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蒙古族服饰分类
蒙古高原雄居中国北部,东依大兴安岭林海,西迄阿尔泰山,夏季绿草如茵,百灵鸣唱,蓝天白云,鹰击长空,小河蜿蜒,骏马驰骋,蒙古包像绿海中浮动的白色小舟;秋季天高云淡,长烟一空,脱兔乱窜,牛羊似锦,悠扬的蒙古长调回荡在无垠的太空;冬季北风呼啸,大雪纷乱,苍狼竞逐,黄羊飞奔,莽莽苍苍,狐狸藏形,好一派北国风光。在荆天棘地、风刀霜剑的大自然困境中,蒙古族人民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在沧海横流、风云变幻的飘移岁月里,蒙古族人民举起了永远向前的英雄大旗,开拓出了一片活生生的新天地。他们吸人类活性精神元素之精华,纳草原博大开放之雄气,在蒙古高原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令历史为之喝彩的活剧,点燃了草原文化的熊熊火炬,构筑起草原文化的辉煌宫殿,蒙古族服饰便是这文化宫殿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蒙古族服饰植根于草原人生产生活的本真,采四方之材质,集中外之技艺,撷自然之风韵,铸天地之魂魄,在服饰百花园中风流尽占。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蒙古族服饰展现出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如百花竞放,争奇斗艳,如珠光射斗,绚丽夺目。
一、内蒙古自治区蒙古族服饰地域分类
乘撒蹄飞跃的历史之驹,挟金戈铁马的岁月之风,展彪悍豪爽的阳刚之气,染蓝天绿地的七彩之色,蒙古族人民为世界涂抹出一幅斑斓的画卷,服饰作为最亮丽的色彩,在落地的草原狂飚与空旷的草原人心灵的折射下,打上了深深的地域印记。
1.布里亚特 16.阿巴噶
2.巴尔虎 17.苏尼特
3.扎赉特 18.浩齐特
4.科尔沁 19.镶黄旗
5.扎鲁特 20.察哈尔
6.开鲁 21.杜尔伯特
7.奈曼 22.达尔罕茂明安
8.阿鲁科尔沁 23.土默特
9.巴林 24.鄂尔多斯
10.喀喇沁 25.乌拉特
11.克什克腾 26.乌海
12.翁牛特 27.阿拉善和硕特
13.敖汉 28.阿拉善土尔扈特
14.阿巴噶纳尔 29.阿拉善伊斯兰蒙古人
15.乌珠穆沁
二十世纪初扎赉特蒙古人
具有"八百里瀚海"之称的科尔沁沙地,像一条巨龙般在扎赉特境内翻滚、腾跃,浑圆的沙丘重重叠叠,沙丘与沙丘之间那一片片绿色的湖泊,如巨龙身上的鳞片在闪动着灵光,长年累月与风沙顽强抗争的沙柳、沙蒿等植物在倾耳聆听着巨龙的讲述……
一年四季,男女均包垂巾幞头,妇女冬季一般用貂皮、狐狸皮、兔皮、羔羊皮做幞头,也戴麻呼子(风雪帽)。
冬天,男子上穿镶有黑色或蓝布边白茬皮袄。腰扎4米长的布带或绸带,腰后扎出两条垂穗,腰带上佩带蒙古刀、火镰、褡裢、鼻烟壶等物。下穿皮裤,裤外套穿皮腿套。脚穿牛羊皮靴、布靴。夏季披薄毡、羊皮遮雨。
