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飞 || 中国共产党主动现代化的百年追求与价值认知

文摘   2025-01-02 21:30   江苏  
点击“江苏社会科学”,关注我们

宋林飞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常州大学特聘教授,江苏省中共党史学会顾问





内容提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追求,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动现代化”。经过不断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中国共产党已经形成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体系,这是主动现代化的战略预期。同时,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步现代化,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度现代化新征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高度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主动现代化三个阶段的战略布局。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必须正确应对恶性竞争、干涉内政、科技脱钩与“自反现代化”风险,实施智慧韧性治理创新原则,这是主动现代化风险防控的战略行动。走出一条更加鲜明与更有成效的主动现代化道路,不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践探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主动、科学、进阶、韧性的治国理政价值。

关键词:主动现代化、目标体系、战略布局、风险治理、智慧韧性






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是一场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主动现代化阶段性目标的接力赛,是不断酝酿、设想、规划、施策、行动的精彩篇章。目前,中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实现初步现代化的目标,开启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正在为建设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也就选择了通往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道路。我们坚信,已经把昔日孙中山担忧的“一盘散沙”的中国成功地动员、组织、凝聚起来的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将继续坚守主动、科学、进阶、韧性四种价值,正确且有效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与科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现代化进程。

一、主动现代化的理想追求



从现代化新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百年的现代化理想追求与实践探索,实现了从被动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的成功转型,既坚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科技、文化以及经济政治制度,又不全盘西化,也不照搬其他模式,坚持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主动追求、主动选择、主动谋划、主动推进的主动价值。

1. 中国现代化最初进程被打断

中国曾经创造了世界领先的古代文明。英国科学技术史家李约瑟指出,中国从“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欧洲在十六世纪以后产生出与此相似的科学”。美国社会学家贝迪阿·纳思·瓦尔马指出:“现代化起自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十八世纪后半期随着英国工业化而得势,并于十九世纪席卷西欧和北美。”西方国家相继推进科技革命与工业化,依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与殖民掠夺,“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而处于农业文明、封建时代的中国,在推进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进程初期却落伍了。

落后就会挨打。1840—1945年,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直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侵略者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8个条约就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1901年收入的16倍。恩格斯指出,这是“英国政府的海盗政策”。马克思指出,中国人不可能把这些“西方大国”当作他们“真正的朋友”。当时,中国先后出现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这是中国被动现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派主张通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科学技术与军事装备,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戊戌变法主张用“夷法”对付“夷人”,学习西方文化政治制度,以改良求自强。这是当时中国对西方挑战的被动回应,但是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都失败了。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与掠夺,在中国开设工厂,利用廉价劳动力,倾销工业产品,遏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吉尔伯特·罗兹曼指出,现代化是“从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会,走向着重利用科学和技术的都市化和工业化社会的这样一种巨大转变”。中国现代化开端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与阻挡,导致无法正常发展。

2. 中国现代化由被动转入主动

20世纪初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列强仍然横行中华大地。“五四运动”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兴起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激发了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觉醒与爱国热情。陈独秀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李大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改造之原动的学说”。瞿秋白发文指出,在如此“非现代的”经济生活里,“怎样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想社会”,“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进入了主动现代化。1927年4月,李大钊在牺牲前夕写的《狱中自述》中说,“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建立-恢复民族自主、保护民众利益、发达国家产业之国家”。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

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具有解释世界与改造世界相统一的鲜明特征,具有建构彻底的、能够掌握群众与推动实践的理论品格。毛泽东指出,自从学会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有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与“改变世界”的社会主义方向。为此,中国现代化开端由“被动现代化”转向“主动现代化”。这体现了“预则立,不预则废”的中国古代治国智慧,同时又将现代化提升到以人民为主体的现代文明高度。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全国人民开展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革命运动,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赶走了帝国主义列强,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落后状态中解放出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之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既不同于“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的共和国,也不同于“苏联式”的社会主义的共和国。

