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喀喇沁蒙古族服饰《蒙古族服饰图鉴》

文化   2025-02-07 00:02   辽宁  


第三部分  蒙古族服饰分类


      蒙古高原雄居中国北部,东依大兴安岭林海,西迄阿尔泰山,夏季绿草如茵,百灵鸣唱,蓝天白云,鹰击长空,小河蜿蜒,骏马驰骋,蒙古包像绿海中浮动的白色小舟;秋季天高云淡,长烟一空,脱兔乱窜,牛羊似锦,悠扬的蒙古长调回荡在无垠的太空;冬季北风呼啸,大雪纷乱,苍狼竞逐,黄羊飞奔,莽莽苍苍,狐狸藏形,好一派北国风光。在荆天棘地、风刀霜剑的大自然困境中,蒙古族人民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沧海横流、风云变幻的飘移岁月里,蒙古族人民举起了永远向前的英雄大旗,开拓出了一片活生生的新天地。他们吸人类活性精神元素之精华,纳草原博大开放之雄气,在蒙古高原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令历史为之喝彩的活剧,点燃了草原文化的熊熊火炬,构筑起草原文化的辉煌宫殿,蒙古族服饰便是这文化宫殿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蒙古族服饰植根于草原人生产生活的本真,采四方之材质,集中外之技艺,撷自然之风韵,铸天地之魂魄,在服饰百花园中风流尽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蒙古族服饰展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如百花竞放,争奇斗艳,如珠光射斗,绚丽夺目。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地域分类

       乘撒蹄飞跃的历史之驹,挟金戈铁马的岁月之风,展彪悍豪爽的阳刚之气,染蓝天绿地的七彩之色,蒙古族人民为世界涂抹出一幅斑斓的画卷,服饰作为最亮丽的色彩,在落地的草原狂飚与空旷的草原人心灵的折射下,打上了深深的地域印记。

1.布里亚特

2.巴尔虎

3.扎赉特

4.科尔沁

5.扎鲁特

6.开鲁 

7.奈曼 

8.阿鲁科尔沁

9.巴林

10.喀喇沁

11.克什克腾

12.翁牛特

13.敖汉

14.阿巴噶纳尔 

15.乌珠穆沁

16.阿巴噶

17.苏尼特

18.浩齐特

19.镶黄旗

20.察哈尔

21.杜尔伯特

22.达尔罕茂明安

23.土默特

24.鄂尔多斯

25.乌拉特

26.乌海

27.阿拉善和硕特

28.阿拉善土尔扈特

29.阿拉善伊斯兰蒙古人


      庆云山借大兴安岭的余威,森林密布,溪流纵横。山谷之中,云蒸雾腾,古木参天,宛若人间仙境。辽代庆陵的王者之气与山势有机地融为一体,傲视着巴彦塔拉草原。巴彦塔拉草原,天高地阔,一望无垠,水草肥美,牛羊遍地,每到盛夏,野花盛开,争奇斗艳,古力古台河如玉带飘落在绿草野花之间,温顺而柔美。北部雄伟的罕山,树木丰茂,山顶的天池,不溢不枯,映现着上帝的造化;西麓的必图六味泉,流淌着人间的苦、辣、酸、甜、涩、咸,神秘奇妙,举世罕有。

       昔日的繁荣富贵生长出种类繁多的巴林服饰;大自然的纯美净怡引来巴林服饰的色彩艳丽。四季的窄下摆开衩长袍,底小帮大的尖头靴子,腰带两端下垂的活结穗子,刻划出巴林蒙古人的机警和智慧;男女头上那鲜艳的头巾,妇女独有的发箍,都体现着巴林蒙古人特有的自信和洒脱。


巴林女子传统长袍

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古称祖州,境内有一座祖山,由于辽高祖昭烈皇帝,辽曾祖庄敬皇帝生于此地和辽太祖葬于此地而得名。辽上京临潢府遗址、辽代的祖州、祖陵、南北二塔、前后召庙、石窟寺和洞山石窟等历史陈迹,形成浓重的辽文化氛围。

