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的起源

文化   2025-02-01 00:01   辽宁  


锡林浩特又称贝子庙,以其境内流淌的锡林郭勒河而得名。“锡林”蒙古语“山丘”之意,“浩特”蒙古语“城市”之意。清代林浩地区为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属地,阿巴哈纳尔左翼旗执政官爵“贝子”(清朝宗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爵位。1741年,旗执政官孛儿只斤·巴拉吉尔道尔吉在该地修建了一座喇嘛庙,故称贝子庙。

1206年,孛儿只斤·铁木真在斡难河河源举行的忽里勒台大会上被蒙古诸部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1220年,定都哈剌和林(今蒙古国前杭爱省额尔德尼召),哈剌和林蒙古语“黑石”之意。1256年,成吉思汗四子孛儿只斤·拖雷的四子孛儿只斤·忽必烈建开平府(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作为藩邸。1260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即位大蒙古国第五代皇帝,尊号“薛禅汗”,定都开平(上都)。1267年,孛儿只斤·忽必烈迁都汗八里(今北京),“汗八里”蒙古语“大汗营帐”之意。1271年,孛儿只斤·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大元”。1272年,改汗八里(今北京)为大都,将上都开平作为避暑的夏都。1368年,中原局势失控,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儿退回漠北。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徐达、李文忠、冯胜三道出师伐元。元朝大将军伯也台·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诱敌深入,大破明军。此后,中原明朝与漠北元廷形成长期对峙。

1402年,成吉思汗三子、大蒙古国第二代皇帝孛儿只斤·窝阔台六子孛儿只斤·合丹后裔鬼力赤(孛儿只斤·月鲁帖木儿)即帝位,恢复国号“大蒙古”,1510年,达延汗(孛儿只斤·巴图蒙克)中兴,将蒙古诸部分左右翼,设6个万户。左翼为察哈尔、喀尔喀兀良哈万户;右翼为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万户达延汗领左翼3万户,驻帐察哈尔万户;分封三子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为济农(济农是管理蒙古右翼三万户的世袭爵位,蒙古语“副汗”之意),领右翼3万户,驻帐鄂尔多斯万户。1538年,兀良哈万户反叛,兵败被并入其它5万户,余部迁至西域北疆驻牧,其中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四部,也称漠西卫拉特。锡林浩特为察哈尔万户属地。

1542年,达延汗三子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土默特万户领主孛儿只斤·俺答统领蒙古右翼3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1543年,大蒙古国皇帝孛儿只斤·博迪(达延汗长孙首创封部属领主汗号先例,赠予孛儿只斤·俺答“土谢图彻辰汗”,意为可依靠睿智之汗。1550年,孛儿只斤·俺答(也称阿勒坦汗)亲征明朝,兵临北京,史称“庚戌之变”。随后,率土默特部驻牧丰州之地,从此该地被称“土默川”。孛儿只斤·俺答的军事势力,使大蒙古国皇帝孛儿只斤·达赉逊(孛儿只斤·博迪长子)“惧为所并”,率蒙古左翼察哈尔万户(中央万户)、喀尔喀万户等东迁至大兴安岭以东。1575年,孛儿只斤·俺答在丰州筑城,因城墙用青砖砌成,取名呼和浩特,蒙古语“青城”之意。

1576年,阿勒坦汗邀请藏传佛教格鲁派领袖索南嘉措到青海讲经说法,格鲁派在蒙古右翼3万户受到广泛尊奉。1578年,统领蒙古右翼三万户的阿勒坦汗赠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喇嘛”尊号,并追认了第一世达赖喇嘛·根敦朱巴(宗喀巴的八弟子)、第二世达赖喇嘛·根敦嘉措。“达赖”蒙古语“海洋”之意,比喻学识之深厚。1588年,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圆寂,弥留时所示翌年转世蒙古地区。1589年,统领蒙古右翼三万户的土默特万户领主阿勒坦汗之孙孛儿只斤·苏密尔家生下一男婴被认定为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的转世灵童(第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


