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资料(合集)

文化   2025-02-02 00:01   辽宁  

点击蓝色字体资料链接可阅览


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方志丛书)内蒙古

0001东蒙古纪程(民国)

0002东蒙游记(民国)

0003丰镇厅志(光绪)

0004古丰识略(咸丰)

0005归绥识略(民国)

0006归绥县志(民国)

0007和林格尔厅志(咸丰)

0008河套图考(咸丰)

0009河套图志(民国)

0010河套新编(民国)

0011科布多政务总册(民国)

0012临河县志(民国)

0013蒙古道路说明书(民国)

0014蒙古山脉志(民国)

0015蒙古问题(民国)

0016蒙古沿革志

0017蒙古游牧记(同治)第一至十一卷

0017蒙古游牧记(同治)第十二至十六卷

0018蒙古志(光绪)

0019蒙事一斑(民国)

0020内蒙古纪要(民国)

0021内外蒙古路程表(清末)

0022塞外见闻录

0023绥远河套治要(民国)

0024绥远省后套灌溉区初步整理工程计划概要(民国)

0025绥远省水利局建筑后套灌溉区四首制杨永复义四大干渠进水闸计划概要(民国)

0026绥远志(光绪)

0027乌里雅苏台志略(清)

0028五原厅志略(光绪)

0029新修清水河厅志(光绪 抄本)

0030新修清水河厅志(光绪末年 抄本)

0031游历蒙古日记(民国)

0032游蒙日记(民国)


国家图书馆特色资源(方志丛书)辽宁

0001安东县志(民国)

0002北镇县志(民国)

0003昌图府志(宣统)

0004昌图县志(民国)

0005朝阳县志(民国)

0006承德县志书(宣统)

0007法库厅乡土志(光绪)

0008凤城琐录(嘉庆 民国抄本)

0009凤城琐录(嘉庆)

0010凤城县志(民国)

0011奉天地理(宣统)

0012奉天古迹考(民国)

0013奉天锦州府锦县乡土志(光绪)

0014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表(光绪)

0015奉天省岫岩县乡土志(清末)

0016奉天通志(民国)卷000-013

0017奉天通志(民国)卷014-026

0018奉天通志(民国)卷027-039

0019奉天通志(民国)卷040-052

0020奉天通志(民国)卷053-062

0021奉天通志(民国)卷063-072

0022奉天通志(民国)卷073-082

0023奉天通志(民国)卷083-094

0024奉天通志(民国)卷095-109

0025奉天通志(民国)卷110-118

0026奉天通志(民国)卷119-130

0027奉天通志(民国)卷131-143

0028奉天通志(民国)卷144-153

0029奉天通志(民国)卷154-163

0030奉天通志(民国)卷164-176

0031奉天通志(民国)卷177-196

0032奉天通志(民国)卷197-213

0033奉天通志(民国)卷213-231

0034奉天通志(民国)卷232-240

0035奉天通志(民国)卷241-250

0036奉天通志(民国)卷251-260

0037抚顺县志略(宣统)

0038阜新县志(民国)

0039复县志略(民国)

0040盖平县乡土志(民国)

0041盖平县志(民国)

0042海城县志(光绪)

0043海城县志(民国)

0044黑山县志(民国)

0045怀仁县志(宣统)

0046桓仁县志(民国)

0047锦西县乡土志(民国)

0048锦西县志(民国)

0049锦县志略(民国)

0050开原县志(民国18年)

0051开原县志(民国6年)

0052开原县志(咸丰)

0053宽甸县志略(民国)

0054辽东行部志(金 民国抄本)

0055辽东行部志(金 宣统刻本)

0056辽东文献征略(民国)

0057辽东志(正统)

0058辽宁随笔(民国)

0059辽阳县古迹遗闻(民国)

0060辽阳县志(民国)卷00-23

0061辽阳县志(民国)卷24-40

0063林西县志(民国)

0064柳边纪略(康熙)

0065旅大文献征存

0066南金乡土志(宣统)

0067盘山县志略(民国)

0068陪都景略(同治)

0069陪京杂述(光绪)

0070钦定满洲源流考(乾隆)

0071沈阳县志(民国)

0072钦定盛京通志(乾隆)

0073全辽志(嘉靖 民国铅印本)

0074全辽志(嘉靖 清抄本)

0075沈故(光绪)

0076钦定盛京通志(乾隆 民国铅印本)

0077盛京通志(乾隆元年)卷00-26

0078盛京通志(乾隆元年)卷27-48

0079绥中县志(民国)

0080台安县志(民国)

0081铁岭县续志(民国)

0082铁岭县志(康熙)

0083铁岭县志(民国22年)

0084铁岭县志(民国6年)

0085西丰县志(民国)

0086新民县志(民国)

0087兴城县志(民国)

0088兴京县志(民国14年)

0089兴京县志(民国25年)

0090岫岩县志(民国)

0091义县志(民国)前卷、上卷

0092义县志(民国)下卷、后卷

0093义县志(民国)中卷01-06

0094义县志(民国)中卷07-11

0095义县志(民国)中卷12-16

0096义州乡土志(清末)

0097营口县志(民国)

0098彰武县乡土志(光绪)

0100彰武县志(民国)

0101镇安县乡土志(光绪)

0102庄河县志(民国10年)

0103庄河县志(民国23年)


其他

锡伯族史话

满洲八旗的兴衰史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一)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二)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一)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二)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一)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二)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五辑)《五边典则》卷一至九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五辑)《五边典则》卷十至十八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六辑)《卢龙塞略》卷首至六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六辑)《卢龙塞略》卷七至二十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七辑)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八辑)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九辑)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十辑)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十一辑)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十二辑)(一)

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十二辑)(二)

明代西海蒙古史研究:摘要、绪论

元朝及明初蒙古人在青海的活动及分布

明代西海蒙古的出现及其活动(上)

明代西海蒙古的出现及其活动(下)

明代西海蒙古的兴盛及衰落(上)

明代西海蒙古的兴盛及衰落(下)

西海蒙古与中原及西海"番族"的关系

蒙古进入西海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西海蒙古大事年表

中部西藏与蒙古人 元代西藏历史

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後蒙古時代與世界史的重新構圖 (杉山正明)

不应忘却的一段历史——嘎达梅林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伪“满洲国”陆军简史及图例1932—1945(上)

伪“满洲国”陆军简史及图例1932—1945(下)


内蒙古革命史(1997版)


绪论
第一章  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全国大革命时期(1919.5-1927.7)
第一节  五四运动时期的内蒙古
第二节  内蒙古革命新时期的开始
第三节  内蒙古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四节  内蒙古革命运动的高涨
第五节  内蒙古地区大革命运动的失败
第二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8-1937.7)
第一节  大革命失败后内蒙古地区的形势
第二节  在艰苦岁月里的内蒙古革命斗争
第三节  内蒙古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第四节 内蒙古革命的新高涨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1937.7-1945.8)
第一节   “七七”事变后内蒙古的形势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内蒙古工作的方针及其领导的抗日活动
第三节 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创建
第四节 大青山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
第五节  蒙古民族工作与绥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绥西抗战
第六节   内蒙古东部地区的抗日斗争
第七节   坚持抗战夺取胜利
第四章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第一节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内蒙古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
第三节  内蒙古人民的自卫解放战争
第四节  内蒙古自治运动的伟大胜利
第五节   伟大的社会变革
第六节 内蒙古革命的伟大胜利

附录一 内蒙古革命大事年表(1919年-1949年)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