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现代服饰《蒙古族服饰图鉴》

文化   2025-02-02 00:01   辽宁  


(续)


第二部分  蒙古族服饰沿革


      大青山麓的大窑文化遗址,一束草原文明之光从远古射来,地层剖面的"无字天书"、灰烬化石、各种兽骨、人工打制的大量石器……把我们带进了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

      考古为我们的想象作证:莽莽蒙古高原,草原和森林相间,雨水充足,草木丰茂,野兽在林间草丛中嬉戏,古人类用简陋的石制工具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开启了蒙古高原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五、蒙古族现代服饰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成为了新中国的主人,蒙古族服饰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翻身成为草原真正主人的蒙古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封建社会强加在蒙古族服饰上的种种不平等被前行的历史埋葬,以展现时代风貌和蒙古族人民风采的现代民族服饰,如鲜花般在草原上绽放。

       一穷二白的祖国,火红的年代,蓝色、灰色、黑色成为全国服装的主色调,蒙古族服饰和农业民族服饰一样打上了意识形态的深深烙印,蓝色、灰色等传统颜色成为蒙古族服饰色彩的主流。人民解放军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人民高度的政治热情,军绿色、火红色等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颜色成为各民族服饰的流行色。由于个人交流自由度的增大,蒙古族服饰在款式上呈现出进一步简约化的趋势;相对保持了颜色和款式多样性的妇女服饰,其头饰和佩饰也被简化,只有耳环、手镯、戒指等简单的装饰品还在日常生活中固守着自己的角色。

       由于生产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纯牧区,蒙古族服饰和汉族服饰轮换穿着,进入农区和城市的蒙古族在日常穿着上和汉民族服饰趋同,传统的蒙古族服饰逐渐淡出蒙古人的日常生活,成了节日庆典或隆重场合的盛装礼服。

       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潮,使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艺术事业出现了蓬勃生机,扬眉吐气的蒙古民族跃马扬鞭,在草原上自由放歌,实用和审美相统一就成为各地蒙古族服饰的共同追求。巴尔虎、布里亚特、科尔沁、巴林、乌珠穆沁、阿巴噶、苏尼特、察哈尔、达尔罕、杜尔伯特、乌拉特、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地区的蒙古族服饰站在历史进步的潮头,在承袭各自传统特点的基础上,在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等方面开相互交融之先河,融合与创新并举,带着时代特色的现代蒙古族服饰的典型款式形成。其中长袍类、帽子头巾类、裤子靴子类、装饰类和发型领风气之先,相互统一成潮流之势。

 

       承载蒙古族传统文化、吸纳时代新意识的新式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文艺服饰艳惊群芳,出现在欢歌笑语的文艺舞台上,担当起了蒙古族服饰发展创新的重任。

       蒙古族文艺服饰——这一新的服饰类型得以形成,并且成为了蒙古族传统文化和新意识相互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标志性服饰。虽然蒙古族的文艺服饰缺乏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性,但它保留了蒙古族服饰原有的基本要素,并对其进行适当夸张和加强了美化工艺,从而对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乃至发扬光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后20年——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是蒙古族服饰文化复苏、多样化和提高审美韵味的一个崭新时代。虽然在这个时期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或部分消失,但是民族自我意识重新觉醒,蒙古人把民族服饰当作自己文化传统的标志加以珍惜,积极挖掘和研究服饰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造和创新试验。在继承传统服饰基本风格的前提下,出现了蒙古族服饰的多元化和分解化趋势。

       20世纪50年代后,陈巴尔虎旗蒙古族牧民服饰仍以长袍、腰带、靴子为主,质料有皮、毛料、呢绒、绸缎等,妇女佩首饰。青年男女节假日着民族服装。平时穿西装、夹克衫、运动服、牛仔裤等流行时装。

