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uro Bubbico
最近在群里组织了两次小规模的线上视频对谈。
没有既定主题,没有限定人员,没有组织规范。
以一种三无的形式,就这么野生地开展起来了。
但却是我个人觉得今年自己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事。
比群聊设计有意义,比阅读有意义,比写文章有意义。
因为,笔者似乎发现了一种在当下疫情世界中,在自己小规模的社群内,让自己和人群保持正面连接的方式。
以一种面对面的方式。
借用那句流行语来说,就是,它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问题
100多年前,就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之后,效率导向的细化分工,让人们的职业迅速地原子化,全面地把握一个产品从构思到生产,已不可能。匿名性让个人的劳动荣誉感变得不值一提,个人异化成社会机器的一个零件。
100多年后的今天,不仅职业越发原子化,与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对比巨大的是,每个人同他人的深入交流变得越发困难,个人的身份认同也面临危机,这种同群体、社会的疏离感,让人们的自我角色和社会关系也迅速地原子化。
这种原子化的个人,带来的首先是心理危机,其次是认知狭隘,还有对于自己日常生活意义感和价值感的普遍的一种缺失的感受。
原子需要互相连接,需要融入更大的社群,才能获得更坚实的精神力量。
并且,要以一种面对面的方式。
Rachel Levit
一谈
从上周开始,一周一次,我们组织了两次线上对谈。
与其说是两次活动,倒不如说是两次小的社会实验。
试验的是,陌生人的视频对谈,到底可不可行,或者说有没有意义?
第一次,在群里征集8人。
限定人数是因为,虽然是多人对谈,其实同一时间只能由一个人和另一个人进行对谈,其他人暂时作为听众,然后再开始下一轮对谈。
笔者设想,人数超过8人,就谈不过来了。
但是最终报名只有三人,和笔者一起,组成了一次4人对谈。
其余大部分人其实是有兴趣但处在观望的状态。
对谈的成员除了我,还有一位刚毕业做设计的设计师@Niiiiiing、一位设计工作室的主理人@WU-QINGXUAN、一位旅德设计师@Eve.Ji。
挂一漏万,这次给我的感受或启发是:
1,人和人的面对面交流是刚需,可以解决80%的个体疏离感或者无意义感的问题。
2,去中心化的(区别于讲座那种中心化的交流而言)陌生人之间的小规模讨论,可以深入那些平时在你的日常社交圈无法谈及的一些重要话题。
3,职业生涯的早期,作品和口碑积累比赚到钱更重要,但要先活下去,可以用赚钱的项目养不赚钱但有创作空间的项目。
4,重要的不是头部或者权威在怎么做,而是每个人从自己出发能够推导出怎么样的体系或者独特性。
5,独行无友,则孤陋寡闻。和不同的人讨论才发现自己觉得理所应当的观点,其实可以有别的角度。
以上每个人都贡献了其中的一些观点。
在这次对谈中,笔者谈到,其实比起对谈的内容来说,对谈中每个人自由地表达和互相给予的反馈,是更加重要的,也是我们活动的意义所在。
也就是说,我们想使用“陌生人之间的视频对谈”这种组织形式,来尝试破解个人-世界二元连接的缺失。
因此我的组织其实没那么重要,毕竟人数有限,笔者更加想看到是:通过示范这种形式,然后激发群里的群友时不时地、自发地组织各自的视频对谈会。
只有更多人参与,这种群体的正面连接,才能成立,我们的活动才会给更多人带来价值。
谈到这里,Eve.Ji提到,要不设几个围观的席位,这样没准就能带动更多人参与进来呢。
这就有了第二次对谈的组织形式上的改进。
Sara De Bondt
二谈
第二次对谈,设在了本周五,第一次4人对谈给我的感觉是合适的,8人就太多了,因此本次设为6人对谈,同时开放4个围观席位,正好是10人小组。
规则是,对谈者开麦开视频,围观者不开麦不开视频,但可以打字提问或者交流。
我们的出发点是,对谈仍是我们的核心,对围观者来说,其实更像听了一个讲座,而且是没有经过事先准备的、可能效果并不够好的讲座。
这次报名的对谈者是@王敬豪、@dis.cover、@L学爽、@智超、@柯达,其中有两位偏商业类设计师、一位偏艺术类设计师、两位在读设计的学生朋友。
这次超过了预定时间,聊了3个多小时,信息量很大。
第二天,全凭印象,记录了少数几点:
1,平面设计是有历史传承的,去向经典文献和历史实践去寻找和继承遗产,在符合平面设计体系的审美的同时,同样也可以让作品很新。
2,广煜和高晗的那些凸显结构和网格的作品,具有原创性的原因是,他们把网格作为一种形式语言在运用,而不是单纯套用或者视为一种第二位的工具。
3,商业品牌设计是一种营造品牌体验的设计,多去体验不同的日常品牌带给自己的第一手感受,对于有志于做品牌设计的人很有好处。
4,商业设计和艺术设计有不同的语境,商业设计是同时空的设计,你需要与我们这个时代的竞品去竞争;艺术设计是超时空的设计,你需要与历史上的设计去对比,找到自己这个作品在历史视觉脉络或者历史作品序列中的位置(这也凸显了解设计史的重要性)。
5,做商业设计,通过对市场上你做的类别的产品新闻有实时的、更多的了解,可以帮助自己形成对市场(视觉、策略)感受的敏锐度。
并发到了读者群里。
Youl Joe
经验
经过两次两次对谈,自己有如下经验,可以给以后有兴趣的组织者参考:
1.对谈的人数,可以不固定,但至少要3人及以上,陌生人之间的两人对谈无法成立,因为这不是熟人间的交流。
2.人数越多,对主持人控场能力要求越高,可以先从3至4人开始,有经验之后将人数扩充至6-8人,最好不要超过10人,谈不过来,且人数越多一般时长也会越长。
3.主持人的作用可以有以下几项:逐一和成员对话;抛出问题,收集大家的回答;鼓励大家互相提问和对谈;控制话题侧重和总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