清代锡林郭勒盟会盟于贝子庙

1604年,孛儿只斤·林丹巴图尔即位大蒙古国皇帝,尊称“林丹汗”,驻帐察哈尔万户1616年,建州女真族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太祖)大蒙古国辽东崛起,建立大金国(史称后金)爱新觉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诸部的战争波及大蒙古国,大蒙古国大金国时战时和。1617年,大蒙古国林丹汗新建都城查干浩特(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北部罕苏木境内),蒙古语“白色城池”之意。同年,林丹汗在藏传佛教萨迦派僧侣沙尔巴呼图克图的劝说下,由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改宗萨迦派大蒙古国林丹汗的改宗,加剧了信奉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蒙古诸部对林丹汗的离心。
1628年,大蒙古国林丹汗西迁,进攻蒙古右翼三万户(鄂尔多斯、土默特、永谢布),占据呼和浩特,土默特万户土崩瓦解,领主孛儿只斤·卜石兔(阿勒坦汗第五代孙)卒于河套。林丹汗废除了管理蒙古右翼三万户的孛儿只斤·额璘臣济农的济农爵,加强了大蒙古国中央集权1632年,策应大蒙古国林丹汗的西迁,喀尔喀万户首领却图汗(达延汗幼子孛儿只斤·格哷森扎曾孙)率部入青海,征服居青海的土默特万户领地

1634年,大蒙古国末代皇帝林丹汗因天花病逝于大草滩(甘肃永固县境内)。1635年,12岁的大蒙古国末代皇太子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林丹汗与三福晋叶赫那拉·苏泰之子)随亲母叶赫那拉·苏泰(海西女真族叶赫那拉·德尔格勒之女,祖父叶赫那拉·金台吉为清太宗新觉罗·皇太极生母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孟古哲哲的兄长)献传国玉玺归顺了大金国第二代皇帝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新觉罗·皇太极大蒙古国末代皇太子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为察哈尔亲王,将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为蒙古科尔沁部首领孛儿只斤·莽古斯之女)嫁给了第一代察哈尔亲王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同年,大金国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将族名“女真”改“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满族)。

1636年,大金国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国号“大金”改“大清”。1641年,第一代察哈尔亲王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病世,无嗣。其异母弟孛儿只斤·阿布奈(林丹汗与大福晋囊囊太后遗腹子)袭察哈尔亲王爵(第二代察哈尔亲王)。

1639年,成吉思汗异母弟孛儿只斤·别里古台20世孙孛儿只斤·多尔济率阿巴嘎部归附清朝,被封札萨克多罗昭日格图郡王,1641年设右翼旗1651年设左翼旗。1667年,清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诏授札萨克多罗贝勒世袭罔替,遣官指示阿巴嘎部移牧他所,以旧牧地给阿巴哈纳尔。孛儿只斤·栋伊思喇布掌左翼,佐领九,驻乌勒陀罗海(阿尔噶灵图山)。孛儿只斤·色棱墨尔根掌右翼,佐领七,驻昌山(永安山)。

1669年,清康熙帝以多年不朝觐为由,削第二代察哈尔亲王孛儿只斤·阿布奈的亲王爵,令其长子孛儿只斤·布尔尼袭爵察哈尔亲王(第三代察哈尔亲王)1675年,末察哈尔亲王孛儿只斤·布尔尼反清失败战死,清朝将察哈尔部原辖区划分为蓝、白、黄、红各分正镶二旗,称八旗察哈尔初为总管级,属在京蒙古都统兼辖。1761年,改置察哈尔都统,驻张家口,管辖八旗察哈尔、四牧群和锡林郭勒五部十旗诸王。会盟于锡林郭河北岸的楚古拉干敖包,命名为锡林郭勒盟。清嘉庆年间迁盟址于贝子庙。 


撤阿巴嘎纳尔旗设锡林浩特市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组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退位,中华民国正式建立。2月13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称“北洋政府”)。1914年,北洋政府设察哈尔特别行政区,1928年改察哈尔省,锡林浩特属察哈尔省管辖。

1931年,“9·18事变”后,在日本的策动下,1933年7月内蒙古各盟旗王在绥远百灵庙召开自治筹备会议,成立伪蒙疆政府联合委员会,1936年2月10日,锡林郭勒盟盟长孛儿只斤·德穆楚克栋鲁普(第16代苏尼特旗扎萨克郡王)在苏尼特旗的王府宣布成立伪蒙古军政府,总裁,辖察哈尔盟和锡林郭勒盟。1937年8月27日,日军占察哈尔省省会张家口,成立伪察南自治政府。9月13日,日军占山西省大同,成立伪晋北自治政府。10月14日,日军占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成立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11月22日,日军将伪蒙古联盟自治政府、伪察南自治政府、伪晋北自治政府合并,成立伪蒙疆联合委员会,孛儿只斤·德穆楚克栋鲁普任伪主席,伪都张家口1939年9月1日,改称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1年8月4日,改称伪蒙古自治邦,

1945 年8月8 日,苏联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对日宣战,苏军战机轰炸了日军贝子庙驻地,黑烟冲天,整整燃烧两天两夜。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伪蒙古自治邦垮台。11月25日,内蒙古地区各省县、盟旗代表在张家口召开会议成立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

