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博作为标准

乐活   广告创意   2024-10-03 15:47   北京  

祝贺田博入选2024AGI!这是一篇2021年的旧文,常看常新。



如果评选近几年最火的几套平面视觉作品,田博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 2020》和《后信息时代——2019广州国际汉字创意大会》绝对是在这个名单之列的。


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 2020


后信息时代——2019广州国际汉字创意大会


田博,和他所代表的这种清晰、直接但又不失意外感和新颖性的tian style,似乎正在给当代平面设计的实践确立一种专业的标准,或者说一种成熟的范式。


那么,两个问题来了。


1:田博的作品具有哪些特点或者说共性呢?

2:为什么可以认为,他的实践方向可以作为一种当代平面设计的标准或者范式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想可以通过审美取向、设计动机、思考方式,这三个由大至小的层面进行说明。



在田博这里,字形审美,字群审美,这种取向是要超过对于图形的审美偏向的。

田博在不同的场合中曾多次谈及同一个观点:在当代平面设计中,图形审美的倾向正在日渐式微,对于文字和信息呈现(也就是字群)的审美逐渐成为主要的探索和实践方向。


在《国际平面设计杭州论坛》这组作品中,整体并没有任何可以引人联想的具体图像或者图形,而是纯粹以字形的变化、字群的编排来获得一张清晰而有趣味的版面。



从中可以看到,对于每一组信息,设计师都制作了相同结构、不同字形的信息块,碎片状地覆盖在原有信息之上。


这种回响或者变奏,让信息具有了z轴的层次,也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带给人思想上的启迪、观念上的美感。


在《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季 2020》这组作品中,在三维文字质感的背后,也是对于纯粹字形的审美偏好,让一套完整的西文字母成为设计图像的主角。


三维技术的引入,让文字只在某一个特定角度成为文字,是这组作品趣味的来源。


这种对于纯粹字形、字群的审美,并不是我们这一代设计师的创造,而是起源于包豪斯学校和巴塞尔学院、并逐渐传播到全世界的,对于清晰感、功能性的现代主义审美偏好。


国际主义风格过时了吗-re*2/Tp/Td


就如笔者在上述文章中引用 Emil Ruder 的语句所言:


“文字设计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视觉图像,甚至比图形更有意义。

文字的作用被认为是理所当然,以至于“文字时代”的影响力还没有被当代公众所觉察。

然而通常的情况是:那些没有艺术表现野心的印刷品哪怕仅仅是出于适度服务的目的,它们仍旧看起来却非常的美。”



设计动机,就是在面对具体设计时,设计师的思路和方向;设计动机是离不开审美取向的影响和具体设计任务的限制的。


田博在面对展策类的偏向学术性的设计任务时,承接对于字和字群的审美倾向,会很自然地就把信息编排作为设计的主要动机。


这种编排是结构大于一切的,是整体大于局部的(但是不意味着忽视局部细节),是系统性地思考版面的信息呈现结构,并需要通过编排来创造足够视觉张力的。


在《证候与变革 中东欧当代艺术展》这组作品中,设计师思考的重点始终在于如何取得两组平衡:


一,不同文字块灰度的平衡;二,文字同非文字背景(留白)之间的平衡。


通过不同字号、字间距,还有行距之间的疏密对比,让文字之间取得均衡。


在去掉文字后,我们又可以清楚地看到文字同非文字部分(留白)之间的结构:


这种结构和空间的对比,无疑也是动态而平衡的,同时又蕴含足够的视觉张力,让观众的视线不至于感到乏味和失焦。



思考方式,是设计师在实际的构思和操作层面,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设计流程和设计实践方法论。


所谓方法论,其实就是两方面内容:分类学+加权学;如何分类和分解,构成分类学;侧重分类后的哪一方面,构成加权学。


笔者认为,田博在这个方面的实践,是最具突破性和启发性的,也是田博作品出色的关键。


田博的思考方式,特别强调要以信息的全生命周期作为信息呈现和画面呈现的重点,来完整地叙述某一信息、某一观念背后的逻辑



田博在设计构思中,不仅仅只是常规上凸显信息、呈现信息,而是把信息出现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初始诞生,到停留、到演变、到最终消失,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来进行通盘的考虑。

在构思《后信息时代》这组作品时,首先对信息进行分组:“后信息时代”每一个字配合一小段活动的信息文字,作为一组。

然后,信息诞生的设置是:由小变大;信息演变的设置是:前一信息遮盖后一信息;信息消失的设置是:前一信息变大到撑满画布直至完全遮盖后一信息。

最终,获得的静帧依次是:


如果从信息的呈现角度,似乎单独任何一张都可以完成任务,但是将其循环播放,事实上就让信息的呈现、演变、消失变得统一起来。


而其背后“时代在发展、新的事物不断替代旧有事物”的流动语义也得到了完美的彰显。


这种信息的全生命周期的考虑,让时间轴不再只是平面设计的附庸,而是处于被激活和被解放的状态,为更加清晰和有意味地传达信息提供了指数级的可能性。




经过上述分析,相信你会对田博在平面设计专业上的传承和突破,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也就呼之欲出。


文中所述三点,前两点(将文字和编排视为第一优先)可以视为田博在专业上的传承,这种传承源自发端于包豪斯和巴塞尔的现代主义,在国内也有以广煜、梅数植等为代表的当代设计师在这一方面,持续不断的、新的探索和实践。


最后一点(对于信息的生命周期的全时段的关注和呈现)恐怕是田博在学术上、在专业性上独有的突破。


这种对于信息全生命周期的关注,完全摒弃了以往“仅仅着力呈现信息,而把信息的演变作为附庸和一种丰富画面的动态手段”的陈旧观念。


而让信息的演变和消失,第一次获得了,同信息的呈现,同等重要的地位。


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的观念和思路,是对现代主义风格的重要补充,不啻为一场重要的设计革命。


而这种革命,也只有在动态媒介充分发展的当代,才有足够的土壤可以产生。


也正是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认为,以田博作为标准,是当代平面设计的重要特点,也会是一条越来越多设计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要走上的一条专业路线。
 


对于田博的设计,笔者还有两点补充说明:

  1.  文中所谓的“设计的标准”或者“设计的范式”,仅是对学术性的、具有专业发挥空间的平面设计类别而言,一般来说,学术性、艺术性的展陈、书籍都可以归为此类。

    而对于商业设计而言,充分考虑适合商业目标和受众,才是具有专业度的表现。

  2. 但是商业设计似乎一直在跟随专业设计的审美步伐,越来越多以文字和编排为核心的商业包装、消费者产品正在加速涌现。


所有作品均来源于tian-design.com,仅供学习和交流。

文中观点不代表相关设计师,仅为笔者通过作品分析所得结论。

欢迎转载(请后台留言)、转发、留言交流。






设计一颗星球
「文本分析×语义理解×图像经验」每一个新的观点,都是关于设计的秘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