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蒙古族服饰分类
蒙古高原雄居中国北部,东依大兴安岭林海,西迄阿尔泰山,夏季绿草如茵,百灵鸣唱,蓝天白云,鹰击长空,小河蜿蜒,骏马驰骋,蒙古包像绿海中浮动的白色小舟;秋季天高云淡,长烟一空,脱兔乱窜,牛羊似锦,悠扬的蒙古长调回荡在无垠的太空;冬季北风呼啸,大雪纷乱,苍狼竞逐,黄羊飞奔,莽莽苍苍,狐狸藏形,好一派北国风光。在荆天棘地、风刀霜剑的大自然困境中,蒙古族人民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沧海横流、风云变幻的飘移岁月里,蒙古族人民举起了永远向前的英雄大旗,开拓出了一片活生生的新天地。他们吸人类活性精神元素之精华,纳草原博大开放之雄气,在蒙古高原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令历史为之喝彩的活剧,点燃了草原文化的熊熊火炬,构筑起草原文化的辉煌宫殿,蒙古族服饰便是这文化宫殿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蒙古族服饰植根于草原人生产生活的本真,采四方之材质,集中外之技艺,撷自然之风韵,铸天地之魂魄,在服饰百花园中风流尽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蒙古族服饰展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如百花竞放,争奇斗艳,如珠光射斗,绚丽夺目。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地域分类
乘撒蹄飞跃的历史之驹,挟金戈铁马的岁月之风,展彪悍豪爽的阳刚之气,染蓝天绿地的七彩之色,蒙古族人民为世界涂抹出一幅斑斓的画卷,服饰作为最亮丽的色彩,在落地的草原狂飚与空旷的草原人心灵的折射下,打上了深深的地域印记。
1.布里亚特
2.巴尔虎
3.扎赉特
4.科尔沁
5.扎鲁特
6.开鲁
7.奈曼
8.阿鲁科尔沁
9.巴林
10.喀喇沁
11.克什克腾
12.翁牛特
13.敖汉
14.阿巴噶纳尔
15.乌珠穆沁
16.阿巴噶
17.苏尼特
18.浩齐特
19.镶黄旗
20.察哈尔
21.杜尔伯特
22.达尔罕茂明安
23.土默特
24.鄂尔多斯
25.乌拉特
26.乌海
27.阿拉善和硕特
28.阿拉善土尔扈特
29.阿拉善伊斯兰蒙古人
庆云山借大兴安岭的余威,森林密布,溪流纵横。山谷之中,云蒸雾腾,古木参天,宛若人间仙境。辽代庆陵的王者之气与山势有机地融为一体,傲视着巴彦塔拉草原。巴彦塔拉草原,天高地阔,一望无垠,水草肥美,牛羊遍地,每到盛夏,野花盛开,争奇斗艳,古力古台河如玉带飘落在绿草野花之间,温顺而柔美。北部雄伟的罕山,树木丰茂,山顶的天池,不溢不枯,映现着上帝的造化;西麓的必图六味泉,流淌着人间的苦、辣、酸、甜、涩、咸,神秘奇妙,举世罕有。
昔日的繁荣富贵生长出种类繁多的巴林服饰;大自然的纯美净怡引来巴林服饰的色彩艳丽。四季的窄下摆开衩长袍,底小帮大的尖头靴子,腰带两端下垂的活结穗子,刻划出巴林蒙古人的机警和智慧;男女头上那鲜艳的头巾,妇女独有的发箍,都体现着巴林蒙古人特有的自信和洒脱。
巴林女子传统长袍
巴林左旗