       赛汗罕山、索布山、野猪山、白音额尔山和白音罕山,如群星洒落,成为巴林左旗的名片;乌尔吉木伦河(史称乌尔图卓农河,汉译长狼河)、沙里河、碧流召河和干吉嘎河,如银链飞舞,给巴林左旗注入几许飘逸。

       春冬季,男子穿右衽立领长袍。富人用狐皮、狼皮、羊羔皮等珍贵皮张缝制,配以布、绸、缎衣面。贫者多穿白茬山羊皮袄。也有穿棉长袍者。外套坎肩,腰扎与袍色相异的腰带。腰带右侧挂刀。刀有鞘,鞘带筷筒,内插骨或银质筷子一双。右侧还挂火镰袋。左前侧挂装有鼻烟壶的褡裢。

       夏秋季女子穿单布长袍、夹长袍,外套敖吉。冬季套袖很讲究,多是丝线绣花,锁金边。妇女喜穿长衫,通常老年妇女穿白布长袍,青、中年妇女穿旗袍,已婚女子穿鲜艳的长袍套敖吉。蒙古族旗袍系由满族旗袍改造而来,下摆瘦,开衩,均右衽,嵌对排扣,和满族旗袍相差无几。颜色多为粉红、深绿、浅黄或天蓝。

       一年四季男女几乎都穿手工缝制的布、皮靴子。皮靴有锐底翘尖式和平底圆头式两种,皆单脸高勒。男女布靴靴帮、靴勒均有花纹装饰,男靴多为卷云、蔓草、盘长等纳花图案。女靴多为丝锦绣花,纹样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

       清代以后出现布靴、布鞋。布鞋有双脸绣花鞋和圆口绣花鞋两种。

巴林皮袍

巴林右旗

       查干沐伦河像一条悠长的彩带,飘落在碧绿的科尔沁草原,当它蜿蜒二百里汇入西拉沐伦河时,它岸边的群山簇拥着一个名叫大板的草原之城。

       追寻历史的踪迹,远远望去,遐迩闻名的古建筑群——荟福寺巍然屹立,古色古香再现了昔日的荣耀。清朝皇室为了巩固对巴林部的统治,先后把固伦淑慧和固伦荣宪公主下嫁到巴林。随着两位雍荣华贵的公主的到来,仿照北京式的庙宇宫殿——圆会寺和荟福寺,在草原上拔地而起。

       历史的脚步去也匆匆。大板以特有的神韵出现在21世纪。巍峨的南山为她梳妆;明净的查干沐伦河为她洗浴,使她出落成"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木"的时尚丽人。

       服饰款式大体与巴林左旗相同,袖瘦长,下摆瘦,开衩,腰带宽厚。清代,由于公主和公主的燕支(陪房)在此定居,旗内蒙古族服饰受满族影响较大。妇女头发盘结,插簪,耳上挂耳坠,穿短袖,宽肥,镶红边的长袍,外套敖吉。年轻女子梳辫发,发上饰有银环和珠玉珊瑚缨络。银环系坠,坠于额前及耳侧。冬季胳膊套有绣着花边的缎布里羊羔皮套袖,戴五彩飘带的缎面皮里绣花护耳(也称耳保),脚穿绣花靴。男子戴顶红缨出帽檐的圆筒帽,穿开衩蒙古袍,外面套短袖马褂,扎腰带。

       冬季探亲访友、赶庙会、过年节,男子一般戴獭皮、狐狸皮或羊羔皮圆筒帽,穿蓝缎子吊面羊羔皮袍或蓝色棉绸二毛剪茬皮袍,腰扎红、绿色丝绸腰带,内穿蓝缎面羊羔皮裤或黑布面夹裤,脚穿套毡袜和绣24朵云纹布靴或香牛皮靴。

      女子头扎红色丝绸头巾,穿红绿缎面筒袖羊羔皮袍或蓝色棉绸、疙瘩绸吊面二毛剪茬皮袍,袍内衬套绸布衣褂,外套领口、领根、前襟、袖口、下摆以库锦滚边,绦子镶边、绣花的坎肩,衣襟纽扣结翡翠、玛瑙、珊瑚、金银饰物。下身穿缎面夹裤,脚穿套毡袜绣花靴。其中姑娘着满绣花靴,靴帮绣有荷花、杏花、牡丹花或缠根盘绕各种图案,靴勒上绣云头、蝴蝶、蝙蝠及表示吉祥如意图案。

