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戈金:春节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意义

文化   2025-02-07 00:02   辽宁  

演讲人:朝戈金

来源:《光明日报》(2025年1月25日 第10版)


明 李士达《元日新年图》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院藏

编者按: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近日来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背景,梳理春节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及当代意义,解读传统民俗中的深邃智慧。


春节,这一跨越千年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最响亮的文化标识之一。每逢新春佳节,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便会以不同形式展开庆祝活动,在文化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交融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哲学理念。今天,春节已成为传统性、现代性与全球性结合的样板,其在保留传统范式的基础上不断随时代变化而发生变化。同时,它也回应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关切,彰显着人类文化的普遍性。春节的习俗与实践对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


“春节”项目申遗成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机制从2009年正式启动以来,在有效推动国际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一直积极履行缔约国法定义务,陆续申报,将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之中。多年来,我国的申报书质量一直保持在世界领先水平,在严格的申报规则下,依旧保持非常高的提交成功率。


当代语境下,“春节”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政府文化主管部门顺应社会各界愿望,于2022年启动了“春节”项目的申报工作。终于,北京时间2024年12月4日晚,我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通过评审,被宣布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喜讯瞬间在中国网络上掀起了热潮,出现了举国同庆的壮观局面。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对我国申报书的质量给予高度肯定:“赞赏该缔约国精心编制的申报材料和申报片,因其展示了该遗产项目对可持续生计作出的贡献,并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该审查机构在2024年的工作报告中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报材料推荐为“申报范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认为,我国的传统春节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密切关联。


在中国人心目中,过年的核心内容是辞旧迎新、祈福纳祥、团圆和谐。围绕这一主题,生活在各地的中国人开展一系列相关活动,以喜悦的心情迎接“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中国人心心念念的“回家过年”,突出体现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进入当代,回家过年还构成了地球上最为壮观的“春运”人群流动景象。春节寄托着中国人的人伦情感、家国情怀。吃年饭、贴春联、穿新衣、挂灯笼、祭先祖、拜长辈、逛庙会、闹社火、游灯会等节庆活动,是中国人体会认同感和历史连续感、强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巩固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理念的鲜活载体。如今,“春节”项目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春节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在除夕这一天,“一夜连双岁”,家家户户在温馨的氛围中告别旧岁,迎接新年。


春节是文化观念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体。谈起春节,每个中国人都能回忆起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有民俗学家认为,春节不是一个“节日”的单元时间,而是一个“节期”的系列时段,通常从农历腊月初八开始,中间经过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除夕与正月初一,直到正月十五方告结束。因此,春节标志着新年的开端。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其前后全国各地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这也是这次我国申遗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作为遗产项目名称的基本理据。


春节的来历要回溯至千百年前。中国先民们观察天象物候和四时更迭,掌握了大自然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年节观念,就像是在时间线的特定位置上挽起了一个结。2016年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就与古人观察太阳周年运动形成的时间制度直接相关。与此相对应的是,先民们也仔细观察了月亮的周期运动,进而结合太阳历,形成了以阴阳合历为特征的农历。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按照农历里阴历的朔日来确定的。


春节的名称后来又几经变化。早在《尔雅·释天》中就有“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的记载,正月初一在历史上也有元正、元日、元旦等称呼变化。直到建立民国之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内务部才有“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之议,且获得了批准。再早几年,湖北军政府也提倡过使用“春节”之称,只是影响有限。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历法上采用公元纪年法。同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春节”在我国当代节假日制度中有了国家层面的正式安排。


虽然名称有变化,但春节的习俗却在实践中长期传承下来,可谓不同在名,不在实。因而,当代人需以连续性、整体性的视角来看待春节。回望历史,过年习俗在文化内涵上包罗万象,在实践形式上纷繁多样,在精神期冀上始终不渝,其非常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从上古时期的年终祭祀、岁末庆典到今日丰富多彩的春节习俗,一脉相承的传统展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征;在历史进程中,过年习俗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进,如今,电子鞭炮、网上拜年、微信红包等新形式的出现,生动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中的不断创新;就统一性而言,春节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多民族欢庆农历新年,进一步凝聚了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特征;过年活动中多地域、多民族文化元素的汇聚、彼此欣赏和长期共享,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生动注脚;过大年习俗中“阖家欢乐”“四海升平”的理念,则是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特性的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这五大突出特性与春节习俗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一个生动的文化实践范例。它既保持着传统的核心理念,又与时俱进;既维系着文化的统一性,又包容多样性;还以其和平友善的特质,展现着中华文明的深邃智慧。


