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建筑来类比的话,字体既是砂石砖块,也是显眼的招牌,可以作为生成一件平面设计作品的出发点。在研究字体的过程中,东西方文字的匹配和设计问题,是绕不过去的。这里有两位具有东西方教育工作背景的年轻设计师值得推荐。廖恬敏(g)The Cooper Union茅逸(g)Art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他们分别就中西文字体设计和适配做出了独立且出色的研究。廖恬敏的贡献主要在于,对常见西文形态,做出了中文对应形态设计的探索,在图形上,获取一种适配的协调感。茅逸则是系统地汇总了关于东西方(中、日、韩、英四种文字)的字体设计基础知识、工作室列表、参考书目、参考文献等,可以让观众全景地了解东西方文字匹配的基本情况:从这两位设计师的研究我们可以学到几点经验:1.视觉研究和实验可以反哺自己的设计。比如廖恬敏的东西方文字匹配设计经过这次研究后变得更出色了。茅逸的研究也会助益他的信息梳理和呈现、多语种文字编排能力。2.文字匹配需要符合逻辑。东西方文字匹配设计除了形态、笔画的互相借用,各自细节需要考虑其自身文字的逻辑和特点(一般来源于文字历史和书写工具),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3.设计师研究可以作为重要的社会文献存在。设计师分享自己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哪怕经过很多年,也会给后面的读者、设计师带来阅读和思考价值,增进社会大众对某一主题或者某一类视觉现象的理解。同时,设计师也可以借此扩大自己的正面影响力,有利于招徕客户和合伙人,比如茅逸和廖恬敏,大家都知道了他们的名字。无论是文化还是商业界,跨文化地交流,都需要文字经过有品质地匹配设计,茅逸和廖恬敏的成果,随着时间推移,正在变得越来越具有参考意义。图像来源:tienmin.com/MultiScriptyimao.design/eastwestwesteast-info加群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