巴林左旗古称祖州,境内有一座祖山,由于辽高祖昭烈皇帝,辽曾祖庄敬皇帝生于此地和辽太祖葬于此地而得名。辽上京临潢府遗址、辽代的祖州、祖陵、南北二塔、前后召庙、石窟寺和洞山石窟等历史陈迹,形成浓重的辽文化氛围。
赛汗罕山、索布山、野猪山、白音额尔山和白音罕山,如群星洒落,成为巴林左旗的名片;乌尔吉木伦河(史称乌尔图卓农河,汉译长狼河)、沙里河、碧流召河和干吉嘎河,如银链飞舞,给巴林左旗注入几许飘逸。
春冬季,男子穿右衽立领长袍。富人用狐皮、狼皮、羊羔皮等珍贵皮张缝制,配以布、绸、缎衣面。贫者多穿白茬山羊皮袄。也有穿棉长袍者。外套坎肩,腰扎与袍色相异的腰带。腰带右侧挂刀。刀有鞘,鞘带筷筒,内插骨或银质筷子一双。右侧还挂火镰袋。左前侧挂装有鼻烟壶的褡裢。
夏秋季女子穿单布长袍、夹长袍,外套敖吉。冬季套袖很讲究,多是丝线绣花,锁金边。妇女喜穿长衫,通常老年妇女穿白布长袍,青、中年妇女穿旗袍,已婚女子穿鲜艳的长袍套敖吉。蒙古族旗袍系由满族旗袍改造而来,下摆瘦,开衩,均右衽,嵌对排扣,和满族旗袍相差无几。颜色多为粉红、深绿、浅黄或天蓝。
一年四季男女几乎都穿手工缝制的布、皮靴子。皮靴有锐底翘尖式和平底圆头式两种,皆单脸高勒。男女布靴靴帮、靴勒均有花纹装饰,男靴多为卷云、蔓草、盘长等纳花图案。女靴多为丝锦绣花,纹样丰富多彩,富有民族风格。
清代以后出现布靴、布鞋。布鞋有双脸绣花鞋和圆口绣花鞋两种。
巴林皮袍
巴林右旗
查干沐伦河像一条悠长的彩带,飘落在碧绿的科尔沁草原,当它蜿蜒二百里汇入西拉沐伦河时,它岸边的群山簇拥着一个名叫大板的草原之城。
追寻历史的踪迹,远远望去,遐迩闻名的古建筑群——荟福寺巍然屹立,古色古香再现了昔日的荣耀。清朝皇室为了巩固对巴林部的统治,先后把固伦淑慧和固伦荣宪公主下嫁到巴林。随着两位雍荣华贵的公主的到来,仿照北京式的庙宇宫殿——圆会寺和荟福寺,在草原上拔地而起。
历史的脚步去也匆匆。大板以特有的神韵出现在21世纪。巍峨的南山为她梳妆;明净的查干沐伦河为她洗浴,使她出落成"四时有不谢之花,八节有长青之木"的时尚丽人。
服饰款式大体与巴林左旗相同,袖瘦长,下摆瘦,开衩,腰带宽厚。清代,由于公主和公主的燕支(陪房)在此定居,旗内蒙古族服饰受满族影响较大。妇女头发盘结,插簪,耳上挂耳坠,穿短袖,宽肥,镶红边的长袍,外套敖吉。年轻女子梳辫发,发上饰有银环和珠玉珊瑚缨络。银环系坠,坠于额前及耳侧。冬季胳膊套有绣着花边的缎布里羊羔皮套袖,戴五彩飘带的缎面皮里绣花护耳(也称耳保),脚穿绣花靴。男子戴顶红缨出帽檐的圆筒帽,穿开衩蒙古袍,外面套短袖马褂,扎腰带。
冬季探亲访友、赶庙会、过年节,男子一般戴獭皮、狐狸皮或羊羔皮圆筒帽,穿蓝缎子吊面羊羔皮袍或蓝色棉绸二毛剪茬皮袍,腰扎红、绿色丝绸腰带,内穿蓝缎面羊羔皮裤或黑布面夹裤,脚穿套毡袜和绣24朵云纹布靴或香牛皮靴。
女子头扎红色丝绸头巾,穿红绿缎面筒袖羊羔皮袍或蓝色棉绸、疙瘩绸吊面二毛剪茬皮袍,袍内衬套绸布衣褂,外套领口、领根、前襟、袖口、下摆以库锦滚边,绦子镶边、绣花的坎肩,衣襟纽扣结翡翠、玛瑙、珊瑚、金银饰物。下身穿缎面夹裤,脚穿套毡袜绣花靴。其中姑娘着满绣花靴,靴帮绣有荷花、杏花、牡丹花或缠根盘绕各种图案,靴勒上绣云头、蝴蝶、蝙蝠及表示吉祥如意图案。
巴林女子长袍
二十世纪初巴林蒙古人
二十世纪初巴林蒙古艺人
喀喇沁( qaracin ,旧写哈喇嗔)《阿勒坦汗传》等17世纪初的蒙文文献首次提到 qaracin 这个部落名。明代汉籍中该部落的名称出现于15世纪初,作"哈刺陈",有"呵刺嗔"、"哈喇慎"、"阿喇嗔"等。清代以后翻译为"喀喇沁"。