从内容层面来说,春节的习俗和实践也有着难以比拟的丰富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体现的五大“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春节的习俗和实践如童谣、舞龙舞狮、庙会、历法安排及剪纸窗花等,分别与这五大“领域”有着全面的衔接。一个项目同时契合五大领域的情况是不多见的,不必深究便可知,中国的新年传统与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着多方面、多维度、多层次的广泛联系。


“春节”项目与国际社会的“优先行动领域”


从全球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春节文化,我们才能更为深刻地领悟到其背后常被忽视的正向功能与作用。不久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对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材料编制提出了新要求,即全面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在国家层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为此设立了7个“优先行动领域”,以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春节”作为遗产项目与这些领域大多有紧密联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人长久实践的春节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高度契合。


缔约国提交申报材料时,通常会按照遗产项目自身的属性和特征,勾选申报书中的相关选项,并在相应表项中提供图片和支持性视频材料,进一步说明该遗产项目是如何契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我国编制“春节”项目申报书时,7个“优先行动领域”中除了未勾选“医疗保健”外,其余六项均一一勾选,并得到了委员会的认可。


“该遗产项目从多方面促进了可持续发展。因其与粮食生产、加工和储存相关,从而有助于粮食安全;作为一种正规教育资源,从而有助于优质教育;其所产生的消费需求为社区提供了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工作的机会,从而推动了经济发展。该遗产项目还促进了和谐、融合、信任、包容、社会凝聚力与和平。此外,还通过提高认识行动增强了环境的可持续性”。这段话是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时委员会的评议意见。


关于粮食安全。申报书中简述了“春节”这一遗产项目包含着粮食种植、加工、保存、全年通盘安排与预防短缺风险,以及年节食品备制的知识和实践,不断强化着人们对粮食安全重要性的认识。中国人还把食材遴选、加工及烹饪的高超智慧和丰富经验,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与他人分享。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慷慨馈赠“物尽其用”,不仅对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有着相当广博的知识,并拥有尽可能合理地将其转化为食物的智慧。这些关于食物的经验和技巧,让以年夜饭为集中代表的春节期间的食物,呈现出了难以想象的丰富性。大年期间的饭食更是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如鱼寓意年年有余,饺子寓意招财进宝等,承载的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层理念中对于丰收的强烈期盼。


关于优质教育。申报书说:“该遗产项目的相关习俗、知识、技能及其传统传承方式在今天仍然得以积极使用,也为教育体系提供了丰富资源。这种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协作与互补有助于实现全民优质教育。”申遗工作组在支持性视频材料中提供了小学、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的三个实践案例,其中包括了灯彩和灯谜丰富小学课堂教育内容、技艺和传承模式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以及春节习俗为高等院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等方面的内容。具体到民间生活中,节日经济对财经素养的培育,节日仪式对规则意识的培育,猜灯谜等节日习俗中对思维能力的培育,家庭责任对培养社会责任的基础作用等,都包含在了春节习俗中。春节期间的系列活动,如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让青少年置身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周期性地增进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亲身实践,让他们有机会成为热爱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和实践者。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知,正是在这种长年累月的言传身教中形成的。


关于性别平等。在申报书中强调,该遗产项目向年轻一代传授了性别认同的价值和规范,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为性别间的对话提供了空间,在适应时代变迁的过程中也为建立信任和包容的性别关系提供了更多机会,促进了性别平等。历史上,春节习俗中关于家庭秩序和性别角色的确认,以及通过性别角色分工来共同完成春节活动全过程的安排,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增进性别角色的合作互补。主要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过年习俗,在向祠堂祭祖等社区活动的延伸中,呈现了性别角色在家庭内部空间和外部公共空间中的某种差异性。而这些在年节习俗中反复实践的行为规范,也会随时代进步而发生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有更多机会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事务,中国妇女的处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性别平等观念和做法日渐深入人心,也让妇女在平常与过年期间的家庭和社会地位同时获得提升。在性别平等观念的影响下,如今已有了夫妇二人分开回各自家乡过年的新习俗。如果说性别平等是社会进步的一把尺子,那么,春节习俗中体现得越来越充分的性别平等观念,就是这样一把尺子,量出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


