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智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李欣明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网络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网络文明构筑了人的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文明场域和时代背景。互联网作为网络文明的核心文明要素,能够激发人的主体意识,引导人的和谐交往,推动人的价值实现,为人的现代化创造重要条件。网络文明革新了个体素养的发展场域,优化了关系结构的生成空间,孕育了文明发展的崭新样态,使人的自我世界不断充实、人的关系世界日渐协调、人的周围世界日益繁荣。中国作为网络大国,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以高度的网络文明促进人的现代化,既任重道远,又正当其时。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要强化对互联网的思想引领,完善互联网文化辐射,加强互联网道德建设,构建互联网良好秩序,优化互联网生态治理。
关键词:网络文明、人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互联网生态治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文明”既代表人超越“动物”真正成为“人”的进步状态,又代表人在脱离蒙昧野蛮的原始阶段后,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围绕自然及自我进行的创造。“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网络文明是信息革命后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创造的互联网成果总和,包括互联网本身、互联网创造物以及同互联网深度关联的一切文明产物。网络文明吸纳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精粹,掀起了人类文明的新浪潮。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人既是实践主体,也是价值主体,更是终极目的。网络空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征程中,我们要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的“时”与“势”,重视互联网、发展互联网、治理互联网;在从“网络大国”到“网络强国”的跃进中,要大力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以高度的网络文明促进人的现代化,让互联网更好造福人民,更好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就原初本质而言,互联网是人用于实现信息快速呈现和交互的场域和工具,随着互联网能力的拓展和世界中诸要素的电子信息化,互联网逐步成为人开辟新文明样态的核心要素,并不断创造出人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社会交往的新渠道、精神活动的新载体,在带来人存在方式重大变革的同时,激发人更加深厚的本质力量,为人的现代化创造了重要条件。
1. 互联网为生产生活的延伸创造条件,激发人的主体意识
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其诞生的价值在于实现人能力素养的提升和生产生活的延伸,但互联网又区别于农业用具和工业用具这些传统意义上的工具器械,不是在简单的机械层面使人获得突破。互联网正不断延展人可触及的生活世界,使一切与人发生联系的生活要素更加活跃地涌动,使人获得更加激昂的主体意识从而完成自主且能动的创造。
“人的现代化也就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是适应现代实践发展需要的人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的现代化。”具有主体意识意味着人意识到自身是自主、自由、自觉的“价值主体”。处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生活框架下的人具有鲜明的受动性,网络文明创造的生活世界则赋予人更多的选择自由和空间,人得以进一步地实现自我复归,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的目的和历史的目的,并激发思想意识的自觉。主动的创造是人抒发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但外部世界与人之间的鸿沟限制着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人作为主体的创造力,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广域性的连接枢纽实现了“万物互联”。互联网共享着人已知资源材料的全部信息和获取方式,正不断地滋养并解放人的创造想象和创造需求,并更进一步地激发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进行主动创造的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意识的最高外在表现是对丰富的存在方式的追求,而人的视野影响着这一行为的方向、质量和层级。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如今,互联网已是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高地,是人类通向新领域的未来赛道。互联网在持续拓展人类对大千世界认知和理解的同时,不断绘制着人类更加宽广明亮的未来。互联网囊括了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更能激发主体意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在生产生活中自觉自主地把握发展机遇。
