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的八百周年
赵洛
北海公园是封建皇家的大后花园,是有着独特风格的园林。琼岛北岸,只见碧水中倒映着数十丈长的延楼长廊,好似神话幻想中的琼楼玉宇。登山远眺,五龙亭隔海相望,轻舸往来,富有诗情画意。无怪诗人写它:"海上三山拥翠鬟,仙宫遥在碧云端",认为它就是仙山、仙宫的再现,赢得人们的喜爱。一九七七年修饰一新重新开放的时候,三天内游人多达六十万,出现了空前的盛况。
北海的主体是四面环水的一个圆形孤岛,是按照预先规划好的设计建造的。它建成于金世宗大定十九年(一一七九年),到今年一九七九年,刚刚是八百周年。
更有意义的是,在金末元初之际,这块象征仙人居住的仙山,却成了北京城建筑的基石,元代大都就是以它为中心建造起来的。为什么辽、金时建立的在今天广安门一带的都城,元代要迁移到它的东北方?北海是了解这个问题的钥匙,它在北京城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关系。
蓬莱仙山——北海建筑构思的由来
我国东边有着浩瀚无尽的大海,长期引起人们的惊讶赞叹,流传不少神话传说。有的神话说,东海里有个不见底的"归墟",世上大江大海的水都流到那里去,那里有蓬菜、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山上有神仙往来居住。
以后,秦始皇迷信神仙不死的传说。方士徐福一再说仙人可以找到,就住在蓬莱等三座仙山上。秦始皇叫徐福带童男女上千人入海寻找仙人。他更出游到山东海边,方士又说蓬莱药可以找到,只是被大鲛鱼阻挡了,要请善射的人用连弩射击它。秦始皇自己也用连弩射大鱼。
到了汉武帝时,又有方士李少君说,海上蓬莱的仙者是可以看得见的,并且说看见了有个名叫安期生的仙人吃大如瓜的枣子。河南也有人报告发现仙人的踪迹。汉武帝发出载数千的大船,东行海上去寻找蓬莱这个仙山。
但是,仙人终于没有找到。汉武帝还是想念不已,于是想出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长安建章宫的北面挖一个大池,叫太液池。池上堆土为山,高二十余丈,叫蓬莱、方丈、瀛洲。于是出现了人造的海上三座仙山。
如是,历代相传:开凿一个大池比作大海,堆起土山比作神仙三山。隋炀帝大业元年在洛阳西苑挖海周围十余里,建蓬莱三山,高出水面百余尺,上建亭观殿阁。唐代也在大明宫后挖太液池,中建蓬莱山。唐诗写这些仙山园林是很美的。如宗楚客写的:"窈窕神仙阁,参差云汉间。太液天为水,蓬莱雪作山。"
我们今天看到的北海不正是依照这样的传统建筑成的吗?它是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的艮岳建造的。山叫琼华岛,宫叫大宁宫,水叫西华潭,因援旧例,也叫太液池。建成后七十多年,元代的文学家郝经登上金亡后残破的万宁宫(大宁宫改名),写了一篇《琼华岛赋》说:"癸丑(一二五三年)夏,由万宁故宫登琼华岛……","中夏壮观,萃于金源,郁天居之宏丽,开陆地之海山……御长风于绝顶,访蓬壶之飞仙。"可以看出金代的大宁宫、琼华岛完全是依照中夏追求神仙的太液池、蓬莱山的独特风格建造的。
元代诗人葛逻禄酒贤《宫词》诗,"广寒宫殿近瑶池,千树长杨绿影齐,"明代杨士奇《从游西苑诗》,"琼液总颁仙掌露,金枝皆插御筵花,……身世直超人境外,玉盘亲捧枣如瓜,"也都从北海景色里透露出它是仙境而不是人间。今天我们在北海琼华岛上看到岩穴洞府名叫吕公洞、仙人庵,岛北边还有仙人承露盘。据说盘上露水吃了可以不死,这不都是求仙的遗迹吗?统治者妄想长生不死只是荒诞的幻想,但他却为我们留下了迷人如画的山水,象仙境一般的亭台楼阁。北海是我国园林的瑰宝。
北京城的基石
北京这一古老的城市,有着三千年的历史。周武王灭纣,封黄帝后代于蓟。这个蓟的地方由于蓟丘而得名。古代河水泛滥,居民总要找高处安身,而长满了蓟(刺儿菜)的高地正是居住的好地方。居民首先选择它作为居民点,这就是蓟丘,以后便成了蓟城的源头。这个蓟丘在现在西便门外白云观附近,而蓟城一直在今天北京内城的西南,现在广安门的附近。在这一带唐代幽州、辽代南京和金代中都的城址遗迹,历历可寻。