主动现代化是一个不断摸索的过程。新中国诞生以后,建立协商民主制度、人民司法制度,废除西藏农奴制度,颁布土地改革法、男女平等的婚姻法,以及普及小学义务教育、扫除文盲等政策规定,制定与实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取得了“两弹一星”的伟大成就。同时,模仿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实行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计划,为了快速推进工业化与经济增长,曾出现浮夸风、瞎指挥、“大跃进”等失误。这表明,要实现主动现代化必须根据客观规律办事,防止脱离实际的主观主义错误。今天所达到的中国式现代化自觉并非一蹴而就的。

二、主动现代化的目标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现代化的总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不懈的理想与追求,也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国内外环境及其变化出发,与时俱进,不断谋划奋斗的目标与路径,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科学追求、科学选择、科学谋划、科学推进的科学价值。通过学习经典著作,我们可以发现新中国诞生的丰富底蕴及其目标体系的酝酿过程。

1. 建立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逐步提出与完善了建设新中国的目标,从毛泽东的文献中可以看到,建设新中国首先从国家民族独立开始。

①独立、自由、平等、领土完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任务,是变中国为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的国家”,“不但是代表工农的,而且是代表民族的”,把“工农民主共和国”“改变为人民共和国”(1935年12月),建设“自由平等与领土完整的新中国”(1936年3月)。②和平、统一、民主、社会主义。建立“和平统一、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走向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1937年5月)。③政治自由、经济繁荣、文明先进。建立“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文明先进的中国”;“一方面和旧形式的、欧美式的”“共和国相区别”,“另一方面,也和苏联式的”“共和国相区别”(1940年1月);“一定要把中国造成独立、自由、民主的共和国”(1940年7月)。④富强。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提出,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1945年4月),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民富国强的渴望。⑤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1949年9月)。这是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的现代化目标综合体系。

2. 建设工业农业国防技术现代化国家

新中国诞生以后,毛泽东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目标、制度保障进行了一系列战略布局。

①强调“人民民主、高度文化、人民武装”。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指出:“人民民主”、“高度文化”、“人民武装”要“发展起来”(1949年9月)。②强调“工业化”。毛泽东提出,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不要“发生急躁情绪”(1953年6月)。③强调“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技术。周恩来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以及“现代化的技术”(1954年12月)。④强调“共同富裕”。毛泽东提出,为了防止农村中“两极分化”的现象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要实行农村合作化,“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1955年7月)。⑤强调“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基于“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1954年6月)。⑥强调“工业化、高度现代文化”。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国家”(1954年9月)。“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是发展轻工业、重工业,“使我国变为工业国”(1957年2月)。⑦强调“赶上”“超过”美国。毛泽东指出:“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超过美国,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必要,完全应该。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1956年8月)。这些话语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中华民族要为人类作贡献的宽广胸怀。⑧强调“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大强国”。毛泽东指出:“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1957年3月)。

3.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群众新的需求不断提出与丰富奋斗目标,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人民性。

(1)“民主、法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目标的提出。叶剑英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大会上指出,现代化不以四个方面为限,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2)“民主、文明、强国”目标的提出。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

(3)“富强、民主、文明”目标的提出。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的中国现代化奋斗目标。这一概括将经济富强放在首位,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奋斗目标。

(4)“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目标的提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新概念新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5)“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目标的提出。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要“绿化祖国”,“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体系具有了绿色发展的“美丽”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确定在2035年到21世纪中叶的区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人民与国家利益出发的深层次思考,是根据中国国情与世界变局的研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建设国家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与核心内涵,是全体中国人民对美好未来共同的愿望与追求。

三、主动现代化的进阶提升战略



1959年底1960年初,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毛泽东的社会主义“两阶段”思想,为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提供了理论依据。党的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明确了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全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科学追求、科学选择、科学谋划、科学推进的科学价值。

