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陵四时大祭

文化   2025-02-04 00:00   辽宁  

封建帝王一间把修建皇陵视为“巩万载之金汤,开亿世之统绪”的根本;把祭奠祖陵当作为“展孝报本,敬天法祖”之实施,因此历代封建帝王都把祭祀皇陵看成至关重要的大事。洁朝帝王沿袭历代帝王的习俗,也隆重地祭祀皇陵,尤其是对“清明”(农历二至三月)、中元(农历七月十五日)、冬至(农历十一月)、岁暮(农历十二月)四时大祭更为隆重,礼节繁缛、祭品丰盛,糜费惊人,耗尽民脂民膏,极尽其豪华奢侈之能事。

四时大祭是指对帝陵、后陵的大祭。大祭之前,首先由内务府员役做好准备,然后由太常寺奏请皇帝,再由皇帝钦点王公大臣前往致祭。待致祭王公大臣齐集隆恩门外,当殿内一切准备就绪之时,礼部官员便站有月台之上,用满语“阿风那衣钵”(请出来的意思)。赞礼郎便引领主祭大人从月台西侧逐级登上片台,面向东站立,等待致祭。

四时大祭要经过三道礼节程序:(一)献奶茶。主祭人先喊:“茶不拉衣钵!”(茶上了),尚茶正使用手举着半碗奶茶,(茶碗用黄绸子蒙着),毕恭毕敬地向上进献,后面跟着的二人便抬着一个小供桌,一人抱着茶筒,一人托着茶盘,登上月台,放在月台的东边,尚茶正便把茶碗放在茶桌上。然后由员外郎亲自把奶茶端进隆恩殿,在宝座前向帝、后下跪请安,再揭开蒙在茶碗上的黄绸子,供奉在茶座之上,片刻之后,把奶茶撤出。(二)行致敬礼:贺利郎引领主祭大人到行礼处站立,众官员都在月台下排列站立,赞礼郎用满语赞礼,执事官各司其事,各就各位。礼郎赞道:“米阿库拉”(跪下)。内务府官员捧着香盒,主祭大人跪者接过香盒,高高举起,仍递给捧香盒的官员。赞礼郎赞道:“上香!”主祭大人拈香三次。捧香盒的官员便退于殿旁面向西站立。赞礼郎又赞曰:“复位!”随即引领主祭大人回到行礼处站立。赞礼朗又以满语赞呼“跪下”“ 叩首”(翁齐拉),这样经过三赞三叩之后,主祭大人便在赞礼郎呼赞的“依立”声中站立起来。之后,赞礼郎又呼赞:“帛爵初献!”于是礼部官员请帛,内务府官员请酒一爵,供献在神位之前。(三)恭读祝文:主祭大人率众官员在月台西侧,面向北跪,读祝官便用满语谈祝文,读毕,赞礼郎呼赞:“跪、拜、兴!”主祭大人便率领众官员行一跪三叩礼。然后内务府官员在赞礼郎的呼赞声中再献两次酒。主祭大人率众官员仍行三跪九叩礼。最后由请帛官数着帛品的数目,一一在炉内焚化。至此,赞礼郎呼赞:“礼成!”主祭大人及众官员便鱼贯退出隆恩殿。

清朝皇陵祭祀,于四时大祭之外,还有按月份的朔(初一)、望(十五日)小祭以及其他祭礼。

各陵祭祀所需用的米、面榶、乳、油、菜蔬、果品等,都由各陵寝礼部承办,提前送交茶膳、饽饽各房以备应用,所需用的物品都有一定的数日,分录于下:

膳品十八样色:熟牛肉一方、熟羊肉一盘、烧野鸡一盘、烧羊胸一盘、鲜鱼一盘、魤鱼一盘、蕨菜一盘、蘑菇一盘、野鸡肉丝汤一碗、饭一碗、粉汤一碗、羊肉丝汤一碗、酸奶子一碗、芥茉菜一碗、青瓜子一碟、酱顺瓜一碟、清酱一碟。

饽饽桌六十五样色:鹅蛋一碗、鸭蛋一碗、鸡蛋一碗、奶皮一碗、鱼儿饽饽一碗、江米糕一碗、黄米糕一碗、寸麻花一碗、江豆条一碗、蜂蜜印子二盘、渣勒克一盘、烙勒克一盘、沙糖印子二盘、鸡蛋印子一盘、鸡蛋鲁酥一盘、x星饼一盘、鸡蛋糕一盘、红馅梅花酥一盘、白薄烧饼一盘、黄伯梅花酥一盘、鸡蛋薄烧饼一盘、渣高丽饼一盘、红馅赶皮一盘、黄馅赶皮一盘、果馅厚酥饽饽二盘、糖酥饼二盘、红枝一盘、白馓枝一盘、芝麻烧饼二盘、大麻花一盘、小红麻花一盘、小白麻花一盘、奶子糕一盘、山葡萄糕一盘、奶皮花糕一盘、小菊花饽饽一盘、奶干糕一盘、山梨面糕盘、英萝面糕一盘、白奶糕一盘、蜂蜜一磔、白盐一碟、干鲜果十八盘。