关于包容性经济发展。首先春节不是一家人关起门过年,它对不同形态的、不同社区的经济有着多维度的促进作用。春节期间产生的消费需求,为可持续生计和体面就业提供了重要机会。如各种形式的年节用品在春节期间集中销售,构成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补充。其次,“包容性经济发展”这个议题还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相关,它强调所有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无论其财富多寡、性别差异、民族归属或宗教信仰,都应被鼓励公平地参与经济活动,充分享受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社会福利。在社会治理层面,则尽可能通过经济成果的公平分配以缩小贫富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各种年终礼金和礼品馈赠,不仅是情感交流的纽带,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可以说,春节习俗在繁荣市场经济、促进文旅融合、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释放和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提升乡土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关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春节习俗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着礼敬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念,提升了社区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工作中,我国政府和民众不仅承诺而且实施了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举措。中国地域广大,气候条件多样,过春节的景象因不同的气候带而展开了多彩的画卷,各地保护环境的举措也彼此有别。南国花城广州春节期间到处装点着怒放的鲜花,而地处北疆的内蒙古,到邻居家拜年要骑着骆驼走过白皑皑的雪原,集中体现了万物一体、和谐共生的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其次,在当代社会,对传统过年习俗中某些涉及环境压力问题的反思也构成春节内容的一部分。这也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非遗保护应当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低碳实践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同时还应当顺应广大民众热爱和坚守传统的合理诉求,以最小的可控代价,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和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保驾护航。


关于和平与社会凝聚力。“春节”项目申报书中概括说春节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传达着“和合”理念,是社会凝聚力和人类和平价值观的长期实践。在我看来,和平更多指涉外部的和平环境和状态,凝聚力更多指涉一个社会内部的团结和向心力状况,这两者构成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对内而言,过年系列活动传递着“和合”理念,这就在增进文化传承与社会认同、家庭团聚与社会和谐、互帮互助与社会稳定等方面持续发挥重要作用。对外而言,春节习俗中包含的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因素,尤其是民间风俗、节日习俗、饮食文化等构成的具有发散性特征的文化内容,在向外传播的过程中持续增进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彼此了解和欣赏,从而进一步推动世界人民和平相处。


总体来看,春节在凝聚各族人民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在将非遗传承融入现代生活方面,在提高人民生活福祉和幸福感方面,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进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发挥了并将持续发挥重要作用。


春节的核心价值和海外影响


如今,中国春节的国际影响日渐提升。一个标志性事件是:2023年12月22日联合国大会第78届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将农历新年定为联合国浮动假日。联合国新闻中说:“农历新年具有重要意义,请设在总部和庆祝此节日的其他工作地点的联合国机构避免在农历新年这天举行会议。”时任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的戴兵大使在决议通过后表示,该传统节日不仅是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日子,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也承载着家庭和睦、社会包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海外华人社区,春节庆祝活动也逐渐从一个展示中国文化的平台,演变为当地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世界上许多地方,张贴春联、挂灯笼、寺庙祭祀、歌舞戏曲等文艺表演、专题文化展览、美食节推广等,已经成为或正在成为当地新民俗的一个部分。在美国的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等地,春节庆祝活动逐渐走出华人社区,进入公众视野,吸引了大批当地民众的热情参加。纽约州、新泽西州等多地政府将中国春节纳入公共学校假期;巴拿马从2022年起将春节定为全国性节日,并举办大型庆典活动;在英国伦敦,欧洲最大的舞龙舞狮表演每年进行,受到热烈欢迎;在中国周边,若干长期受到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一直把农历新年当作其一年中重要的节日,体现了中华年节文化的长期影响力。


回到中国,春节是全民参与的节庆活动,其文化内涵的传递有着丰富的实践形式,是神形兼备的。再者,春节是集中展示中国标志性文化符号的场合,喜庆的颜色、欢乐的声音、温馨的味道……这些元素通过全感官的体验,让中国人在喜庆的氛围中实现身心合一的文化传承。其简明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构成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放眼全球,春节习俗的内涵还全面紧扣当今人类社会的重大议题和重要关切,毫无疑问,其优质的文化基因是指向未来的。


通过保护和弘扬春节习俗,我们得以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促进文明互鉴增添强大的底气与动力,让每一位中国人都为拥有如此优秀的文化传统而感到自豪。


演讲人朝戈金,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内蒙古大学特聘教授


(光明网记者刘子璐整理)

编辑: 壹
校审:初 言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