2. 互联网为社会关系的整合注入活力,引导人的和谐交往生成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以互联网为媒介重新构建的社会关系与以往依托现实行为维系的社会关系有着根本的不同,互联网拓展和细化了人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对其进行了更为合理的整合。“互联网虽然是无形的,但运用互联网的人们都是有形的,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互联网为人类原有社会关系注入新的活力,在虚拟与现实紧密交织、深度融合中实现人的话语与行为新秩序的建构,促进人的社会交往的和谐。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在互联网未曾出场的文明阶段,人脱离现实场域意味着某种社会关系的结束。在现代社会,因为互联网的普遍在场,人即便处于现实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通过虚拟在场维系社会关系和社会角色,人的社会关系逐步转化为现实与虚拟交织的状态。基于互联网生成的新型社会关系兼具现实关系的生活功能与虚拟关系的灵活特性,能够依据人的意愿有选择地凸显积极关系,屏蔽消极关系,以此实现社会关系的有机整合、灵活协调和生动优化,使人们更易敞开心扉,与他人产生正向关联。互联网对社会关系的整合,使互联网本身成为承载交往活动的主导客体,避开了多中介交往中的不稳定因素。同时,以互联网为媒介形成的社会交往关系区别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社会中社会关系的层级结构,呈现拓扑型的关系结构。这种结构创造出更具伦理秩序、更为稳定和谐的交往条件,参与交往活动的个体能够通过互联网这一公共交往枢纽与其他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以立体化的交往模式减少层级结构中平行交往和垂直交往可能带来的信息损耗和话语歧义。直接无碍的互联网社会交往使交往双方更能对彼此生成客观、全面、多维、立体的认知,支撑人与人的深度交往,进而在共在、共联、共通中促进社会主体间性的生成与作用。
3. 互联网为精神世界的丰富带来动能,促进人实现精神价值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精神世界的维系依赖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感知,而互联网恰如覆盖于整个人类社会之上的巨大感知系统,为精神世界的建构提供资源。互联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加速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实现精神价值,亦昭示着人的现代化步入一个崭新阶段。
在工业文明观念中,人的存在价值彰显于客观世界中的生产和创造,而人对精神活动的追求则在一定程度上被压制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明工人生活时明确指出,“工人必须有时间满足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在网络文明兴起之前,精神资源的分布不均,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精神价值的实现。直至互联网出现,人得以将处于分散状态的精神文化资源在互联网中进行集中和分类,在大幅降低人获取精神供给成本的同时,使有限的精神资源发挥最大的影响,不断滋养并激发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精神上的共同富裕,既表现为个体精神世界的丰富,又体现为整体精神世界的协调和凝聚,是人存在价值的跃升状态。在微观个体层面,互联网为文化事业产业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平台和机遇,精神文化服务均等化地面向所有人,精准惠及个体的精神需求,显著提升了人精神世界的构筑质量,将人的存在价值导向求真、向善、唯美的更高层级。在宏观群体层面,互联网成为网络文明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是思想传播、文化赓续的前沿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先进思想、科学理论、优秀文化源源不断地辐射整个社会,人的文明素养、思想意识、精神境界显著提升,社会主旋律更好串联起人们的精神世界,人类逐渐摆脱个体的狭隘,秉持“类的自觉”与“和的理念”,人类共同体步入同真、互善、共美的崭新纪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是“全部活动和全部状况的基础”,“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现实的人是生活于自我世界、人的关系世界和周围世界之中的能动、自主的社会存在,这是人的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基本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现代化指现实的人及其世界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人的自我世界的现代化、人的关系世界的现代化和人的周围世界的现代化。网络文明与人类生产生活深度交融,以其独特的流动属性、包容能力和数字形态将人的个体发展、关系的演化、文明的进步导向更为全面、更加协调、更高质量的境界,带来人的自我世界、人的关系世界和人的周围世界现代性的不断增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有力地推动着人的现代化进程。
1. 网络文明革新了个体素养的发展场域,使人的自我世界不断充实
人的自我世界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需求动机的现代化和素质能力的现代化。网络文明增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流动性,使文明在更灵活多变的运动中不断得到升华发展,使文明生成作用的场域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也使文明以更精准的样态与人类个体对接。身处网络文明中的个体更易实现知识理念的革新、发展需要的拓展和能力素养的提升。
人的思想观念既由现实的社会存在决定,又受到人自身知识水平的影响。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网络文明带动整个知识环境走向多元、立体、动态的现代化进程,驱动人的知识理念随文明的发展走向与时俱进、求新求变的积极状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需求是人创造一切历史活动的起点,而“文明程度一提高,就产生新的需要”。网络文明在满足人既有需求的前提之下,以面向未来的创新创造刺激个体生成对高水平生产和高质量生活的向往,进一步打开了人的认知眼界,拓宽了人的历史格局,提高了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催生自由生活、全面发展、充分享受等更高层次的需求。能动自主的学习是人类文明得以继承、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活动,也是人追求自我世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网络文明为个体追求更高的发展层级创造了可能,也回应了现代化进程中人实现多层面自我提升的发展诉求。网络文明下产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将文明进步的成果回馈个体,使数字社会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与现实社会紧密对接,使个体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特定的过程和环节,而是延伸至生产生活的全域,并能依据个体的不同特征实现扬长避短、专精提升,有力推进了人的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
