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外馆及民国初年对外蒙的贸易

文化   2025-02-05 00:00   辽宁  

北京的外馆及民国初年对外蒙的贸易

程双科


       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二九年,我作为一个青年商人,曾先后两度到外蒙做买卖,共十多年。下面是几段拉杂的回忆,可能挂一漏万,只作为一点零星材料,以备参考。

一、外馆的由来

       北京安定门外偏西北,距城约四、五华里,就是著名的外馆所在地。外馆原是一个村庄的名字。它的西边就是古迹东、西黄寺,传说是大辽肖天佐望皇帝的地方,当时有九九八十一间楼台殿阁,后来成为文物名胜之地。当年,去内蒙古和外蒙古的商家,大多数都把总号设在外馆。北京各行业的外勤售货员以及内地其他各省的跑外的推销员,都到外馆推销可以远销口北的、适合蒙古人需用的物品。所谓"口",指的是张家口,也叫东口,另外绥远的呼和浩特,当时叫归化,则称西口。张家口和归化城是内地人跑外蒙买卖的两个枢纽城市。不过西口主要是"山西帮"使用的,这都是早在清朝开始的。"山西帮"在"京帮"之前,就已经打通了跑外蒙买卖的路。

       清末民初的外蒙古不仅地旷人稀,而且经济落后,任何工厂也没有,一切人民生活用品、佛前的供品,以至佛像的本身,俗话说"上至绸缎,下至葱蒜",全是由内地供应的。"京帮"商家的总号设在外馆,而都在张家口设分号,运往外蒙的货物,都在张家口集聚、分类、包装、起运。那时去外蒙既无铁路又无公路,中间还横隔一片大沙漠,叫做"瀚海",运输完全依靠骆驼驮子。货物在张家口装入木板箱或荆条筐,经过仔细捆扎之后,雇用蒙古人拉骆驼,一步一步地走向外蒙的首府库伦(即今乌兰巴托)。库伦是内地货物到达外蒙的第一站;再从库伦转运外路各支号(主要是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两地)。从张家口到库伦的行程约有两千七百到三千华里,一般需走三十天左右,遇有急件货,包程赶运(即规定时间,误期处罚),则可以缩短到十六到十八天到达。

       外馆各商家总号,一方面是洽谈各项贸易的办公处,同时也是招募培训学徒的地方。学徒要先在外馆学会买卖人的规矩,了解跑外蒙的生活情况和营业轮廓。掌柜的认为有出息的,从外馆总号调到张家口分号,作进一步深造。在张家口要学蒙古话,熟悉蒙古的风俗习惯,认清各种货物的品质价格。这一段专业训练有了初步成绩,派往库伦实习一个时期之后,才成为正式商人。外蒙古处处都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年中大半时间都是冰天雪地的酷寒气候。因此初去口外的青年实习商徒,都由商号代为置备一套防寒的衣服鞋帽,这笔花费,作为借支,一旦学成出徒,有了个人收入,再分期扣还。

       由北京外馆派往外蒙古的人,在库伦、乌里亚苏台、科布多三个城市设有支号(座庄)。在库伦西北,叫做西外路;在库伦东南,称东外路。西外路较远,须二、三年才能回京一次;东外路较近,可以一、二年回京一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跑单帮的,他们卖完货,又买些外蒙的土产,当年返回张家口。这部分人一般都是一年一趟,在当地没有座庄,成本也是比较小的。在外蒙北部,还有一个著名的商业点,叫卡克图,是清朝皇帝康熙"扫北"到过的地方,是在他的指示之下才加以扩建的。直到一九二九年我离开外蒙时,那里还有规模很大的关帝庙和吕祖庙,这在只有清一色佛教寺院的外蒙古,是一个特点。卡克图的内地商人主要是"山西帮";有一部分是天津商人,他们不属于来自外馆的商家。

二、货物、货币、税制、利润

       外馆经办的出口货物品种,可以说无所不有,一般大路货有:砖茶、生烟、斜纹布、牛皮靴、毡帽、铁器、酒类、糕点等。这些物品绝大部分都在张家口采办。从外蒙回运到张家口的货物,主要是驼毛、羊毛、粗细皮货、贵重药材、土法开采的黄金、眼镜石等。那时外蒙古全部人口不足一百万(清初规定,每家除留一蓄发男丁外,所有男丁统统去当喇嘛;留发的男丁在家,管屠宰牛羊工作,而喇嘛是不能娶妻和屠宰牲畜的。这是人口递减的主要原因),而牛羊成群,遍山遍野。经过驯养的马匹也很多。由于人少地大,一些自然物产,也相对的十分丰富。每当天暖草高季节,总有大群的牛羊,被一拨一拨地赶回张家口和归化城来。过去北京人喜吃的膘肥肉嫩的西口大羊,就是从外蒙古远路赶来的。

       那时在外蒙古作买卖,一部分是以物易物,一部分是货币交换。一九二四年前,外蒙古的货币是旧俄国发行的羌帖。初期,羌帖一元,到北京约换现洋二角;其后,随着白俄的失败,羌币连续贬值,由每元只换现洋几分,终至无人使用。一九二四年后,外蒙古成立了新政府,这时蒙古新政府发行银元与钞票两种,银元重五钱,纸币有一元、三元、五元、十元四种。那时,内地用的现洋和蒙古的钞票、银元同价流通使用。

       到外蒙作买卖,往返共交两次税,从内地到库伦交纳一次货物进口税;往张家口回运货物,出境时又交纳一次出境皮毛税。一般税率都很低。直到外蒙古新政府成立,税率才逐次加重,限制与排斥也逐渐加强,终至贸易无法继续。

 