喀喇沁部的起源来自元代的"哈刺赤"这一职业名称。《元史.土土哈传》说,土土哈( totoqa ,1227-1297)之父亲班都察( baltucar )在忽必烈即位前"常侍左右,掌尚方马畜,岁时桐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因目其属曰哈剌赤"。哈剌赤一词,来源于蒙古语"哈喇额速克赤"( qara esugci )之缩译,意为搅制黑熟马乳者。史料又显示,班都察、土土哈父子到第四代,他们确实统帅一支职业军人,叫做哈剌赤军。哈剌赤军的得名原因是,他们是管理牧群之军事力量。
哈剌赤军在元代是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土土哈后裔兼领钦察军亲军统帅。土土哈本是伯牙吾( bayayut )氏,因迁至钦察( kibchag )地,日后就被称为钦察。元朝著名的宿卫军之一的钦察卫,就是从哈剌赤军选材勇组成。
北元达延汗时期,哈喇嗔部成为永谢布万户的属部,后渐强盛,自称一部。达延汗征右翼三万户时,该部基本完整地转入达延汗属下,成为达延汗第三子巴尔速孛罗特的第四子伯思哈勒(明人所称"老把都")的属部,后逐步扩张到朵颜卫一带(今兴安岭东),控制其大部分。哈喇嗔部与朵颜卫首领来往密切。因此,明代汉籍将这两部的名字经常混用。"哈喇嗔三十六家酋首苏布地"率众归降后金。1635年,后金以苏布地所部编为喀喇沁右翼
喀喇沁男子服饰
旗,以其弟、其叔父的部落编为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左翼旗。从此,哈喇嗔(喀喇沁)这个名称只留存在兀良罕人统治过的朵颜卫这个地方,成了现在的喀喇沁部。
喀喇沁蒙古族服饰除保留本部落固有的服饰风格外,整体上较其他地区瘦长。男子戴礼帽或毡帽,开顶。一般穿蓝或深蓝色开衩长袍,扎宽厚的腰带,脚穿马海靴。便鞋则分为单、双脸鞋。
妇女头饰由镶珊瑚镂花银饰排列组合的额箍及两侧镂花银饰、银珠链串接的流穗组成,形制轻巧、活泼。妇女穿红、绿、天蓝色开衩长袍,外套多彩绦镶边的敖吉,脚穿鞋面绣有花草和鸟兽的布鞋,冬季内套毡袜子。妇女留发分二式。少女的头发留一条辫子,向后垂,头的中部头发不向两边分,留"刘海儿";已婚女子,梳高发髻,发的中间横穿银质如意扁簪。双耳戴有金、银、翡翠、玛瑙、飞玉石、珊瑚坠子。女子不论结婚和未结婚的双手都戴银镯或玉石镯,比较讲究的妇女有的戴金、银戒指。
牧转农之后,劳动时为了方便,一般都穿短衣,蒙古族在过去男女都留长发,只是在清朝时,男的头发留在头顶,剃其四周,梳一条长辫,向后垂下,劳动时盘在头顶上。
参考书目
1.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上、下),商务印书馆,1984年。
2.《元史》卷90、100、128,中华书局点校本。
3.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8,中华书局点校本,1985年。
4.曹永年:《关于喀喇沁的变迁》,载《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
(待续)
转自《蒙古族服饰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