       土尔扈特蒙古族,一般男子均戴前进帽或礼帽,也有头上围裹长条绸、缎。女子不再戴练椎,只围绸、缎围巾。大多数人平时不再戴帽子,惟外出赶路或运时戴皮帽或毡帽。流行帽式有:召木力格、圣缜、陶尔其克(圆顶)、黑林(大鹅绒)、甘丁、喀尔喀尤登帽。

        和硕特蒙古族牧区仍以传统服装为主,城镇男子大多着中山装、西装。

       科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男女夏季多穿短衣、制服,着布鞋、皮鞋、凉鞋。冬季着貂皮翻领皮大衣或呢子大衣,戴旱獭帽及羊剪绒帽子。穿西装戴礼帽者较普遍。偏僻地区老年人还穿传统的民族服装,青壮年只在节日或参加重要社交活动之际,穿民族服装。

        扎鲁特蒙古族除传统服装外,出现中山服和短便衣,着布鞋、胶鞋、皮鞋。戴军帽、前进帽。至20世纪80年代,多穿西服、夹克衫、 T 恤、短袖衫、西装裤、牛仔裤、老板裤、筒裤,冬季穿羽绒服、军大衣和呢、皮大衣等。

       20世纪80年代,阿鲁科尔沁蒙古族干部、职工、工人、教员、学生、医务人员、各行业服务人员均衣着工作服、中山服、学生服、西服及职业服装。居住在集镇的蒙古族还穿布料、毛料大衣及裙子、流行服装。牧区蒙古人出外或重大节日着蒙古服装,平时或参加生产则着中山服、工人服、西服。

      巴林左旗蒙古族牧民戴传统蒙古帽者日渐稀少,多以礼帽和前进帽代之,青年女子则多以各色彩绸缠头,尤喜时兴纱巾。男子备有礼帽与便帽。礼帽分冬、夏季两样。夏帽仿清代圆椎形红缨凉帽,冬帽为卷边红缨暖帽,便帽春、秋、冬季应用,为六瓣统合式小帽。现代男女喜戴小檐礼帽,或男子戴鸭舌帽,女子有以布巾、毛巾、绸巾裹头。

       达尔罕茂明安蒙古族牧民仍保持穿戴传统装束,遇有节日,身着民族服装的人们骑马乘驼遍及草原。

       20世纪80年代,土默特蒙古族服饰穿戴有明显变化。除牧区部分老年人仍保留穿蒙古袍外。一般中、青年男女适应时代潮流,多着现代服装。

       乌拉特三公旗蒙古族穿长袍、高筒靴者逐渐减少,服饰基本与汉族相同。男子戴前进帽、皮帽。女子戴头巾,多用红、绿色长绸缠头。乌拉山前旗蒙古族牧民有穿青羊皮挂面大衣者,既轻且暖。除老者仍穿旧式服装外,中、青年大多渐弃长袍而着短服,渐与汉族服装相同。

        乌海市蒙古族普遍穿用绸缎袍子,青年服、中山服、西装成为青年人的日常服饰被普遍接受。男子留分头、背头,喜戴鸭舌帽、礼帽。女子留短发、剪发、辫子和烫发,精美华贵头饰只在舞台上看到。传统的蒙古袍、靴及首饰,多在重要节日和集会上穿戴,平时服饰同汉俗。

      阿拉善左旗蒙古族,仅有少数牧民穿蒙古袍,多数穿着沿习汉俗。在庆典或集会时穿蒙古袍。

      开鲁县蒙古族服饰大多与汉族服饰相同,尤其喜穿大衣、长筒皮靴,戴工人帽和礼帽。平时蒙古袍只有少数人穿,多数人在节日时才穿。

      随着现代化社会和休闲社会的到来,蒙古族服饰随潮流而改变,卓资县蒙古族服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与汉族基本相同。喀喇沁蒙古族服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大体与汉族相同。至20世纪末,各地蒙古族的日常服饰已基本趋于汉俗。


(待续)


转自《蒙古族服饰图鉴》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