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合集)

文化   2025-02-02 00:01   辽宁  

蒙古贞文史

抗日首领苑九占

金子明传略

一曲抗日救国的战歌——记贾秉义等同志英勇抗日的事迹

难忘的岁月

张智魁在阜新

回忆在阜新工作时期

老战士的回忆和思考

忆阜新的解放

他们为解放阜新贡献了青春

草原女英雄——记乌兰同志在阜新

难忘的岁月——在蒙民十一支队的战斗片断

忠心耿耿为人民——忆阜新地下党领导人赵任远同志

在艰难的岁月里——回忆阜新地下党的斗争生活

战马奔驰——记解放战争年代的王保山同志

蒙民大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访上甘岭战役参加者张文贺

一个志愿担架员——访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宁儒贤

从文盲到写书

时代的足迹

走向光明——回忆凌源起义

回忆我和杜聿明的交往

打过游击的"葛根"白遇阳

王爷儿子的新生

开明地主王恩普被害经过

怀念父亲王恩普

回忆吕明仁同志

历史的回声——敖龙惨案始末

农会山的立碑人——访离休老干部张凤林同志

怒虎惨案

羊圆子事件始末

嘎达梅林起义前后

作家王占君的创作生涯

乌兰在阜新的亲人——访蒙古族老大娘额登

塞北名医——记蒙古族主任医师邢布利德伊贵诚海龙宝吴英理

我的活佛生活

云丹桑布其人

末代王爷云丹桑布在日本

争夺土默特左旗末代王冠的一场斗争

我所知道的李宗元

我记意中的常司令

张汤离和的经过

崔兴武其人

阜新史话

蒙郭勒津部的历史

历史上的土默特左旗

清朝有六个皇帝(汗)到过阜新

早年潜入阜新的日本特务——土居秀男与中村次郎

梨树营子惨案

初访阜新县旧址——鄂尔土坂

十字街头

日伪统治时期大兴庄的一次浩劫

抛洒一腔血·桃李满天下——阜新县一中创建前后

民国十九年阜新县水灾纪略

日本侵略者遗留下的灾难——"八一五"后阜新县鼠疫流行纪略

一起反饥饿的斗争罢教

伪王府国民高等学校学潮始末

国民党军在西苍土村的罪恶史实贺荣刚

讽刺话剧《升官图》上演前后李作芳

民族文化

查玛舞简介

建国前瑞应寺的喇嘛生活——访雍和宫喇嘛宫高加尼格尔加卜

《黄河阵》的来历

懿州沿革考

瑰宝在脚下闪光——懿州城旧址出土文物追踪

关山史话

漫话成州

清代柳条边(壕)考

旧史往闻

"皇帝"梦——中雍道道首初俊锋的罪恶史

通缉令——国民党县保安队副队长李文生落网记

老佛道的罪恶内幕

地名索谈

紫都台趣谈

康熙私访到吴家

瑞应寺

半拉山与半拉庙

于喇嘛寺与康熙帝

瑞昌寺与罕王的传说

娘娘庙的由来

雅头营子村外长寿寺

朝阳寺的古庙和古井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村变革十六年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十年治柳经过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农机化事业初创史

抗美援朝路上拾零

九化里空战

终身难忘的一桩憾事

彭总在开城祝捷大会上

海棠山摩崖造像辨析与年代考

海棠山摩崖造像佛名简介

海力板等五个寺庙简介

蒙郭勒津寺庙查玛

安岱的唱法

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时期民谣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报简介

云丹桑布在北平

争王夺冠

王恩普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经过

他在默默寻觅古文化遗迹——记已故退休教师潘国廷

他一心扑在畜牧事业上——记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政协常委、高级兽医师汪

包明瑞同志访问录

铁宝同志访问录

阜新地区古长城和柳条边考略

海棠山发现契丹小字造像碑

查海发现我国最早的龙形堆石

古代屯兵遗址——营盘园

清代蒙古地区盟旗制和旗县并存制述略

辽代阜新皇族外戚综述

会权印刷局始末


喀左县文史资料(第一辑)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历史沿革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的由来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风俗

大城子镇史话

李昆山的抗日斗争与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第十七路军

袁振民组织义勇军进行抗日斗争简况

东赤里赤村惨案

铁沟人民的抗日活动和"集家并村"