毛泽东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经济发展合理布局,指导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1951年12月,毛泽东指出,首先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这是正确的战略选择。当时,我国受到帝国主义的包围与威胁,需要迅速推进国防现代化保卫国家安全。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多布局在沿海,统筹考虑区域共同发展、国家安全,必须改变这种工业布局。“一五”期间,全国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在沿海地区与内地各占一半,通过大三线、小三线建设保持大体均衡。

1954年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现代化双重目标;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设“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任务。1957年3月,毛泽东提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目标。1960年2月,毛泽东提出“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议,周恩来总理在196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党与政府的中心工作。

毛泽东指出,“技术发展”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必须打破常规”,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建成“现代化强国”。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指出:“把我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三个发展阶段的宏伟蓝图。

1. 第一个阶段:初步现代化

人们往往有一个误解,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才是现代化,这是把现代化与小康社会割裂开来了。其实,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本身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的一种经济社会形态、一个发展阶段。当年,邓小平提出“小康”“小康社会”概念的时候,是指“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比,“也还是落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到21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小康是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初步目标。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不断丰富现代化的内涵与路径。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是为了推进生态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得到进一步丰富与深化。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命题与新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概念与新要求,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内涵与实践视野,这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全面推进现代化进程的要求:“脱贫、全面小康、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少。”

我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脱贫攻坚不断取得新进展。经过八年精准扶贫,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农民,在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数亿人口脱贫。中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贡献,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样本。

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实现初步现代化。从世界视野来看,联合国衡量一个国家与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标准是“人类发展指数”,包括人均GDP、人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2020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迈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达到发达国家的门槛;全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3.8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7.93岁,主要健康指标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

2. 第二个阶段:中度现代化

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按照邓小平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标准,就是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什么是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发达国家首先是指发达国家,其次是指发达国家中的中等水平国家。2021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约为1.24万美元,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12696美元)。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积极正确应对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要目标与任务是实现科技现代化,为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治理与国防现代化提供新动能。深化改革开放,要敢于且善于面对新矛盾与新挑战,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要求,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使共同富裕有实质性的进展。

当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重要的攻坚阶段。第一,面临经济增长转型问题,经济增长动力已经从投资推动为主转变为消费推动为主,需要扩大内需,而不少干部缺乏培育推动消费的能力。第二,面临就业问题,202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首超1000万,叠加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带来的周期性失业与“机器换人”导致的结构性失业,就业压力需要及时化解。第三,面临房地产泡沫破裂与居民财富缩水问题,居民用合法收入购买的城镇商品产权房是其最主要的家庭财富,房地产问题还涉及银行借贷,目前亟须稳定房地产市场,以化解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

把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变为现实模样,“根本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清理与废除影响要素自由流动、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进一步形成和完善的各项规定;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加强新领域新赛道新业态的制度供给,增强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与竞争活力;完善“一带一路”与构建新发展格局联通机制。

3. 第三个阶段:高度现代化

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现代化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目标体系,全面规定了现代化更高阶段的任务与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民富国强,达到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是高度现代化的愿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最新发展。

实现高度现代化,进入主要发达国家行列,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是中国的发展权利。发展权是最基本的人权,谁也不能剥夺。人是最重要的资源与动力。中国人口规模巨大,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助推中国和平崛起。同时,也要看到必须继续下大力气解决的人口结构问题,主要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规模较大并且仍然呈增长趋势,农村劳动力剩余和进城农民工市民化滞后仍然存在,中年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不够高,等等。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在未来高质量发展中有望逐步解决。

通过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进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行列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期盼,却令已经进入这个行列的某些国家十分焦虑。美国为了确保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领先地位,保持全球政治、经济与军事霸权,对中国实施了全政府全社会遏制的战略。外部国际环境日益恶化,遏制中国崛起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的共同战略,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必须正确与有效应对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4. 发挥区域率先现代化示范带动作用