19464月,在贝子庙成立锡林郭勒盟民主政府和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锡林郭勒盟分会。11月25日,锡察行政委员会在贝子庙成立。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7月,在贝子庙成立了中共锡(锡林郭勒)、察(察哈尔)、巴(巴彦塔拉)、乌(乌兰察布)工委。1948年,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归中部中心旗工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月2日,内蒙古自治政府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阿巴哈纳尔左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中部联合旗;阿巴哈纳尔右翼旗划归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1952526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电准,中部和西部联合旗合并,统称锡林郭勒盟西部联合旗。1953915日,经锡林郭勒盟人民政府批准,“贝子庙”改称锡林浩特(苏木级),统称西部联合旗锡林浩特人民政府。19567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部联合旗改称阿巴嘎旗。821日,锡林浩特受锡林郭勒盟直接领导,苏木级建置不变。1959415日,锡林浩特升格为旗(县)级,由锡林郭勒盟直接管辖。19631023日,经国务院批准,锡林浩特改设为阿巴哈纳尔旗,将阿巴嘎旗的阿尔善宝拉格、西乌珠穆沁旗的朝克乌拉牧场、军营牧场、126队、贝力克牧场等单位划归该旗行政区域,设置锡林浩特镇,归旗领导。19791214日,阿巴哈纳尔旗的“哈”字改为“嘎”字。1983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阿巴嘎纳尔旗,改设锡林浩特市(县级)。


阿巴嘎与阿巴哈纳尔的由来


阿巴嘎部领主为成吉思汗异母弟孛儿只斤·别里古台(1164年—1256年),故其部称“阿巴嘎”,蒙古语“叔叔”之意,孛儿只斤·别勒古台战功卓著。1206年,成吉思汗将斡难河(今鄂嫩河)与克鲁伦河流域分封于孛儿只斤·别勒古台,包括克鲁伦河中游南北,北至斡难河,东近呼伦湖。

1368年,中原局势失控,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帖睦儿)退回漠北,病逝于巴儿斯浩特(应昌),蒙古语“虎城”之意。1371年,其子孛儿只斤·爱猷识里达腊(元昭宗)继位,北迁大兴安岭以北,汗廷驻帐孛儿只斤·别里古台封地,企图恢复旧疆返中原,但汗权衰微,权臣势盛。1454年,孛儿只斤·别里古台16世孙、翁牛特部首领孛儿只斤·毛里孩拥立元昭宗后裔脱脱不花汗幼子孛儿只斤·马可古儿吉思为帝,尊号“乌珂克图汗”。孛儿只斤·毛里孩因支持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吉思汗四子孛儿只斤·拖雷的四子)系重登帝位,被封太师。孛儿只斤·毛里孩之子孛儿只斤·斡赤来,孛儿只斤·斡赤来之子孛儿只斤·巴延诺颜,孛儿只斤·巴延诺颜之子孛儿只斤·巴雅斯呼,孛儿只斤·巴雅斯呼长子孛儿只斤·诺密特、次子孛儿只斤·塔尔尼,孛儿只斤·诺密特部为阿巴哈纳尔部,孛儿只斤·塔尔尼部为阿巴嘎部。

1542年,达延汗三子孛儿只斤·巴尔斯博罗特的次子土默特部领主孛儿只斤·俺答(又称阿勒坦汗统领蒙古右翼三万户。1543年,外喀尔喀首领孛儿只斤·格哷森札札赉尔珲(达延汗幼子)领养了阿勒坦汗之女孛儿只斤·阿玉什,孛儿只斤·阿玉什嫁给了阿巴哈纳尔部首领孛儿只斤·诺密特,成为孛儿只斤·诺密特第二位夫人。孛儿只斤·诺密特逝世后,孛儿只斤·阿玉什夫人率儿子和属民同阿巴嘎部图扣台扎萨克、布和诺颜迁至喀尔喀扎萨克图汗部属地游牧,留下孛儿只斤·诺密特大夫人与其5子在故地。

1634年,大蒙古国末代皇帝林丹汗因天花病逝,太子孛儿只斤·额尔孔果洛额哲献出传国玺归顺了大金国。1635年,大金国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迎娶了已故林丹汗大福晋囊囊太后(孛儿只斤·娜木钟)和四福晋窦土门太后(孛儿只斤·巴特玛璪)。囊囊太后和窦土门太后均出自阿巴嘎部。囊囊太后是阿巴嘎部孛儿只斤·额齐格诺颜之女,与林丹汗次子孛儿只斤·阿布奈(第2代察哈尔亲王)。窦土门太后是阿巴嘎部孛儿只斤·塔布囊博第塞楚祜尔之女,丹汗生一女。