热河省蒙地整理的经过及对各族人民的损害

天主教在喀左县的传播

大城子陈醋

天成观的由来及其建筑规模

天成观和大城子皇会

喀喇沁左旗新学教育的摇篮——东仓高等小学校

大地主李桂芬发家史

黑红枪会的由来

公营子公爷府(扎萨克)的沿革及其内幕

政协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委员会的沿革及其组织机构


吉林文史资料第12辑

通化"二·三"暴乱(一)

通化"二·三"暴乱(二)

通化"二·三"暴乱(三)

通化"二·三"暴乱(四)

通化"二·三"暴乱(五)

就通化"二·三"事件真相对《通化日报》记者发表谈话

通化"二·三"暴乱平定记

保卫通化亲历记

找当公安局长时所经历的大事件

活捉藤田实彦

平定"二·三"事件片断

"二·三"暴乱当时坚守电报局的回忆

平定通化"二·三"暴乱亲历记

回忆通化"二,三"事件

从通化叛乱看双十协定后国民党反动派的真正嘴脸简记

通化"二·三"事件的前前后后

我参加"二·三"暴乱的经过

平定"二·三"暴乱的有关文告和通电四则


黑龙江文史资料第23辑

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习俗(一)

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习俗(二

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习俗(三)

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习俗(四)

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习俗(五)

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习俗(六)

赫哲族的渔猎生产和生活习俗(七)

我所了解的赫哲族萨满教

忆在土改、生产、支前战斗中的朝鲜族妇女

丰富多彩的朝鲜族民间节日

阿城县朝鲜族风俗习惯

朝鲜族的婚、丧民俗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建立经过

蒙古族敖包的由来及其演变

富裕正洁寺的兴衰

回顾往昔话定居

沾河歼寇亲历记

回忆锡伯族作家高风阁

锡伯族习俗二则

满族生活旧俗

解放前达斡尔族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回族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俗

解放前鄂温克人的生活习俗

柯尔克孜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黑龙江文史资料第33辑

嫩江地区剿匪斗争回忆

忆松江地区剿匪斗争

回忆绥宁剿匪斗争

黑河地区剿匪斗争(一)

黑河地区剿匪斗争(二)

解放战争时期哈尔滨的反奸剿匪斗争

回忆活捉汉奸、匪首姜鹏飞经过

我所知道的孙访友

惯匪头子李华堂

谢文东其人其事

张雨新及其第十五集团军先遣军始末

尚其悦其人


齐齐哈尔文史资料第19辑嫩水达斡尔人

放前达斡尔族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

达斡尔人传统的民间交易

达斡尔族学校教育历史述要

达斡尔族教育的摇篮

巴金保兴办民族教育事迹

记德古来先生

少郎代夫起义

莫力达瓦起义

达斡尔人参加抗日斗争事迹

伪兴安东省纪略

伪兴安军第十军管区官兵哗变事件

伪满时的三次向索伦移民

伪满移民忆旧

第二村敖宝会的前前后后

金耀洲与达斡尔族移民

蒙古三家子惨遭洗劫

嫩江省蒙政厅工作的回忆

光复后亲历的四件事

光复后的一段经历

对纳文慕仁盟的回忆

内蒙自治运动联合会纳温旗支会

光复后的一次移民风波

达斡尔族部分群众移居牙克石经过

达斡尔族移民的经过

蒙古移民土改运动经过

回忆牙克石蒙古移民土改运动

光复后大兴安岭南麓一支少数民族部队

光复后参加革命战争的回忆

莫力达瓦旗达斡尔大队

与光复军六、七旅的决战

龙江县香牛吐达斡尔族自治区建立概况

愿把共产党天天歌唱

记达族歌手何德志

达斡尔族的"哈勒"和"莫昆"

达斡尔族人的日常礼俗

达斡尔族人的食俗

达斡尔族人的婚姻习俗

达斡尔族人的丧习俗

达斡尔族的居所

达斡尔族的房屋和庭院

达斡尔族人的衣着穿戴

达斡尔族的体育和游戏

达斡尔族的萨满教

达斡尔萨满跳神行巫见闻追忆(一)

达斡尔萨满跳神行巫见闻追忆(二)

达斡尔族萨满的着装

包与"那达慕"

达斡尔族抗俄斗争史料介绍

达斡尔人曾为雅克萨之战出力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