       当时外蒙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对中国内地的依赖性很大,因而中国去外蒙经商的也有严重的剥削,赚着不合理的利润。货物到了外蒙,在"以物易物"中占一次便宜:回到张家口高价脱手,又赚一次钱。例如:砖茶两块可以换回羊毛一百斤,一百斤羊毛在张家口可以卖到十六到二十元现洋;如果是驼毛,一百斤可卖四十到五十元。整批换回的各种皮货,当时市价是:绵羊皮二到三元一张:山羊皮一元五角到两元;狼皮五到八元;狐狸皮六到十元。药材中,锯的鹿茸每斤二十到三十元,打下来的鹿茸比锯的价高两倍,羚羊角每斤六百到八百元;麝香每斤七百到一千元。以那时的物价和币值说,这都可以称作贵重商品。而且货物一到张家口,马上可以出手,早有天津的一些外商洋行等着收购。一九二三年,接近外蒙边境的一个名叫唐努乌梁海的区域,细毛灰鼠皮大丰收,用一块米芯的砖茶可以换回灰鼠皮二十张,洋行的收购价格是每张一点到两元,利润等于成本的十倍。由于这种重利盘剥,使很多蒙古不得不向外馆商人进行赊欠,成为商家的债务人。多数人都能按约定日期,交出须交的皮毛数量或流通货币。遇到灾害,牲畜死亡很多,无力如期偿还,外馆为了拉主顾,放长线,也允许延期。外蒙的黄金矿那时私人可以自由开采,因此也可用内地货物换回黄金。由于提炼不纯,在北京只按六七成论价。

三、外馆的起落

        一九一七年我去外蒙,初期几年里,正是外馆生意兴隆时期。仅在库伦一处,就有内地商户近五百家,常驻商人达四千来人(其中有四分之一来自山西,四分之三是属于外馆派遣的)。在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还各有一些常驻商人。那时住在外路的商人,以分支号为中心,每家有羊群七千只到一万只,还各有马四百到五百匹,牛二百到四百头,骆驼五十到六十只(一般中等蒙古牧民不过有羊六十只到一百只,马十匹到二十匹,还有奶牛十五头到二十头。绝大部分的马牛羊都在官僚、大富户和喇嘛庙的控制之下,一般贫苦牧民是担任放牧的劳动力)。外馆商人养的这些牛、羊、骆驼、马除供自己食用外,一部分在当地出售,一部分赶到西口,再由西口赶来内地。前面提到的西口大羊,其主要来源就是这些自养的。

       马匹是外蒙的主要交通工具,剩余的马匹,也是作为进口货物,运回内地。在库伦北面有一块面积很大的平原,我们这些跑外蒙的商人,又利用这片土地,种了一些蔬菜和粮食(主要是青稞和大麦)。那时北京政府在外蒙各大城市都派有官员,并且驻着军队(库伦是一个团,其余各地至少是一个连)。这些官兵都是汉人。因此,外馆商人在外蒙古,尽管地冻天寒,都是心满意足,"乐不思蜀",而且去的人数越来越多。到徐树铮率军进驻库伦时,成为外馆事业的最高峰。

       一九一七年我到外蒙时,活佛哲布尊丹巴是最高统治者。活佛下设各个行政部门,实行政教合一,许多风俗习惯,与汉民差别极大。以生与死为例,非婚生孩子和婚生孩子同样受到爱护抚养;人死了,不埋也不烧,而是抛人山涧,被猛禽野兽先消灭了的是"有福"的。

       一九一九年,北京政府命令取消外蒙自治。一九二○年,徐树铮被段祺瑞派为西北筹边使,组编了六个混成旅,浩浩荡荡开入外蒙。徐的一些措施,使外蒙上层不满,蒙民的习惯也受到破坏。一九二一年直皖战争发生,徐树铮的西北筹边的雄心大业,因段棋瑞的失败下台而成为泡影。北京政府的官吏在军队的护从下首先撤退。外馆商民在生命危险中,只好丢弃一切财产货物,一部分人从西伯利亚铁路回到北京,另一部分绕道新疆从京绥铁路回来。从新疆逃归的一路,还遭到蒙古骑兵的追击。新疆派去的军队给青年商人发了枪枝子弹,和他们一同断后。蒙古骑兵见商人们有所准备,才中途撤回去。我就是一九二一年第一次回到内地来的。还记得那时新疆物价很低,一块现洋可买白面一百斤(奇台县)。

       一九二三年,外蒙的生活必需品还是十分短缺,于是又鼓励内地人去外蒙跑买卖。从一九二三到一九二七年初,是外馆的复兴时期,也是我再度去库伦经商的好日子。那时外蒙不仅急需茶叶布匹,而且急需哈达等佛前供品,对于我们重返库伦,蒙民很有些故友重逢的热情表示。那几年,内地货物源源入蒙,蒙古的土产,特别是粗细皮毛也大批进关。外馆商人很做了几年好生意。这一段,内地军队没有再进驻库伦等地(由于军阀混战,后来国民革命军北伐,北京政府根本顾不到外蒙古的事),过去的都护使一类的官吏也没有再重新到任。这几年外馆商人以及少数的其它各地商人,自己组成商会,自己选举会长,负责一切事务。

       从一九二七年起,外蒙政府对货商的待遇一天比一天苛,限制一天比一天严。先是增加进出口的税率;接着是调查财产,重新估价,由补收欠税,进而多方蚕食,以至消灭。外馆商人也各作停业的准备,最后还是只携带了交通驼马,扔掉大群马牛羊及一切没法携带的财产,分批分路仓惶逃回。到一九二九年,外馆商人在外蒙经商的历史(包括我自己)到此结束。剩下未归的,在那里结婚生子,有的当了"蒙化汉人"劳动力。

张子钧整理

(西城区政协供稿)

转自《文史资料选编》第十四辑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