从前的蓟城、中都在北京城的西南,为什么后来迁到它的东北方呢?这是北京城变迁史上一个大问题。原来,这正和北海有关。北海是今天北京城的发祥地。前面说历代皇帝都搞仙山园林。到了北宋,宋徽宗这位"道君皇帝"更在汴梁造艮岳,周围十多里亭台楼阁不断,中绕大池,北面蓬莱宫,朝廷广求江南奇异的山石、珍宝、花木放在里面。
当金人打下汴梁的时候,他们把北宋宫廷多年搜罗的财宝文物和徽、钦二帝一起掳来。他们把开封的宫殿描画下来,照样子在中都建造起来。他们也迷恋艮岳,金世宗就在御园东明园屏间挂了一张艮岳图。以后就照它建造了中都的艮岳,这就是中都东北的离宫——大宁宫,连山上的叠石都是从艮岳运来的。这些玲珑沉重的石头是宋徽宗派人从江南太湖等处搜括来堆在民岳里。小说《水浒》里写的花石纲说的就是这些石头。以后金朝让人把石头运到中都顶替粮赋,所以又叫"折粮石"。
什么叫艮岳?艮是八卦名称之一,在《易经》里表示东北方。宋微宗的民岳就建造在汴梁的东北方。金代的大宁宫、琼华岛既按民岳建造,也就选择建于中都城的东北郊。同时,高梁河流过这里,有充沛的水源,这也是当时在这里兴建湖山园林的原因。
一二一四年,金朝因受新兴崛起的蒙古人的进攻,迁都于汴。第二年,蒙古人人占中都。在战火中,金中都和它的宫殿遭受很大的破坏。琼华岛和万宁宫也遭到攻打——《元史》就记载石抹明安攻打万宁宫的事实,但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损坏。
一二二二年,成吉思汗于西征途中,在雪山召见山东栖霞县有名的道士丘处机。成吉思汗把丘看作姜太公、诸葛亮之流的人物,称丘为"神仙",让他主管天下道教。丘处机回来,燕京行省就把琼华岛拨作丘处机游玩、居住的地方。现存《长春真人西游记》这本书中记下了丘处机多次写琼华岛的诗:"十顷方池间御园……花柳三春都属仙。岛外更无清绝地,人间惟有广寒天,""苍山突兀倚天孤,翠柏阴森绕殿扶。……乔松挺拔来深涧,异石嵌空出太湖。"这些诗表明金末的琼华岛是一个突兀的孤山,平临在广阔的水中,上有广寒殿,山上堆叠着奇异的太湖石。
到金末,名诗人元好问在《出都》诗中说,他离开故都后还萦怀思念着琼华岛。诗注说寿宁宫(即万宁宫)有琼华岛,绝顶广寒殿,近为黄冠辈所毁。据清代人王国维考证,此诗作于壬寅、癸卯间(即一二四二——一二四三年间)。这时丘处机已死,琼华岛上的广寒殿已经受到破坏了。
一二五九年忽必烈来到燕京近郊,一二六四年忽必烈建都燕京,叫中都,改年号叫至元。忽必烈就住在北海。不久,忽必烈叫和尚刘秉忠设计兴建大都城,即依万宁宫——琼华岛为中心,营建了新的都城。万宁宫东有大明宫等宫殿,即元大内,地址相当今故宫。万宁宫西边是兴圣宫——隆福宫(地址相当今北京图书馆和稍北一带)。新建的大都城,相沿为明清北京城,即今天的内城。
由此可见,金世宗时建立的大宁宫、琼华岛奠立了今天北京城的基础。我们说它是北京城的基石,这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八百年的变迁
有些书记载说北海琼华岛相传是辽太后梳妆台,但明代的《尧山堂外纪》、清代的《宸垣识略》等书都认为这一点不可靠。近代的《燕都丛考》根据《野获编》的记载,也认为这是传讹。而金世宗大定十九年建设大宁宫、琼华岛,不仅正史《金史》有记载,其他如《日下旧闻》诸书都有大量的佐证。
金世宗建大宁宫十年后,大定二十九年又修建芦沟桥,这座结实美观的桥梁至今仍屹立在永定河上。世宗一直怀念着这片园林,临死还想把遗体停放在大宁宫。
以后,金章宗每年夏天都到万宁宫去避暑。明昌六年,金章宗下令裁减万宁宫陈设就有九十六所,可见陈设布置的奢侈了。
到了元代,至元元年开始重修琼华岛。至元八年改称为万岁山。因忽必烈居住在这里,经常要召见国宾、臣下,琼华岛便成了主要宫殿。元代仪天殿(即团城)和琼华岛都在水中,有两道桥相连。琼华岛顶广寒殿有房七间,东西一百二十尺,高五十尺。因在山顶,更显得高大。东西有玉虹亭、金露亭。半山有仁智殿,高三十尺。元末明初陶宗仪著的《辍耕录》描写广寒殿,"重阿藻井,文石凳地,四面琐窗板密,其里遍缀金红云,而幡龙矫塞于丹楹之上."这都说明元代北海的壮观。
至元二年,渎山大玉海制成,这是一个黑玉雕成的大酒瓮,有白纹。至元三年,五山珍御榻制成,这是件镶嵌黄金,玉龙的大床。忽必烈把这张床放在广寒殿里面套设的一间小玉殿里。又把渎山大玉海架在床前,装了酒,不时饮用。殿里还悬挂着一座玉制的假山和一块玉制的响铁。殿后有两个小石笋,石笋里有个石龙头,龙头里喷吐着从山腰深井里引来的水。后来清代乾隆帝在琼华岛西边发现了这口井,还写了一篇《古井记》,说:"万丈井深不可测,"并说用辘轨汲引,水可达山巅。这个井水就是山间飞泉、山麓池溏的水源。