邓小平指出:“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对东部沿海省市的要求,也是这些地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少数区域率先是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英国工业革命从大不列颠开始,欧洲工业化首先从沿海国家开始,美国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实现发展,为整个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我国地域广阔,由于产业基础等历史原因,以及区位、人才、科技水平等方面的现实差距,区域现代化实现程度出现差异。区域率先推进现代化进程,是党的典型引路工作方法,可以为其他地区推进现代化提供可推广的经验。

(1)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从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苏南地区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13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要求苏南到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30年,全面实现区域现代化。2020年,苏南人均GDP2.5万美元左右,主要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3年以上,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如期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预计2030年苏南地区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苏南实现高度现代化的抓手是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建设世界智能制造业基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将高等教育、科研人才资源优势转变为世界科技产业竞争优势。

(2)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2021年印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浙江在先行先试实践探索中,以缩小城乡、区域、群体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公共服务现代化、经济产业现代化、人文环境现代化、综合治理现代化,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变革性实践,创造普遍性经验,推动全省人民共同富裕。

四、主动现代化的智慧韧性机制



目前,中国主动现代化进程面临严峻的外部干扰风险,既有传统外来风险的延续与加剧,也有世界科技格局与国际政治格局变化带来的新型风险,同时,还面临内部改革进入深水区带来的问题,亟须增强基于国力的“内功”,实施“智慧韧性”的风险治理原则,建立“智慧韧性”的风险治理风范,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韧性追求、韧性选择、韧性谋划、韧性推进的韧性价值。

1. “恶性竞争”风险及其智慧韧性防控

目前,干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外部因素主要来自美国及其盟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虽然经济仍具有世界领先优势,但对于中国的崛起越来越焦虑。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的口号,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遏制中国崛起的意图初露端倪。特朗普政府将中国明确界定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为遏制中国崛起提供了理论基础。拜登宣称,“不允许中国超过美国”,要在中美竞争中确保美国取得胜利。拜登政府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定位为“最大的地缘政治挑战”“优先考虑的、唯一的全球竞争对手”。美国遏制中国崛起战略已经转变为不断升级的具体行动。

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已经出现美国对中国新能源车征收100%重税的单边制裁措施。美国对华科技封锁日益加剧,不仅如此,美国还拉拢盟友参与制裁,公然违背WTO的公平竞争原则。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初,热情走向国际市场,赞美过“来自竞争的繁荣”。西方学者曾经倡导的市场经济、国际分工与自由竞争理论,已被美国政府过度扭曲甚至抛弃了。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指出,中国的治理能力占有优势,而美国的治理能力已出现问题,我们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力都将逐渐减弱。美国的学者提出这样的看法,这是理性的思考。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世界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领头雁,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目前,我国已经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战略规划与政策布局,以智能经济、智慧社会建设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科技现代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增强数智化的全球竞争力。近几年来,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卡脖子”行动愈演愈烈。截至2023年7月,已有超过1300个中国实体和个人被列入美国的制裁名单。美国对华“断供”从芯片、精密仪器制造扩展至人工智能、超级计算、网络安全行业,对中国科技创新、产业链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这种单边制裁严重破坏了世界贸易市场规则和秩序,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但是,“断供”成为中国奋发图强、芯片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发展的新开端,也是美国失去中国芯片大市场的开始。

应对美国对华单边制裁与“断供”,重点在于增强中国对中美产业链供应链不同程度“断供”风险的抵御能力、适应能力与恢复能力。中国从美国进口核反应堆零件、航空航天器、生化疫苗、医疗器械等高科技产品,玉米、食用高粱、草饲料、棉花等农产品,依赖性极高,风险防范能力低。这些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有被断供脱钩的风险。为此,我国须通过开拓新市场、推进市场多元化对冲缓解风险,加强“一带一路”与国内新发展格局形成的互动促进机制,增强进出口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2. “干涉内政”风险及其智慧韧性防控