妇女穿宽袖,以布料或绸料缝制的不开衩长袍。夏穿单袍,冬穿棉长袍外套敖吉或皮袍。衣边、袖口镶有五指宽艳丽花边,衣扣多用铜或镀银双圆扣。下穿布裤,在家不扎腰带,脚穿绣有装饰图案或花边的蒙古靴。
知识点:麻呼子
是蒙古语" maquuja "的汉语音译,意为一种羊羔皮帽,也叫草原帽。其形为尖顶、卷檐,展开可以遮住耳、腮、脖子。
扎赉特男子服饰
莽莽苍苍的大兴安岭山脉,到了科尔沁时,被博大的科尔沁草原所陶醉,乐不思乡,沉寂于绿草野花之间。北元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的都城曾在这片草原上屹立。在大蒙古国辉煌的时期,这里就居住着"箭筒士"的后裔。
女子内穿一件长袍,宽袖(无马蹄袖),以边缘为饰,外套敖吉(齐肩长褂);其中隐现出女真人服饰的身姿。男子头戴圆形毡帽,身穿镶青色宽沿边的皮袍,脚蹬底帮相齐的尖头靴子都闪现出他们曾有的勇武和自在。
科尔沁蒙古族妇女头饰由两条缀珊瑚额箍、银质簪钗(一横、二竖、二托钗)和垂链组成。佩戴时先将两条额箍从前额系于脑后,再将垂链插在头上,行走时头饰随节奏轻轻摆动。
逢年过节,男子头戴貂皮或水獭皮红缨圆顶立檐帽,身穿团花缎吊面皮袍、外套对襟坎肩或马褂,腰系背侧垂以两个活结穗子的腰带,脚蹬有24个盘花图案的大绒靴子。在腰带右侧挎银图海,下挂银鞘餐刀和银链火镰,在腰带左侧悬挂褡裢,内装玛瑙、宝石、翡翠鼻烟壶,腰带背侧挎有6个飘带的烟荷包。新郎除佩戴上述服饰之外还要佩带弓箭。
传说:
康熙大帝骑头小叫驴,到江南塞北各处寻找传国玉玺,有一天走得日高人渴马困乏,就想到百姓家找点吃喝。当他来到一家门前时,看到里面红火热闹正在举行婚礼。康熙大帝掐指一算,啊呀不好,今天是最凶险的日子,怎么能办喜事呢?于是就问,结果这里的人说,当地办事都是请先生给选的吉日,康熙就找到择日子的先生质问,先生说:来客有所不知,今天虽然主凶,但有一条真龙,要在正当午时来到他家门上,伸头朝里探望,这样一来,纵有千般凶险,便也会化为吉祥。中国把皇帝当作真龙,真龙出现,什么凶险都能被化吉。可平时,百姓难得有这份福气,于是科尔沁蒙古族在举行婚礼时,(当新娘正进新房门的时候,里面有个小喇嘛抱着个巴楞出来,与她擦肩而过,顺着她来的方向,把巴楞扔掉。)就用面和油糖,捏了一个巴楞(巴楞是蒙古语" beling "的汉语音译,其意为面塑。)作为康熙的替身,以起到趋吉避邪的作用。
选自郭雨桥著《郭氏蒙古通》
科尔沁右翼中旗
一般平民男子也着满式之开衩马蹄袖袍服,外面套穿黑马褂或坎肩,扎腰带改为垂穗头。普通牧民因负担兵役任务,必须备有官服(朝廷规定的军队服装),平时穿蒙古袍。蒙古袍制作所用之料有绸、缎、绢、棉布等。无论皮、棉、夹、单长袍皆右衽,衣扣多用铜、银质双圆扣。
春季,男子戴羊羔皮圆筒帽,上穿开衩棉袍,扎红、绿绸腰带,两头垂穗,下穿布料套裤,脚穿高勒布靴或香牛皮靴。女子头扎红、绿色丝绸头巾,上穿蓝、绿等艳色棉袍,不扎腰带,脚穿马海靴。