2. 网络文明优化了关系结构的生成空间,使人的关系世界日渐协调
人的关系世界的现代化主要包括人与自我关系的现代化、人际关系的现代化和群己关系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在网络文明条件下,人的交往、竞争、合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扩展和深化,更具人文性、包容性与和谐性的关系结构逐步生成。网络文明带动现代文明呈现更具张力的联系性,文明内部诸要素间的关联越发紧密,文明氛围实现了通向开放、包容、互助的积极转型,具有显著现代化特征的人的关系世界正在生成。
首先是人与自我的关系方面。网络文明突破和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物理空间,为个体提供了个性化的独立活动场域,使个体呈现真实的自我,并能深度体验在现实世界中未曾体验到的存在和活动方式。个体能够充分发挥个性、发掘潜能,进而实现身心平衡和人格健全,实现个体与自我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人际关系方面。现代化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理解和相互促进。现今,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网络文明的媒介环境使人的关系结构实现了从现实关系向具身拟真性关系的转向。从无中介关系中的身体在场到中介化关系中的身体不在场,再到深度互联网媒介化时代的身体重新在场,人的伦理关系在网络文明全新的多元场景中实现了转型。网络文明不仅通过现代化的媒介环境将尊重、优雅、理性、务实等现代化因子融于人本身,而且形成人与人之间多元开放、信息共享、百家争鸣的良好关系状态,营造出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积极氛围。最后是群己关系方面。群己关系包括个体与社会群体的关系以及个体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良性竞争、通力协作、和谐友善是现代化群己关系的重要表现。网络文明所特有的区块分化和系统整合带动社会分工中的关系结构进一步细化,并赋予人在分工中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人可以依据自身优势和特征理性竞争、有序竞争,既不排挤他人的发展,又能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全面发展。
3. 网络文明孕育了文明发展的崭新样态,使人的周围世界日益繁荣
人的周围世界的现代化表现为人的存在领域中经济的现代化、政治的现代化、社会的现代化、文化的现代化和生态的现代化。马克思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的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在整体性的视域下审视,网络文明带来人与其存在活动场所和领域的焕然一新,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越发融洽。网络文明促进了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发展、社会和谐和生态改善,人的周围世界的现代化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其一,在经济现代化上,数字经济成为新经济引擎。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体系中,实体经济永远是贯穿社会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的核心枢纽,如今网络文明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升级注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在供给层面,互联网赋能实体经济,同步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优化资源配置、协调供需关系创造了良好条件。在需求层面,数字经济在各消费领域中催生新的消费点,带来新的消费刺激,加快了经济循环的速度,拓展了经济循环的空间。其二,在政治现代化上,信息的不对称困境和单一化渠道带来的交互壁垒曾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巨大阻碍,但网络文明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的互联优势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使微观政治系统在基层民主协商中更易寻找“最大公约数”,使宏观政治系统更准确地调控整个社会民主运动中的合作与分歧,逐步催生“共识秩序”。其三,在文化现代化上,网络文明的日趋成熟标志着文化的互联网形态转化和互联网文化的生成出场。互联网集置的资源滋养着文化内容的拓展,互联网的形态特征推进着文化形式的优化,互联网的广域连接深层次地打破了地域对文化传播的限制。其四,在社会现代化上,网络文明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现代化,通过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社会治理精准化,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人民群众共享网络文明发展成果。其五,在生态现代化上,网络文明下的生产方式不仅使现代文明超越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代人对自然生态的绝对依赖,而且致力于生态环境的智慧治理和数字化治理,不断加快以数字技术赋能绿色转型,形成数字产业与绿色发展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有机结合,不断引导人与自然在互联网的加持下同生共进。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网络文明激起的时代浪潮发生历史性交汇。互联网日益成为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关键变量,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重大历史机遇。中国是网络大国,互联网正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世界上最大的数字社会正在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不能适应和引领互联网发展,成为决定大国兴衰的一个关键。”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以高度的网络文明促进中国人的现代化,既任重道远,也正当其时。