1636年,大金国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与林丹汗福晋囊囊太后生下固伦端顺长公主。1640年,大金国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命其十四弟爱新觉罗·多尔衮娶林丹汗与四福晋窦土门太后所生女。1642年,大金国第二代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与林丹汗福晋囊囊太后生下一子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7年,清朝摄政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四子)娶阿巴嘎部都孛儿只斤·思噶尔之女。同年,爱新觉罗·皇太极(清太宗)林丹汗八福晋囊囊太后所生固伦端顺长公主下嫁阿巴嘎部孛儿只斤·噶尔玛台吉


先有贝子庙,后有锡林浩特


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由乾隆帝钦赐汉名“崇寺”位于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麓。



清雍正年间,名为巴拉吉尔隆德布的活佛从青海历经千辛万苦,一路诵经布道来到锡林河畔,深受阿巴哈纳尔左翼旗执政官孛儿只斤·巴拉吉尔道尔吉的崇拜赏识。1741年,孛儿只斤·巴拉吉尔为活佛建造了一座庙。因阿巴哈纳尔左翼旗执政官爵“贝子”,该庙也称"贝子庙“。随信徒、僧人的增多,进行了扩建。

1743年(清高宗乾隆八年)正式建庙。1786年,乾隆帝赐封巴拉吉尔隆德布为一世活佛,以“阿日旺·章龙·斑智达”为称号,意为“聪明传教师”,并赐给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字匾额颁发了度牒。后经七代活佛修缮,形成以朝克沁殿(行政教务部)、明干殿(翻译印刷部)、却日殿(显宗学部)三大庙宇为中心,包括珠都巴殿(密宗学部)、曼巴殿(医学部)、宗喀巴殿、丁克尔殿(天文数学部)、新拉布仁殿(活佛府)等八座大殿、六座佛塔,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的宏大建筑群,鼎盛时期喇嘛僧众多达1500余人。

寺院坐北朝南,左右对称,格局壮观,殿庙仓舍,井然有序,结构严谨,风格多样。各经堂的佛像千姿百态,多不胜数,种类繁多,以释迦佛像为主的图画雕塑、泥塑、铜木质佛像达几千尊,有不少纯金银及金银粉饰的佛像,多数为铜质佛像。

贝子庙一世活佛章龙·阿日亚·班迪德;二世活佛阿格旺·罗布桑·丹毕扎拉钦;三世活佛罗布桑·丹金·朱力图木吉木楚;四世活佛罗布桑·根顿·丹金扎木楚;五世活佛罗布桑·海都布·帕赖拉巴杰;六世活佛罗布桑·图布登·格力格尼玛;七世活佛阿格旺·罗布桑·巴勒登却金第八世活佛丹僧·普仁赖.隆德布。


额尔敦敖包,锡林浩特之神


敖包,汉译“堆子”,起初草原人民用木、石、土等垒成的路标和界标,后来逐步演变为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幸福平安的象征。



额尔敦敖包位于锡林浩特市区北端,“额尔敦”蒙古语“珠宝”之意额尔敦敖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后毁于战乱。1973年,遗址上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2002年,纪念碑迁至烈士陵园。2004年,额尔敦敖包得以恢复重建。

1753年,在贝子庙建庙十年之际,将额尔敦敖包扩建成十三敖包,作为阿巴哈纳尔左翼旗的旗敖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定期祭祀十三个敖包的每个敖包均有象征寓意,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中间敖包左边的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剩下九个敖包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9个佐(行政区域,相当现在的苏木)的敖包,即:伊和郭勒苏木、巴嘎郭勒苏木、台吉纳尔苏木、朝浩尔苏木、巴彦呼热右苏木、巴彦呼热左苏木、华努德右苏木、华努德左苏木、阿尔嘎拉津苏木。并按蒙古族崇尚数字9的习俗,额尔敦敖包山的台阶一共建了171阶。171是19个9组成,171相加也是9。

祭祀敖包是蒙古族祈求风调雨顺、五畜兴旺、幸福平安的极为隆重的传统活动。祭敖包时,将祭品献于祭坛之上,顺时针绕敖包三圈许愿,将哈达系在敖包的围绳上。敬酒时,用无名手指沾酒,敬天,敬地,敬祖先。祭完敖包后,通常要举行规模不等的那达慕,主要项目是赛马和摔跤,利用这个机会男女青年可以互表爱意。

祭敖包一般只许男人祭祀,而额尔敦敖包男女都可以祭。


转自《蒙古铁骑往事录》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