夏季,有些男子喜欢包头,也有戴帽檐两端开口的圆筒帽。上穿蓝色或白色夹袍,脚穿布靴。女子头扎浅蓝色或绿色丝绸头巾,上穿蓝、绿色不开衩单袍,也穿白色大袍外罩黑色花边敖吉。脚穿绣花布鞋。
秋季,男女都穿棉袍,其他穿戴与春季服饰相同。
冬季,男子戴狐狸皮、羊羔皮帽,或麻呼子(风雪帽),穿大绒镶边厚毛白茬皮袍。下穿板皮套裤,脚穿里套毡袜布靴或香牛皮靴。
女子戴五彩飘带缎面皮里绣花护耳,不出远门时一般以红、浅蓝色丝绸头巾包头,上穿大绒镶边二毛剪茬皮袍,或穿用蓝绿布吊面羊羔皮袍,贴身穿白布褂、胳膊套有绣着花边的套袖。下穿黑布棉裤,脚穿里套布棉袜绣花靴子。
科尔沁左翼中旗
与科尔沁右翼中旗同。生活较富裕或新郎官在羊羔皮袍内着白布长衫。女子日常居家穿无吊面大绒镶边二毛剪茬皮袍,或用蓝、绿布吊面的皮袍、山羊皮袄,足着套毡袜的绣花布靴,贴身穿白布褂、黑布裤。发插竖簪,以红色丝巾包头。逢年节或参加婚礼时,穿着红、绿绸缎吊面不开衩的羊羔皮袍或蓝缎面窄袖不开衩的羊羔皮袍,也有穿蓝、绿祚丝绸、棉绸吊面不开衩二毛剪茬皮袍者,足着套毡袜靴帮绣满花的大绒布靴。较富裕户女子则用白色绸缎做衬衫,下身着黑色缎面内带夹衬裤,贴身穿白色长衫。
科尔沁左翼后旗
满眼是沙坨和白亮亮的沙坝,科尔沁后旗就浸漫在这沙海中。大青沟,仿佛是一条绿色的卧龙,忽从天外飞来,落在了茫茫的沙海中。大青沟,置身沙海,却松柏苍翠,林木茂密,蜿蜒几十里。
沟内古树参天,苍翠挺拔,还有八角枫、青榆、核桃以及文冠果等名贵树木三十多种。春天,红芍、龙葵、兔丝、百日香、通经草、东北特有的天门星、羽叶千里光等奇花异草竞相开放。每当沟沿上到了被大雪吞没的隆冬之时,沟底下却河水流淌,河边还生着绿茵茵的蔓草。
冬季,男子头戴有帽耳的镶边毡帽或顶上钉有丝结红疙瘩,帽檐前额上嵌宝石或其他玻璃小球的瓦块帽,帽耳内部多级各种兽皮以保暖,夏季戴草帽,俗称苇连头。至民国初年,男子在重要仪式或节日仍着清代官服和帽子。夏季多用羊肚手巾包头。已婚女子一般梳顶髻,旁插各种发簪,喜戴花,不分老少喜戴耳环和耳坠,未婚女子梳长辫。
上穿开衩长袍,扎腰带。男子腰带上佩挂蒙古刀、火镰及烟荷包等物。外罩马褂或坎肩,冬季短褂多为青色、长衣为蓝色;夏季则喜月白、白或米黄等淡色;妇女穿无开衩的长袍,有时外罩以各色丝绦子镶边的敖吉(齐肩长褂)。服色有红、绿、蓝、紫等各种颜色,深浅不等。
男子足蹬皮靴或布靴,稍后多穿布鞋。妇女穿有花卉、蝴蝶图案的棉夹鞋、圆形翘尖的喀尔喀靴和满洲靴,男女所着靴颜色各异。男子尚黑色大绒,女子喜欢墨绿或天蓝色。男靴帮上刺绣花纹图案,靴靿中间绣吉祥、如意结和玉玺等花纹。女靴上一般刺绣凤鸾花草图案。
科尔沁妇女服饰
科尔沁现代服饰
科尔沁牧民服饰
上三图 源自《哲里木》中共哲里木盟委员会宣传部,1985年。
耳套
荷包
马海靴
科尔沁妇女编发示意图 源自《蒙古饰物》马尔塔.布艾尔(丹麦)著
科尔沁妇女传统服饰
科尔沁男子传统服饰
(待续)
转自《蒙古族服饰图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