1. 深化对互联网的思想引领,明确人的现代化前进路向
在现今的文明世界中,资本主义引导文明服务于资本增殖,社会主义则引导文明促进人的解放和发展。人的现代化应诉诸人类本身,而非局限于物。我们推动网络强国建设必须赋予网络文明以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价值,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方向和本质要求,坚守人民至上理念,突出现代化的人民属性。
“时代的理论必须以时代的意识来把握。”人的现代化必须以时代的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来武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网络文明内容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心走实,唱响网络空间最强音。把握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特质,聚焦核心议题,关注重大主题,精准推送、分众引导,优化重点理论网站、权威理论媒体、正规学习服务端的平台建设,整合理论资源,突出学习重点。以多面立体的思想引领促使长久的意识清醒,以精准透彻的理论武装培育高度的理论自觉,带领中国人在现代化的征程上明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浪潮,发挥历史主动。同时,要做好网络思想宣传的理念创新、手段进阶和模式升级,重点聚焦移动端的思想宣传,采用系统式宣传和碎片式宣传相结合的策略,构建多维媒体融合的宣传矩阵。善用网络信息反馈,把握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话语特征,灵活运用网言网语,积极尝试多感官融合宣传,实现严肃与活泼的统一。做好长期规划,不断拓展受众规模,满足受众需求,增强受众黏性。不断提升以信息化赋能新思想的质量水平,在人的现代化征程上更好推进思想统一、政治坚定和行动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深刻认识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主动加强引导。”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加强互联网思想引领要把握时机节奏,控制分寸力度,追求效果实绩,实现解疑释惑同凝聚共识相贯通、坚决斗争和提高站位相结合,构建追求先进、面向现代化的网络舆论环境,为人们点亮通向未来的精神坐标,使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并理解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和路径。
2. 完善互联网文化辐射,提升人的现代化素养
“网络文明与信息时代相伴而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网络文明代表着人类文明现代化的趋势,但文化辐射并不总能体现先进性,必要的文化引导和文化塑造不可或缺,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塑造网络文明的文化内核,使互联网源源不断地输送现代文明之精华,不断提升中国人的现代化素养。
互联网文化辐射的优势在于文化供给的丰富性、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文化服务的便捷性,要坚持以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为核心,引导网络文化的生产传播聚焦网络强国建设这一核心目标,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紧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现实成就,运用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素材,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汇集好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在网络文明时代信息网络的发展浪潮中,进一步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先进文化需求,积极创作生产向新向好、向上向善,既独树一帜又海纳百川的现代化网络文化产品,不断提升中国人的现代化文化素养,开阔中国人的现代化文化视野。拓展文化活动内容,积极推进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精神的文化活动网上网下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多重承载优势,规范并创新算法推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运用,拓展活动参与形式,实现教育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沉浸感与获得感的交织,更加精益求精地提高互联网文化活动品质。始终贯彻升级文化服务水平的要求,推进各级各类文化资源、文化设施实现高质量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转型,高效利用互联网的移动共享优势,着力化解文化服务主题不够鲜明、供给不够平衡、层级不够均匀等现实问题。重点聚焦高质量的现代化文化需求,利用数字文化服务灵活、便捷、普惠的特性,更好助力中国人现代化思维的提升和现代化素养的发展。
3. 加强互联网道德建设,营造人的现代化良好风尚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社会主义道德反映无产阶级先进的精神风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人的现代化。网络文明是新生的文明,只有在其中大力弘扬崇高的社会主义道德,才能以不断绽放的道德之花持久地涵养中国人的现代化。
