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里亚特、巴尔虎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图鉴》

文化   2025-02-03 00:00   辽宁  


第三部分  蒙古族服饰分类


      蒙古高原雄居中国北部,东依大兴安岭林海,西迄阿尔泰山,夏季绿草如茵,百灵鸣唱,蓝天白云,鹰击长空,小河蜿蜒,骏马驰骋,蒙古包像绿海中浮动的白色小舟;秋季天高云淡,长烟一空,脱兔乱窜,牛羊似锦,悠扬的蒙古长调回荡在无垠的太空;冬季北风呼啸,大雪纷乱,苍狼竞逐,黄羊飞奔,莽莽苍苍,狐狸藏形,好一派北国风光。在荆天棘地、风刀霜剑的大自然困境中,蒙古族人民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沧海横流、风云变幻的飘移岁月里,蒙古族人民举起了永远向前的英雄大旗,开拓出了一片活生生的新天地。他们吸人类活性精神元素之精华,纳草原博大开放之雄气,在蒙古高原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令历史为之喝彩的活剧,点燃了草原文化的熊熊火炬,构筑起草原文化的辉煌宫殿,蒙古族服饰便是这文化宫殿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蒙古族服饰植根于草原人生产生活的本真,采四方之材质,集中外之技艺,撷自然之风韵,铸天地之魂魄,在服饰百花园中风流尽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蒙古族服饰展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如百花竞放,争奇斗艳,如珠光射斗,绚丽夺目。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地域分类

       乘撒蹄飞跃的历史之驹,挟金戈铁马的岁月之风,展彪悍豪爽的阳刚之气,染蓝天绿地的七彩之色,蒙古族人民为世界涂抹出一幅斑斓的画卷,服饰作为最亮丽的色彩,在落地的草原狂飚与空旷的草原人心灵的折射下,打上了深深的地域印记。

1.布里亚特            16.阿巴噶

2.巴尔虎               17.苏尼特

3.扎赉特               18.浩齐特

4.科尔沁               19.镶黄旗

5.扎鲁特               20.察哈尔

6.开鲁                  21.杜尔伯特

7.奈曼                  22.达尔罕茂明安

8.阿鲁科尔沁        23.土默特

9.巴林                  24.鄂尔多斯

10.喀喇沁             25.乌拉特

11.克什克腾         26.乌海

12.翁牛特             27.阿拉善和硕特

13.敖汉                28.阿拉善土尔扈特

14.阿巴噶纳尔      29.阿拉善伊斯兰蒙古人 

15.乌珠穆沁

       记录历史传统的红缨角帽,象征着布里亚特部族和个体的兴旺,三色锦条镶边儿衣襟和布里亚特新娘独有的"失必勒格儿",映现出布里亚特人别具一格的审美智慧。

       "男人春、夏、秋三季头戴呢子尖顶帽或前进帽,身着长袍,腰束绸带,足蹬马靴。女子头系绸巾,未婚女子身穿腰际打褶的溜肩式袍服,已婚女子身着肩部打褶的长袍。"布里亚特人周身上下流动着俄罗斯风情。

        布里亚特蒙古族妇女头饰形制较简洁、明快,只在额箍上坠红珊瑚珠十数粒,两侧各有一个镂花的圆环银饰,并与胸前香盒挂饰相连。

        布里亚特姑娘结婚后都改穿媳妇袍,袍子外面加套坎肩,在肩上凸起一公分高的褶子,缝有许多衣褶,衣褶下面的臂部和胸部都装饰着绣有金线的宽镶边儿,镶边儿图案美观、大气,颇有民族风格。袖分两段,袖口部与姑娘袍服相似,袖筒两段衔接处同袖口部大小相同,并用彩色绦带饰物遮住相接处的针码。而腰际处肥大,用褶皱相接。据说这种袍子,一般是由裁剪好的七块布缝制而成。

知识点:托依卜

       是蒙古语" toiba "的汉语音译。指两条黑丝金绒的假发辫(练椎)。

红缨角帽:

       额部较高,脖后较长。帽边和帽耳里是羔皮或水獭等贵重皮毛,以帽顶象征太阳,以帽缨象征阳光。

传说:

       13世纪时的布里亚特蒙古族隶属于贝加尔湖周围的11个部落联盟。后来,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布里亚特人为了不忘自己的历史,在制作最为尊贵的帽子时,"以帽子的顶珠象征太阳,红穗代表阳光,帽身上缝制11-14条横向网纹标志部族的组成"。

布里亚特女子传统服饰


蓝布花边女袍:身长120厘米、两袖通长144厘米

蓝布花边女坎肩:身长47厘米、肩宽26厘米


身着传统服饰的布里亚特女子

布里亚特男子服饰


       布里亚特男袍以青、蓝、紫色绸缎做面儿,在胸部衣襟处用红色加明暗共三色锦条做成装饰镶边儿。腰系淡红、淡绿、紫色腰带。

       男女袍服的衣襟边饰从下往上依次饰以红、黑色边饰色带,最上层则根据袍服的颜色配以色彩反差大的边饰色带。这种衣襟要延伸至左锁骨处,还用棉花做衬底,使其鼓起。是蒙古族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款式。

知识点:德勒

       是蒙古语" debel "的汉语音译,意为"皮袍"。指由毛较长的皮革做成的袍服。

传说:

       在民间传说中,布里亚特部祖先之一的博勒金夫人,在同外族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战后敌人分解了夫人的遗体。布里亚特人为了纪念这位女英雄,按照遗体肢解的部位裁剪衣服,重新缝制,形成了今天特有的布里亚特妇女装。

