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由呼和浩特非遗中心提供
图片 | 本刊图片库
翻译 | 乌云斯琴
王昭君画像
当时北方草原上活跃着一支游牧民族——匈奴。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匈奴从西汉初年开始,经常与汉朝发生战争,带给百姓无尽的灾难与痛苦。汉武帝即位后,推行积极防御的战争政策,经过两次决定性的出击后匈奴大败而归。公元前60年以后,匈奴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并于公元前51年亲自入汉朝觐见汉帝,扭转了自汉初以来约150年的敌对局面,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提出了“愿婿汉氏以自亲”的请求。昭君听说此事后,自愿请求前行。就在她离开汉宫时,汉元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临辞大会”,表示欢送。在这个场面上,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昭君出塞后,在草原上安心地过着游牧生活,逐步习惯了住穹庐、饮酪浆、被毡裘、食畜肉的生活方式,并生儿育女。在昭君的教育和感化下,她的子女和后裔也继续为汉族和匈奴的友好往来奔走其德行广布四方。这一事迹至今仍被后人传颂不衰。昭君出塞后长城内外有了长达60多年的和平与繁荣,呈现出“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和平局面。
塞外青城呼和浩特大黑河南岸,坐落着一座人工夯筑的大土丘,这就是塞外有名的游览胜地——昭君墓。墓体正前方还矗立着一座王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和亲”铜像。1963年董必武同志参观昭君墓时写下了一首赞美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首《谒昭君墓》诗既肯定了昭君出塞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同时也纠正了历代那些舞文弄墨的词客对昭君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所做的歪曲现象。
两千年来,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流传着许多昭君的传说和故事。特别是在昭君故里湖北省和出塞后的内蒙古地区,凡是与昭君有关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几乎都有几个版本的动人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大多数都表达了各民族人民对昭君的怀念和崇敬,倾注了人民对她的赞美与爱戴,表现出对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美好向往。这些传说最难能可贵的是真挚、朴实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观点、立场、感情和无穷的创造力,为昭君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材料。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学研究的发展,对昭君故事的搜集整理日益得到重视。目前已出版了多种民间故事集,如《王昭君传说》《昭君故里》《香溪风情》《王昭君的传说》《民间传说故事集》等,还有一些故事散见于各类报刊。这些传说故事,赞扬昭君的美丽及其勤劳、善良等优秀品德的同时赞扬了昭君帮助人民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造福故乡的种种业绩。
在北方的各民族中流传的传说有吴一虹、吴碧云编纂的《王昭君传说》,其中收录了六篇精彩故事。这些民间故事共同勾勒出一个恭顺贤淑、深爱人民、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昭君形象。在塞外,人民至今仍将她视为和平与幸福的女神,时常进行祭祀和纪念。相较于湖北等南方地区流传的昭君故事,北方的昭君传说更多地融入了塞外的自然风光与风俗民情,二者相互映衬,赋予了昭君传说鲜明且更丰富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流传了千百年的昭君传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不断产生着新的传说,展现了王昭君传说的强大的生命力。昭君出塞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是历史上和亲成功的典型,故被视为“和平的象征”。由于汉匈双方政治、经济、军事力量的制衡和双方统治者采取的明智政策,加以王昭君个人所做的种种努力,致使汉匈之间有了长达20年的停战、下开60年的和平局面得以维持和发展,其时间之长,贡献之巨,影响之远,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王昭君的故事本身,包含着丰富的传奇色彩和戏剧性,吸引着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的视线,她的美貌,她的命运,她的高尚品质,她的独立人格以及艰难处境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等等,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代又一代文学家、艺术家们发掘不尽的“宝藏源泉”。
两千多年来,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在中国人民心中始终具有永不衰减的魅力。正确理解和评价王昭君,对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平等、民族友好、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统筹 牧仁
审核 乌日嘎
新媒体编辑 张欣
转自《内蒙古画报》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