长期稳定资金,满足业务发展需求。首先,创新养老基金、养老保险等养老金融产品。在满足客户养老储备需求的基础上,积极为新业态汇聚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资金保障与增量空间。其次,优化养老金融资源配置。基于专业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引导金融资源投到具有创新性和发展前景好的科创项目,满足新质生产力所在产业长期研发、市场推广和产业升级需求,实现生产力能级跃升。
二是对接养老金融市场发展需求,孕育高质量发展机遇。首先,明确养老金融战略定位,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对接老龄化带来的医养康护新需求,以广阔的市场需求引导未来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其次,重视并积极开发养老产业市场空间。以丰富的养老服务C端应用场景,带动资本市场关注大健康、人形机器人等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端产业,推进养老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做实、做优、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以发展新质生产力。
(5)发展数字金融:规划引领金融业态数字转型,全面激发更优数字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确定了“数字中国”战略,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上述系列论述指明数字金融已是拥抱数字技术革命的必然之选。数字金融能够有效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提升金融服务新兴产业发展的质效。
一是加强数字金融底层技术创新,夯实金融服务基础。首先,加大对数字孪生、量子计算等数字金融底层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助力数字金融运用前沿科技精准捕捉客户画像,为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优质金融服务;其次,加强数字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助推数字与金融双重属性充分融合,实现资金、信息、数据等要素有效配置,矫正传统金融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市场失灵问题,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高效金融服务。
二是丰富数字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匹配市场融资需求。首先,扩大数字信贷服务范围,以数据为关键支撑推动信贷业务下沉,助力处于孵化期的新兴产业发展,继而加速新质生产力培育;其次,加快培育数字保险产品生态,适应我国市场主体投保需求高度分散化和个性化的现状,打破同质化保险服务体系,通过在细分领域不断拓深服务深度和需求精度,为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提供个性化、定制化服务,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快速跃升。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驱动、战略引领的生产力,其关系到新质产业培育、发展动能转换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已在服务传统生产力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构筑起推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迁的现实基础。依赖要素投入、生产效率低下、边际收益递减等特点决定了传统生产力难以适应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新质发展需求,因此,洞察当下、擘画未来,在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金融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是顺应经济发展动力变革、谋求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必然抉择。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在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立足于当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抢抓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机遇,以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内在逻辑,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积极有为的制度空间和理论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