巴林女子长袍


二十世纪初巴林蒙古人


二十世纪初巴林蒙古艺人



       喀喇沁( qaracin ,旧写哈喇嗔)《阿勒坦汗传》等17世纪初的蒙文文献首次提到 qaracin 这个部落名。明代汉籍中该部落的名称出现于15世纪初,作"哈刺陈",有"呵刺嗔"、"哈喇慎"、"阿喇嗔"等。清代以后翻译为"喀喇沁"。

      喀喇沁部的起源来自元代的"哈刺赤"这一职业名称。《元史.土土哈传》说,土土哈( totoqa ,1227-1297)之父亲班都察( baltucar )在忽必烈即位前"常侍左右,掌尚方马畜,岁时桐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因目其属曰哈剌赤"。哈剌赤一词,来源于蒙古语"哈喇额速克赤"( qara esugci )之缩译,意为搅制黑熟马乳者。史料又显示,班都察、土土哈父子到第四代,他们确实统帅一支职业军人,叫做哈剌赤军。哈剌赤军的得名原因是,他们是管理牧群之军事力量。

       哈赤军在元代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土土哈后裔兼领钦察军亲军统帅。土土哈本是伯牙吾( bayayut )氏,因迁至钦察( kibchag )地,日后就被称为钦察。元朝著名的宿卫军之一的钦察卫,就是从哈赤军选材勇组成。

       北元达延汗时期,哈喇嗔部成为永谢布万户的属部,后渐强盛,自称一部。达延汗征右翼三万户时,该部基本完整地转入达延汗属下,成为达延汗第三子巴尔速孛罗特的第四子伯思哈勒(明人所称"老把都")的属部,后逐步扩张到朵颜卫一带(今兴安岭东),控制其大部分。哈喇嗔部与朵颜卫首领来往密切。因此,明代汉籍将这两部的名字经常混用。"哈喇嗔三十六家酋首苏布地"率众归降后金。1635年,后金以苏布地所部编为喀喇沁右翼

喀喇沁男子服饰

旗,以其弟、其叔父的部落编为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翼旗。从此,哈喇嗔(喀喇沁)这个名称只留存在兀良罕人统治过的朵颜卫这个地方,成了现在的喀喇沁部。

       喀喇沁蒙古族服饰除保留本部落固有的服饰风格外,整体上较其他地区瘦长。男子戴礼帽或毡帽,开顶。一般穿蓝或深蓝色开衩长袍,扎宽厚的腰带,脚穿马海靴。便鞋则分为单、双脸鞋。

       妇女头饰由镶珊瑚镂花银饰排列组合的额箍及两侧镂花银饰、银珠链串接的流穗组成,形制轻巧、活泼。妇女穿红、绿、天蓝色开衩长袍,外套多彩绦镶边的敖吉,脚穿鞋面绣有花草和鸟兽的布鞋,冬季内套毡袜子。妇女留发分二式。少女的头发留一条辫子,向后垂,头的中部头发不向两边分,留"刘海儿";已婚女子,梳高发髻,发的中间横穿银质如意扁簪。双耳戴有金、银、翡翠、玛瑙、飞玉石、珊瑚坠子。女子不论结婚和未结婚的双手都戴银镯或玉石镯,比较讲究的妇女有的戴金、银戒指。

        牧转农之后,劳动时为了方便,一般都穿短衣,蒙古族在过去男女都留长发,只是在清朝时,男的头发留在头顶,剃其四周,梳一条长辫,向后垂下,劳动时盘在头顶上。


参考书目

1.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上、下),商务印书馆,1984年。

2.《元史》卷90、100、128,中华书局点校本。

3.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8,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

4.曹永年:《关于喀喇沁的变迁》,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待续)


转自《蒙古族服饰图鉴》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