山上还有方壶殿、瀛洲殿,都是重屋八面形,而玉虹亭、金露亭是圆形九柱,用金衬镶边沿,尖顶有琉璃球,所以又叫"线珠亭"。山上殿堂不仅金嵌玉裹,而且式样奇特变化。有的方形,有的八面形,有的圆形,还左右对称,前后对称。
忽必烈经常在广寒殿宴会诸王大臣,谓之"大聚会"。这时教坊奏乐,把各种走兽罗列万岁山上,有虎、豹、熊、象……最后是狮子。这里成为游宴中心,以后成了元代帝工赐宴和嫔妃玩乐的场所。元代不少宫词写它,如萨都刺"清夜宫车出上阳,紫衣小队两三行。石阑干外银灯过,照见芙蓉叶上霜。"到了元朝末代皇帝更在这里搞天魔舞。至正十四年,这个淫乱荒唐的君王甚至制造一百二十尺长的龙舟,二十四名水手穿着金紫袍,宫女三圣奴等十六人饰十六天魔,戴象牙佛冠,着缨络大红销金长短裙,奏乐起舞,在海内往来游乐。
元末明初,万岁山、太液池似乎没有遭到大的破坏。仁智殿到天顺年间才倒坍。广寒殿直到万历七年才坍毁。自永乐建成新的大内(紫禁城即今故宫),因北海在皇城内,又叫西苑,便成了皇家的大后花园。成祖和宣宗都多次去游玩,宜宗一再向臣下讲元顺帝宴游导至衰亡的教训,还写了《广寒殿记》,说广寒殿"轶云霞,纳日月,天下之伟观莫加于此矣。"明代在这里没有很多兴建。只是明代以荒唐著称的武宗在太液池西南用黑琉璃瓦建了一个腾禧殿,把他在宣化晋王府看中的一个乐伎刘良女带来放在里边淫乐,因为见不得人,俗叫"黑老婆殿"。嘉靖年间,在太液池北岸建五龙亭,一直留存到现在。
清初顺治八年(一六五一年),清廷在广寒殿旧址建造了藏式的白塔,所以万岁山又叫白塔山。以后乾隆在北海连续施工三十年。乾隆在《御制塔山东面记》中说他修建的北海比起《春明梦余录》、《日下旧闻》中记载的建筑规模来,有过之无不及。"知我罪我,吾岂能辞哉!"这是他耗费巨大人力财力的自白。他说经营三十年,琼华岛四面之景始成。
乾隆在北海的主要建筑是琼华岛北山依山傍水建起半圆形的延楼,共六十间,左右坏绕,这是仿镇江金山规划建造的。极东的叫倚晴楼,极西的叫分凉阁,中为漪澜堂。琼华岛前山还建有庆霄楼、阅古楼。阅古楼壁嵌三希堂法帖。太液池北岸还修建了天王殿、阐福寺、小西天等佛寺,到底花了多少资财?这是谁也算不清的。如乾隆用金子铸万佛为皇太后祝寿,花费实在是惊人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皇朝,但北海仍旧为北洋军阀霸占,如镜清斋就成了袁世凯、徐世昌宴客的地方。五四运动时期被群众谴责的卖国贼、外交总长陆微祥就曾住在镜清斋。直到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年)北海才开放,并定名为北海公园。
北海的风景是美丽的,但这迷人如画的境地却是劳动人民妙手建成的。北海附近有大石作、小石作、油漆作胡同,就是石匠、油漆匠等从事劳动的地方。正是这些工匠,凭他们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智慧砌成一个个玲珑的山洞,建成一所所高耸的宫阙。
几百年的历史过去了,只留下几行陈迹。一九四九年这个封建皇帝享乐的大后花园终于回到了劳动人民的手里。建造北海公园的劳动人民终于成了公园主人。这座被诗人写成"地疑仙岛近"、"芳树绕瀛洲"神话般的地方,今天显得更加端丽。一九五○年北京解放不久,北京市人民政府就组织群众在太液湖里挑挖淤泥,加深湖底。一九五六年,又扩建北海大桥,重建悦心殿、庆雪楼、五龙亭。一九六四年、一九七六年还两次重修白塔,许多牌坊殿阁经过修缮油饰,更加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周总理生前十分重视北海公园的建设。他在扩建北海大桥时,曾亲自来视察,命令保存团城。他在重病中还关心阅古楼的石刻。
北海开始了最美丽的一页。人们在华国锋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征途中,要把她装点得更加美好,比神话世界还要美丽。
转自《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