果品样色二十九种,苹果、红梨、黄梨、棠梨、柿子、桃儿、槟子、红李、黄李、杏儿、沙果、鲜葡萄、冰糖、八宝糖、龙眼、荔枝、西葡萄、柿饼、红枣、胶枣、桃仁、榛仁、松仁、栗子、山里红、乌梨、大占、江米糖、樱桃。

焚化物品:每年清明前一日,在皇帝、皇后、皇贵妃、星太子陵前各供大佛花一座。绵花也叫佛堂花,由牡丹、荷花、菊花装成一团团、一簇簇的花塔,上伏有一条金龙。每年四时大祭时,要焚烧五色纸一万张、金银子一万锭。


转自《红缨满洲》






欢迎关注卓索图蒙古文化

ᠵᠤᠰᠤᠳᠤ ᠵ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 卓索图盟

      昔日的卓索图盟,包括喀喇沁三旗和土默特二旗,另附锡勒图库伦萨克、喀尔喀闲散多罗贝勒(也称唐古特喀尔喀旗,康熙元年即1662年由杭爱山来归,康熙四年即1665年封多罗贝勒)二部。前者是喇嘛旗,和后者共同游牧于土默特左翼旗境内,与土默特左旗同进出,故一般不单列。位于今辽宁省西部、河北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域包括今辽宁省的阜新、北票、朝阳、喀左、凌源、建昌等市县,建平县南部地带;河北省的平泉;内蒙古的赤峰喀喇沁旗、宁城,通辽市库伦旗等市县。 
 据史书记载,清朝初年,朝廷为了制约和笼络蒙古民族,将蒙古地域划分为6盟、49旗。除了少数旗由满洲八旗领辖外,其他各旗均封遣蒙古札萨克掌管治理。各盟的盟长由清朝皇帝钦命。卓索图盟的盟长,皇上钦命家府在黑城子的土默特王兼任,盟址设在朝阳。 
 1931年版本《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卓索图盟”是内蒙古东四盟之一。唐奚主避暑宫所在,清亦筑避暑山庄于此。后建朝阳、承德2府。盟地曰卓索图,在土默特右翼境内。土默特、喀喇沁部及喀木喀旗会盟于此。
 1935年编、1981年重版《辞海》中述,卓索图是内蒙古六盟之一,领喀喇沁、土默特2部,共6旗,附喀尔多罗贝勒牧地,会盟于土默特右翼境内卓索图地方,因称卓索图盟。全盟紧依长城辽宁省之柳条边外,东起朝阳、丰宁、凌源、滦平,以至承德皆是。
 经多方考证,“卓索图盟”之名源于蒙古语“召苏勒图”,意为驿站。这是因为古代的朝阳境内,曾设有军事、政事交通驿站,被称为“召苏勒图”。另外,这个地区多为少数民族长期占据,尤其是蒙古民族的喀喇沁部和土默特部等部族久居和繁衍、生息之地。由于蒙古民族长期过着游牧生活,或为躲避战乱经常迁徙,他们暂且停歇或留守的地方,亦称为“召苏勒图”,后谐称今名。清初建盟时,盟以地名。“卓索图盟”之名,一直沿用到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时并入昭乌达盟。
 明崇祯十二年(清崇德四年,1639年),喀喇沁左、右翼、土默特左翼三旗会盟于卓索图地方,称卓索图盟。
 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土默特右翼旗,属卓索图盟。
 清康熙三年(1664年),自杭爱山迁入的巴勒布水图喀尔喀左翼,附于土默特左翼旗。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析喀喇沁右翼旗建喀喇沁中旗,仍属卓索图盟。至此,卓索图盟为2部5旗。
 1914年,民国政府成立热河特别行政区,卓索图盟属之。
 1928年9月,设置热河省,卓索图盟属之。
 1933年,日军侵占了热河省全境和内蒙古东部地区,东部蒙古地区会盟制取消,代之以省领旗,统属伪国务院兴安局。至此,(作为盟旗制的)卓索图盟不复存在。(原其所属各旗)转而实行殖民统治的旗县制。
 1934年,将朝阳县改隶锦州省。1937年,将凌源、凌南两县合并,改为建昌县,伪县署设于莽牛营子(建昌镇)。同年,将建平县北部50个村划出,另建新惠县。并将喀喇沁左旗七家子区4个村、宁城县(今属内蒙古)西桥区9个村划归建平县。
 1940年,将朝阳县复改为土默特右旗,又将朝阳县北部划出,建土默特中旗,旗署设于北票。建昌县和喀喇沁左旗合并,撤县存旗称喀喇沁左翼旗,旗署设于鸵牛营子。建平县并入喀喇沁旗,旗署设于建平,后迁平庄,各旗县均隶热河省。期间,土默特左翼旗和阜新县同隶锦州省,蒙汉分治。同年,撤销阜新县,仍由土默特左旗统管全县。