清末布里亚特女子服饰  源自《DIE MONGOLEN》(德文) 1989年

布里亚特日常服饰



      呼伦贝尔大草原,碧野千里,林海连天,举世闻名的"天下第一曲水"莫勒格尔河如银链从天而降,巴尔虎如一颗瑰丽的珊瑚被多情的上帝抛洒在这碧海之中。弯曲的河流追寻着巴尔虎蒙古人的足迹,成吉思汗边墙映现出昔日的烽火,辽代城堡回忆着当年的辉煌,带着各个历史足印的古墓群如数家珍般清点着来往过这里的匆匆客。

      巴尔虎蒙古族妇女头饰,额箍为宽约7厘米的錾花银圈,前部镶嵌数粒珊瑚珠,圈后坠三个镂雕小银铃。额箍两侧向外延伸出牛角形银饰(扎哈卜其),由布带连接固定,将头发夹于饰物中。似扇骨的枝条,正面镶珊瑚、松石,背面錾刻卷草、梅花纹。头饰在下端渐收成柄状,下坠银链流穗,重约四公斤左右。



"头上戴的是青鼬貂皮冠。后垂一双美丽的红飘带。还有刻有凸花的银额箍。其上镶嵌着大小红珊瑚。面颊两边戴的是银发夹。还有雕刻玉花的发卡。手上带的是银手镯和戒指,身上带的是银图海和垂饰。

巴尔虎妇女传统服饰

源自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蒙古民族服饰》,1991年。


       巴尔虎男女老幼情有独钟的宽下摆长袍,在立领和长袖的衬托下,固守着蒙古族中最原始的款式。他们用白色绸布裹头,暗含着对白色的尊崇,脚上的自制苏格里靴,挥洒着勤劳的秉性。

       隆肩、齐膝的妇女长袖袍,承载了更多的服饰传统。而华丽多姿的新娘服饰,更令人赞叹不已。

       洞房红烛,佳人生香,珠闪宝烁,摄人魂魄。

巴尔虎镶宝錾花圆形金挂饰


ᠳᠦᠷᠪᠡᠨ  ᠤᠨᠤᠬᠤ  ᠲᠠᠢ  ᠤᠤᠵᠢ

巴尔虎妇女四开衩敖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巴尔虎人  源自《今日内蒙古一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十周年》,1957年


陈巴尔虎

       大兴安岭的西部末端,地势平坦辽阔,牧草茂盛,湖泉星罗棋布,大小河流纵横交错,这就是美丽富庶的陈巴尔虎旗。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晚期,这里曾是呼伦贝尔的古老人类᠎扎赉诺尔人繁衍生息的地方。

       男女头戴帽檐稍鼓起,帽后垂缘,用两带系于颌下的各色扁帽。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羊皮帽。妇女戴帽顶缀以朱缨,帽之前缀以银佛的冠,或戴圆形绸面帽,或用红、绿绸缠头。

       男女以穿右衽交领,女子腰间打作细褶、略拖地的肥大长袍为主。男士长袍,宽花边,开衩。女子长袍领高袖长,肥大下端开衩,长至膝下。衣料初以毛、革,后以棉布、丝锦、丝绸等制作。喜红、紫、绿等颜色。

       男女多穿靴底薄,靴头稍尖,配有衬毡的皮

新巴尔虎

       哈拉哈河从阿穆古郎镇南流入贝尔湖,乌尔逊河从镇西向北蜿蜒流入呼伦湖。1925年,额尔和木巴图任新巴尔虎左旗总管时期,选定了阿穆古郎为旗所在地。因为这里比四周围高,因此被称为阿穆古郎。      

       阿穆古郎,地势较高,水源充沛,清泉长流。甘洌的泉水不但能作饮料,而且能治疗腰腿疼、肠胃病等许多病症。当地人把泉水叫做"阿穆古郎阿日杉 amyuleng arsivan ",其意是:带来康乐的泉水。

        新巴尔虎右旗政府所在地——阿拉坦额莫勒镇,就座落在辽阔的巴尔虎草原西部,静静的克鲁伦河北岸。

        阿拉坦额莫勒,是蒙古语" altan emegel "的汉语音译,其意为"金马鞍"。阿拉坦额莫勒这个相传已久的地名,据说与元太祖成吉思汗早年在克鲁伦河流域的征战有关。

巴尔虎男子服饰


      新巴尔虎男子夏天戴呢、布单帽,有的男子夏天头缠长巾。妇女左右分发,两条发辫下垂,上以两三米长的白色或浅蓝色绸、缎类长巾缠头。冬天的各式皮帽男女通用。

      新巴尔虎的蒙古人穿用绸、缎、绢、棉布等做成的蒙古袍。男袍颜色多为深蓝、浅蓝、赭红色。女袍以红、绿色为多。那长3米~5米,宽1米,颜色多为黄、蓝、绿、紫色的腰带也别具一格。

      新巴尔虎蒙古人夏季穿黑色长筒皮靴,在家常穿普通布鞋、胶鞋。冬季男女老幼穿俗称"毡疙瘩"的毡靴。


传说:

       当年成吉思汗为统一蒙古诸部,曾经往来征战于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广袤无垠的草原上。有一次,在渡克鲁伦河时,马鞍子被河水冲掉了,士兵们沿河寻找,在今阿拉坦额莫勒镇西5公里处状如马鞍形的一座小山下,找到了马鞍子。这样一来,此地便被称为"阿拉坦额莫勒"了。

       1982年,在阿拉坦额莫勒镇北,出土了一枚七百多年前的元代古印。上有"东路蒙古侍卫亲军佰户"和"中书礼部至元五年四月日造"等字样。


(待续)


转自《蒙古族服饰图鉴》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