推动网络强国建设与互联网个体息息相关,每一位互联网的从业者和使用者皆是道德环境的责任主体,要引导形成互联网主体间的道德默契,坚定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核心,倡导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德追求,培育向往美好生活的道德愿景,遵循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协调统一,始终高举社会主义的道德旗帜,塑造优质网络道德环境,更好地以德化人、以德育人,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现代化的道德基底。网络文明既带有整体性引导功能,又具有灵活细微的传播表现,因此,我们要开展多面立体的互联网道德示范与道德引领,推动形成择善而从、从善如流的网络氛围和网民意识。要尊崇“国之大者”,弘扬“行之实者”,立体多面地讲好道德标兵、时代楷模、劳动模范等先进人物的事迹。要着力培养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网络意见领袖,注重增强其政治意识,提升其道德素养。网络公益事业的开展是网络文明产业效能与道德价值统一的鲜明表现,要精准实施网络公益工程,引导网络公益关注民生之所需、发展之所求,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深入宏观治理力所不及的微观场域,缓解时代发展伴随的磨合阵痛。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文明志愿服务和网络公益活动,网上网下相互配合、同步推进,提供更灵活、更生动、更聚焦的网络社会服务。以公益价值和志愿服务精神推动中国人的现代化不断超越个体之狭隘,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4. 构建互联网良好秩序,保障人的现代化有序发展
秩序是人际和谐关系生成之基石,是人类文明演化发展之基础,是人的现代化之保障。网络文明是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领域。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为确保网络综合治理顶层设计在用户规模巨大的互联网环境中精准落地,必须构建互联网良好秩序,为中国人实现自由发展的现代化提供规范性保障。
“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自由发展是秩序的目的,秩序则是自由发展的保障。互联网秩序的生成离不开自觉性的主动培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为准则,倡导符合时代主题、导向互联网发展目标、满足中国人的现代化要求的互联网秩序。将一切网络活动归置在社会主义伦理秩序的框架之内,有序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与人的现代化。网络文明的成熟稳定,离不开规范意识的养成和秩序的维护。必须深化落实互联网平台安全原则的制定和执行,严厉打击网络诈骗,遏制网络暴力,防范网络沉迷,营造绿色健康清朗的现代化互联网环境。加速推进互联网用户安全协议的全面建设,使网络用户显著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引导网络用户最大限度地摒弃糟粕,充分吸收网络文明和现代化之精华。互联网规范长期有效运行的内因在于网络责任的深入人心和行业自律的普遍形成。要牢固树立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并重的价值导向,严格网络管理主体的组织、引导和监督,发挥互联网行业的同行监督,鼓励广大网络用户开展意见反馈和投诉,多主体、全过程、深层次地督促互联网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推动网络文明中对人的现代化有益的要素充分涌流。
5. 优化互联网生态治理,塑造人的现代化清朗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互联网本身、互联网活动的参与主体、互联网与人类社会的交互模块共同构成了网络文明的整体生态。现今,互联网不断普及,与人民美好生活息息相关,成为人的现代化的新场域。优化互联网的生态治理,既为推进网络强国建设创造了积极条件,也为中国人的现代化开辟了清朗空间。我们要继续以时代新风培育风清气正的网络文明。
互联网生态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长期治理的稳定源于主旋律的奏响和总体思想舆论基调的奠定。要踏实稳健地输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互联网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互联网内容产出的全过程,引导创造适应世界之变、顺应时代之变、回应历史之变的现代文明产品。坚持不懈地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引领互联网文明建设,推进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文明上网,以现代化之新风塑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好的网络空间。国无法不治,网无法不兴。优化互联网生态治理要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实现法立于善、法贵于行、法弘于民的统一。做好网络立法统筹,谨慎权衡普遍和特殊的网络立法需求,同步实现网络立法体系的健全和网络立法空白的填补。提升网络执法质效,实现执法工作的标准互通、信息互联、结果互认,着力聚焦网络信息安全维护,坚决遏制新型网络犯罪。创新网络普法工作,深度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发力、全网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普法格局,营造全网全社会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广大网民是互联网生态治理的核心主体,要走好网络群众路线,打一场网络生态治理的人民战争。要引导广大网民既善于运用和发展互联网,又善于管理和驾驭互联网,增强网民激发主体意识,明确网民主体责任,推进网民主体联动。落实网络权利与网络责任的统一,引导网民主动参与网络文明建设,共享网络文明成果。坚持不懈地培育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意识,凝聚各网络主体的力量和智慧,汇集和谐友善的正能量,形成同心协力、相辅相成的合作氛围,拥抱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数字未来,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洪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