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贺田博入选2024AGI!这是一篇2021年的旧文,常看常新。
如果评选近几年最火的几套平面视觉作品,田博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 2020》和《后信息时代——2019广州国际汉字创意大会》绝对是在这个名单之列的。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 2020
后信息时代——2019广州国际汉字创意大会
田博,和他所代表的这种清晰、直接但又不失意外感和新颖性的tian style,似乎正在给当代平面设计的实践确立一种专业的标准,或者说一种成熟的范式。
那么,两个问题来了。
1:田博的作品具有哪些特点或者说共性呢?
2:为什么可以认为,他的实践方向可以作为一种当代平面设计的标准或者范式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审美取向、设计动机、思考方式,这三个由大至小的层面进行说明。
在《国际平面设计杭州论坛》这组作品中,整体并没有任何可以引人联想的具体图像或者图形,而是纯粹以字形的变化、字群的编排来获得一张清晰而有趣味的版面。
从中可以看到,对于每一组信息,设计师都制作了相同结构、不同字形的信息块,碎片状地覆盖在原有信息之上。
这种回响或者变奏,让信息具有了z轴的层次,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带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观念上的美感。
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 2020》这组作品中,在三维文字质感的背后,也是对于纯粹字形的审美偏好,让一套完整的西文字母成为设计图像的主角。
三维技术的引入,让文字只在某一个特定角度成为文字,是这组作品趣味的来源。
这种对于纯粹字形、字群的审美,并不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的创造,而是起源于包豪斯学校和巴塞尔学院、并逐渐传播到全世界的,对于清晰感、功能性的现代主义审美偏好。
就如笔者在上述文章中引用 Emil Ruder 的语句所言:
设计动机,就是在面对具体设计时,设计师的思路和方向;设计动机是离不开审美取向的影响和具体设计任务的限制的。
田博在面对展策类的偏向学术性的设计任务时,承接对于字和字群的审美倾向,会很自然地就把信息编排作为设计的主要动机。
这种编排是结构大于一切的,是整体大于局部的(但是不意味着忽视局部细节),是系统性地思考版面的信息呈现结构,并需要通过编排来创造足够视觉张力的。
在《证候与变革 中东欧当代艺术展》这组作品中,设计师思考的重点始终在于如何取得两组平衡:
一,不同文字块灰度的平衡;二,文字同非文字背景(留白)之间的平衡。
通过不同字号、字间距,还有行距之间的疏密对比,让文字之间取得均衡。
在去掉文字后,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字同非文字部分(留白)之间的结构:
这种结构和空间的对比,无疑也是动态而平衡的,同时又蕴含足够的视觉张力,让观众的视线不至于感到乏味和失焦。
思考方式,是设计师在实际的构思和操作层面,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设计流程和设计实践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其实就是两方面内容:分类学+加权学;如何分类和分解,构成分类学;侧重分类后的哪一方面,构成加权学。
笔者认为,田博在这个方面的实践,是最具突破性和启发性的,也是田博作品出色的关键。
田博的思考方式,特别强调要以信息的全生命周期作为信息呈现和画面呈现的重点,来完整地叙述某一信息、某一观念背后的逻辑。
如果从信息的呈现角度,似乎单独任何一张都可以完成任务,但是将其循环播放,事实上就让信息的呈现、演变、消失变得统一起来。
而其背后“时代在发展、新的事物不断替代旧有事物”的流动语义也得到了完美的彰显。
这种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的考虑,让时间轴不再只是平面设计的附庸,而是处于被激活和被解放的状态,为更加清晰和有意味地传达信息提供了指数级的可能性。
经过上述分析,相信你会对田博在平面设计专业上的传承和突破,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文中所述三点,前两点(将文字和编排视为第一优先)可以视为田博在专业上的传承,这种传承源自发端于包豪斯和巴塞尔的现代主义,在国内也有以广煜、梅数植等为代表的当代设计师在这一方面,持续不断的、新的探索和实践。
最后一点(对于信息的生命周期的全时段的关注和呈现)恐怕是田博在学术上、在专业性上独有的突破。
这种对于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完全摒弃了以往“仅仅着力呈现信息,而把信息的演变作为附庸和一种丰富画面的动态手段”的陈旧观念。
而让信息的演变和消失,第一次获得了,同信息的呈现,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的观念和思路,是对现代主义风格的重要补充,不啻为一场重要的设计革命。
而这种革命,也只有在动态媒介充分发展的当代,才有足够的土壤可以产生。
文中所谓的“设计的标准”或者“设计的范式”,仅是对学术性的、具有专业发挥空间的平面设计类别而言,一般来说,学术性、艺术性的展陈、书籍都可以归为此类。
而对于商业设计而言,充分考虑适合商业目标和受众,才是具有专业度的表现。
但是商业设计似乎一直在跟随专业设计的审美步伐,越来越多以文字和编排为核心的商业包装、消费者产品正在加速涌现。
所有作品均来源于tian-design.com,仅供学习和交流。
文中观点不代表相关设计师,仅为笔者通过作品分析所得结论。
欢迎转载(请后台留言)、转发、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