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海禅音 | 修行的人不但要明理,还必须要事行,这才叫真正地实修

文摘   2025-01-15 07:24   浙江  




主播|慧雯



香海禅寺 
《慈悲的力量》《观音七日禅》禅修课程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
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硕士研究生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译文】


“再者,须菩提!菩萨布施的时候,对于一切都应该没有执著,不执著于色而布施,不执著于身、香、味、触法而布施。须菩提,菩萨就应该这样,不执著于相而布施。为什么呢?假如普萨不执著于相而布施,他的福德就不可思量。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呢?东方的虚空是可以想象和度量的吗?”


“无法想象和度量,世尊。”

“须菩提,西方、南方、北方、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以及四方上下的虚空,其大小可以想象和度量吗?”

“无法想象和度量,世尊。”

“须菩提,菩萨不执著于相而布施,福德就像这样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应该依照我所说,不执著于相而修行。”

【释义】

“复次”复,又;次,次第。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菩萨于法,这里的是指一切的事物,无论我们眼见、耳闻,为心所想的都可以称之为法。世间法、出世间法均包括在内,所以在这称为一切法。

“无所住”就是说无所执著,不要去执著。无所住其实就是般若,般若我们说又是妙智慧的意思,般若就要不住一切法。我们凡夫,法法有所住,所以不能够得到般若。如果我们想要求得般若的话,就要一切不可住,不住财、色、名、食、睡,以及不住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何人?”不与万法为侣者,就是般若,无所住也是般若。

“行于布施”,我们来看布施这个词,大家已经是不陌生,布施是大乘行法六度法门之一。六度包含了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也是指六种到达智慧彼岸的方式,所以又叫六波罗蜜。

在《大般若经》中,是把六度波罗蜜的六个方面一一给列举出来了。可是在《金刚经》当中只说了布施。大家如果每天读诵《金刚经》,就会发现通篇六度当中好像只出现了布施。

为什么《金刚经》只说了布施呢?就文字而言,如果六度一一而说,就有点繁杂,所以在这儿避繁就简,单指布施。布施排在六度之首,所以我们就单说布施;就法而言,布施一法,可以含摄一切法。

大家知道布施有三种: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比如说法布施,如果我们进行法布施,自然就会使听闻的人知晓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所以它就包含了六度在内。而六度当中的每一度,其实都离不开般若。般若在六度当中,我们又把它称之为电,其他五度就好像是电灯。有电,电灯才能亮,离开了般若,其他的每一度都不能如法地实行。

问题又来了,既然般若这么重要,为什么在这里佛不取般若,非要挑一个布施为例呢?是因为我们所讲的般若它是无所住,是不著于相的。而布施呢,需要去具体地实行。佛单举布施,就是告诉我们修行的人不但要明理,还必须要事行,才能够“理事合一”,这才叫真正地实修。



 编辑:那由他 弘鑫 
摄影:太阳哥哥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浙(2022)000854

香海禅心
弘扬中华文化 香海禅寺客堂电话:0573-8881615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