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不着慌,富不颠狂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小苗很聪明,能说会道,20岁就到了一个镇办厂做供销员,逐步掌握了一套经商的本领。
形势飞跃发展,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崛起。为了扩大集镇规模,繁荣经济,镇政府决定,在集镇西北部芦苇荡边划出一大片土地,凡是来这里经商、搞企业的,可优先安排宅基地。头脑活络的杨二嫂说服了老实巴交的丈夫,率先在要道口砌了三上三下的楼房,楼下办起了综合商场。杨二嫂不但长得俊俏,还生就了一张灵巧嘴巴,生意做得红火,不到二年时间,赚了十几万元。
小苗所在的工厂效益不好,企业改制,下了岗。他爱人开的服装店也不景气,她看着呆在家里闷闷不乐的丈夫,心里总不平静:“眼看龙儿一天天长大,以后读中学、上大学、找工作,要花好多钱,人家杨二嫂商场办的多红火啊,我们不能再这样混下去啦!”于是,夫妻俩一合计,决定想方设法借钱,也到开发区建楼房办商场。俩个人到处奔走,找关系,请熟人,从银行到民间,借贷二十余万元,紧靠杨二嫂商场新建了一幢楼房,也办起了综合商场。小苗跑过几年供销,人眼熟,见识广,信息灵通,商品新颖,花式齐全,生意火爆,而杨二嫂商场却逐步清淡了。
商场似战场,两家明争暗斗,互不相让,两个女人更是一见面就怒目相视,如同仇敌。夜晚,杨二嫂常常难以入眠,望着酣声如雷的丈夫,真恨他无能,突然想起一个绝妙的办法……不禁兴奋得手舞足蹈。自此,她瞟见小苗,总是投之一笑,遇到小苗,总是主动热情地打招呼。小苗也多次劝说夫人:“邻居关系一定要搞好。远亲不如近邻呀!”苗夫人觉得丈夫的话不无道理,也就默认了。
激烈的竞争逐渐平息。杨二嫂常常跟随小苗外出拿货,去杭州,到上海,都是同车而行……日子久了,他们眉来眼去,渐渐产生了暧昧关系。
小苗腰包里鼓起来了,也逐渐颠狂起来了。说起话来都是大大的,开口钱闭口钱,就害怕别人不知道他有钱;走起路来架架的,两手叉着腰,好像长了两只翅膀一样,还偷偷摸摸地和杨二嫂出入酒吧、舞厅,看着他那趾高气昂、执迷不悟的样子,人们都摇摇头,感叹地说:“小苗变了!”
苗夫人早已醋心大作,夫妻俩也常常为此争吵不休。小苗非但不以为戒,反而舞弄拳脚,打得夫人浑身是伤。一天晚上,小苗拿出一叠钱,谎称出去还债。苗夫人看到他走出家门不远,就和杨二嫂手挽手,嘻嘻哈哈往前走……
仇人变情人,苗夫人百思不解。她目睹眼前的情景,更加痛心疾首。夜深人静了,她抚摸着龙儿的脸,泪流满面,一恨之下,拿起一瓶治虫的农药就往肚里喝,想结束她三十多岁的生命。七岁的儿子龙龙呼天哭地叫妈妈,小苗闻此不幸消息,浑身哆嗦着,拼命往家里奔跑,幸亏邻居们帮忙,迅速送她到医院,方才脱险。
小苗思前想后,深感愧疚:父母亲穷得叮当响,但是他们没有着慌,老俩口同甘共苦,小日子温馨和睦。他自己呢,致富刚刚起步,就如此颠狂,险些人财两空。他如梦初醒:“我忘了自己的名字了,父母给我起名叫稳健,真是用心良苦啊,做人还是‘稳健’好!”
“穷不着慌,富不颠狂”是水乡农民的口头语,联想起社会生活,许多身居高位的领导者,和蔼可亲、礼貌待人,群众夸赞他们官越大越小巧,越平易近人;不少财运亨通的企业家,廉洁自律、克勤克俭,用自己苦心经营挣来的钱扶持众多贫困户,奉献给社会福利事业,为建设和谐社会争作贡献。也有些人,一旦得志就颠狂起来,迷失了航向,甚至招来祸殃。奉劝青年人把“穷不着慌,富不颠狂”这句话作为座右铭,认真吸取惨痛教训,切不可“前赴后继”啊!
@黄丹丹 2019年4月11日 扬州
最近精选
(点击下面链接可阅读)
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