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海禅音 | 凡夫执著于相,所以就住法相而生烦恼

文摘   2025-01-27 07:23   浙江  





主播|慧雯



香海禅寺 
《慈悲的力量》《观音七日禅》禅修课程导师
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专业
高级专门人才研修硕士研究生



佛在这里强调我们只需要了知相是虚妄的,而不必断灭。大家要记着这一点,相是虚妄并不是说断灭了相。只要我们知道相是虚妄的,不是说断灭了相,也不能够断灭相,如果说无相、非相,就是没有相,那么就叫断灭相,这也是一种邪见,这不是般若。所以我们只要知道相是虚妄的,不必断灭,亦不可断灭,因为相本由性而显现,就像波浪,你不可能要求它没有波浪,有水就有浪对吧?而不是说让波浪完全没有,而是即波浪就能见到它的水性。

因此,我们要学习的智慧是见相即见性,看到相就能够见性。凡夫执著于相,所以就住法相而生烦恼。

而有的修行人,就觉得世间红尘好乱,想躲起来习修,那么这样又执著于非法相而生烦恼,就觉得红尘太乱了,好烦恼痛苦,没有地方去躲清静。其实性本无相而又无不相,所以不能够断灭。

这里又讲了一个“无不相”的概念,如果是断灭,无相只是断灭,那么就不是无不相了,所以佛让人对世间法也不能够执著,但是也不能够厌恶,这样才能够叫做无相无不相。而无相无不相就是般若,就可以现如来。

这里我们可以把对于《心经》的解读贯穿起来,“无相无不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和《心经》当中所讲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一个道理。《心经》当中所讲的色,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相,而受想行识即是喜怒哀乐的起心动念。

如果照到我们能够看到五蕴皆空,即色受想行识皆空,那么就可了知诸相非相。当然这儿的皆空是指妙有真空,而不是断灭空,它不是小乘的这种断灭空,所以在《心经》当中说“空”就是般若,而在《金刚经》当中的“无相无不相”就是般若。

《心经》当中又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就是在讲性和相的关系是一,不是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金刚经》里所讲的“即相见性,即性显相”。一切都是假名,当体即空,所以在这儿现如来就是见性,就是《心经》当中给大家讲的“明心见性”,见性就是现如来,见性就是不执著于相;不执著于相就能够“度一切的苦厄”。

所以见性见得一分,就是初地的菩萨,就可以不退转于菩提心,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编辑:那由他 弘鑫 
摄影:太阳哥哥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浙(2022)000854

香海禅心
弘扬中华文化 香海禅寺客堂电话:0573-88816153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