从近期美国国会中期选举、两党竞选、出台文件来看,美国对华政策主要是强化科技产品对华出口管制、重塑供应链,并试图终结对中国的依赖、继续对华实施惩罚性关税、加强对华海外投资审查,这些都是科技和经济遏制。同时,加快实施“亚太战略”“亚太威慑倡议”,加大对台军售,这是“以台制华”,遏制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突出破坏性手段。

美国对台方针从战略模糊转变为战略清晰,与中美在缓和、接触的背景下处理台湾问题有着根本性差异。美国战略重点是构建军事联盟,包括建立美日韩菲双边军事联盟关系、美日澳印“四方安全对话”机制、美英加澳新“五眼联盟”情报收集共享组织、美英澳三边伙伴安全关系以及启动美日菲“东海+南海”联动圈。美国通过一系列涉台法案强化了大国博弈中“以台制华”策略。近几年美国出台了“台湾安全法”“台湾旅行法”“台湾保证法”“2019年台北法案”“2020国防授权法”“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等。拜登签署美国“2022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授权四年内向台提供45亿美元军事资助,支持台湾“发展不对称战力”;签署美国“2023财年国防授权法案”,授权5年间每年向台湾地区提供最多20亿美元军事援助,向台湾地区提供20亿美元的军事贷款,将美国武器库存中10亿美元的军事装备储存在台湾地区。

在1982年签署的中美“八一七公报”中,美国政府声明向台湾地区出售的武器在“逐步减少”,“直至最后的解决”。美国政府非但没有履行承诺,还加快实施为台湾量身定制的“豪猪战略”。特朗普任期内对台军售11次,包括80亿美元的66架F-16V型战斗机、10亿美元的135枚空对地导弹与“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系统、价值23.7亿美元的100套“岸基鱼叉导弹系统”。截至2024年2月,拜登政府13次对台军售,2024年6月又2次售台武器,总额达3.6亿美元。近期,美国批准向中国台湾地区出售“国家先进地对空导弹”和雷达系统,总额达19.88亿美元。拜登政府任内对台军售已达17次,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特别是“八·一七”公报,违背对华承诺,危害台海稳定,试图以台制华,遏制中国和平发展。军售、战争是美西方国家重要的“经济活动”,军工集团是世界霸权主义的后台。

台湾地区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核心利益。“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我们必须针对美国极具破坏力的涉台法案,加紧研究和制定反制美国涉台法案的国内法,提升完成国家统一的正当性、合法性;推进国防现代化,增强军民融合的决心与能力。加紧研究和制定拒阻与反击外部干涉内政、防止现代化进程再次被打断的战略举措,把解决台湾问题与稳定中美关系联系起来统筹考虑,增强化解重大风险与保持和平发展态势的韧性。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防御性国防政策。2023年,中国国防支出1.58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计算为2242亿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军费9160亿美元的24.4%。中国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永远不谋求霸权,“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中国不会掉入新旧大国之间发生冲突的“修昔底德陷阱”。德国社会学家诺贝特·埃利亚斯认为,文明进程可能与退化进程并存,文明进程是相对长期的,退化进程却可能迅速地占据主导地位。美国面临的“自反现代化”危机正是“埃利亚斯陷阱”。全球爱好和平的人心所向是反霸权的文明进步之动力。

展望未来,某些西方发达国家应该努力避免陷入“埃利亚斯陷阱”,不要让文明退化进程占据主导地位。中美竞争的范围归根结底是在各自国内,竞争结果取决于国内发展活力及韧性。中美合作两利是中美两国人民之福,也是全世界人民之福。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共建共享“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倡议,并且身体力行创造了中国方案。费孝通先生关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为西方国家走出“自反现代化”困境开辟了可行的道路。



责任编辑:玉 水

审  核:洪 

终  审:吴 玲



(原文载于《江苏社会科学》2024年第6期,下载原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江苏社会科学


扫码关注
了解更多




江苏社会科学
本刊1990年创刊,江苏省社科联主管,设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栏目,获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提名奖,为国家社科百强期刊、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CSSCI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