 解放战争期间,朝阳和阜新蒙古族分布地区的旗县,先后建立了人民政权,有的旗县又新划建置和改称,增加新县。先归中共热东地委领导,后改隶冀热辽十八行政专员公署领导。到1948年3月,成立北票、阜新、义县联合县政府,归辽西省。1949年,朝阳地区旗县所辖地区又有调整,撤销北、阜、义联合县。同年,撤销冀热辽十八专员公署,旗县统归热河省。1946年8月,喀喇沁左翼旗人民政权——旗政府建立。旗政府在公营子(南公营子),下辖11个区。旗为蒙古族行政机构。1947年12月,结束蒙汉分治。1949年7月,撤销叶柏寿县(1947年7月,建平县改为叶柏寿县),将原叶柏寿县所辖半拉烧锅、甘招、羊角沟3个区,划归喀喇沁左翼旗。同年,旗政府由公营子迁至大城子。1956年,撤销热河省,划归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国务院58次会议通过撤消喀喇沁左旗建制。1958年4月1日,成立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 
 阜新和彰武地区:1945年9月,建立人民政权——阜新县政府。1946年3月,改为阜新县土默特左旗联合政府,在彰武建立苏鲁克旗政府。同年4月,阜新、彰武二县合并,组建了阜彰土苏联合政府,隶辽北省。1948年3月,阜新地区解放,在北票、阜新、义县交界地区,成立了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仍隶辽北省。1949年5月,撤销北、阜、义县土中左旗联合政府,恢复原建制。同年8月,实行旗县分治,同归辽西省领导。同年9月,阜土联合政府改为阜新县政府。1954年,辽东、辽西二省合并为辽宁省,阜新县属辽宁省管辖。1957年10月18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58次会议批准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关于撤销阜新县、设置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报告。1958年4月7日,正式成立阜新蒙古族自治县。
 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系蒙古语,意为庭院。1633年,西藏高僧阿兴希日巴传教至此,划定疆界,为其领地,称曼殊希礼库伦。清顺治三年(1646年),建锡埒图库伦札萨克达喇嘛旗,属卓索图盟,为漠南蒙古地区唯一实行政教合一体制的旗,历时近300年。1931年政教分治,锡埒图库伦扎萨克达喇嘛旗改称库伦旗。1946年4月至1949年9月先后属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哲里木盟。1949年10月后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1969年7月至1979年7月随同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又重新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月哲里木盟撤盟设市,库伦旗隶属于通辽市管辖。
 喀喇沁右旗:(1)区域:1945年解放后,喀右旗的区域包括现在的喀喇沁旗全境、建平县全境及承德县的五家、七家一带。1947年秋,在老哈河以东建立了喀东旗(即今建平县地区),与喀右旗脱离了关系。(2)旗县并存的情况:1945年11月1日至13日,在承德举行了热河省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蒙旗问题的决议案”,决定成立民主的属人的旗政府,民主的旗政府,废除了早已为蒙古族人民所厌恶的世袭的封建王公制度,旗政府由旗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属人的旗政府,就是类似清末、民国时代“旗不管汉,”的机制,即在同一个区域内旗和县两个政权并存,旗领导蒙民,县领导汉民。根据这个决议案,在喀右旗的区域内除政府外,还有建西县(在11月的短时间内还从中划出过建中县)和建平县两个县政府。1947年11月1日热河省政府发出通令成立喀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因为1947年冬至1948年春正集中全力完成土地改革,旗县联合政府是在1948年五、六月间才正式组成的。这样,结束了旗县并存的局面。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1956年撤销热河省建制后划归内蒙古自治区辖。1969~1979年曾划归辽宁省辖。

卓索图蒙古文化
平台致力于介绍原卓索图盟蒙古族的历史、文化,传承蒙古语言文字,交流人生感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尽绵薄之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