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知道林志鸿,是这一幅作品:
这支闪闪发光的手,固然是这个作品的亮点,它来自摄影师的天才。
但左上角的植物藤蔓照片,下方曲曲绕绕的纤细文字,以及固定图片的图钉一样的小元素,形成的具有感染力的画面,就完全就是设计师的创造了。
整体有一种触动人心的力量,灵巧、轻盈、感性。
初看作品,就是一位让人感觉很新颖的设计师,因此心中有了研究一下他的作品新在哪儿的想法。
近期,了解到他获评Design360年度新人奖,获得了专业评委的认可,让自己对他更加好奇,因此把他的所有作品都看了一遍,也就有了这篇文章。
我觉得对他的欣赏和讨论可以从三点来切入:
平面设计作为一个一百多年的专业,有其一脉相承的专业知识,同时也是美学追求。
这种专业知识和美学追求合一的那部分经验,是经过一百多年的中外设计师的作品积累、心血凝集后,留存下来,最好的那一部分。
不同的设计师、不同的作品,在历史上不同的时间,互相回响,彼此回应,是设计专业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们想做最新的作品,就要研究历史的作品:
挖掘这一座富矿。
这一点,设计,同电影、音乐等其他艺术种类,其实都是一样的。
看林志鸿的采访,他并不是平面设计专业出身,但身上却显现出了良好的平面设计传统规训。
比如为配饰品牌memnon做的设计:
这种实验性的字母排列,相信设计师们并不陌生,Emil Ruder在他的经典传世之作《Typography》中,就充分地尝试了这种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但是能把这种形式应用在商业项目中,设计师必须要遇到恰好的甲方,和项目能够贴合的语义才可以。
再比如他做的一组拉丁字体basic latin:
手写西文的感觉是很纯正的,背后应该有不小的传统西文handwriting练习量。
但设计师又通过现代的可变字体的概念,设置大写字可宽窄变化,小写字可拉伸字高,让它具备更大的自由度,足以形成一种很新颖、具有异域风情的版面:
可能非科班的身份,让他更加珍视那些科班生习以为常的设计知识或传统吧。
兴趣和热情,总是能够激发更大的能量。
毕竟,只有视之为财富,它才真的是财富。
整体上看,林志鸿的版面是相当结构化的。
以上为travel guide of ta-ta
以上为Tunnel: Gallery 1X1 zine
文本框和图形框很少用异形,而是通过图片内容的精心挑选和位置的变化创造韵律。
但是有时候,这种结构化,有一种阴翳的、灰度的倾向,似乎要从版面上消隐掉:
以上为一种奇异展览
有时候,林志鸿喜欢用薄的纸张,背面的文字很自然地透了过来,制造出了一种脆弱的文本传达,形成一种轻声细语的呼唤:
以上为talk fruit zine
要么,他会用浅色的文字,作为背景,像一种白噪音,又像春天的柳絮:
以上为cha cha 包装
但处理得很温和,并不会杂乱得让人厌烦,像春风拂面的感觉。
之前笔者通过文章讨论过国际主义审美下的趋同性:
目前看来,林志鸿,通过他具有灰度的设计实践,以一种给画面注入纤细感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具有差异性的答案。
林志鸿在采访时透露,他的设计过程像是一种失重或者真空的感觉,会设置手机勿扰,一次性投入七八个小时。
同时每一段设计工作不仅是沉浸式的,也是饱含感情甚至有很多情感羁绊的。
这样的描述,其实通过他的作品都能够真切地感受到。
设计师的用心用情投入,深思熟虑的思考,长期凝视的情感凝结,虽然大多数时候并不直观,但也并不会被枉费,而是都会化作你作品的一部分,带给观众对应的感受或者感动。
林志鸿在选择图片时,是有叙事性的。
这是Tunnel zine翻开后的前页:
这是中间内容部分的其中一张:
这是Tunnel zine翻阅完之前的后页:
首先通过图片选择,让人似乎走进了那个展览现场。
然后通过对被叙述对象精心挑选的角度,画面比例的感受,以及画面的调色,让人明显感受到设计师的全情投入,所引向的狭缝处的隐秘发现。
让这组作品经得起长期凝视,并能触动观众心里柔软的那一部分。
这种似乎投入了巨大心力的图片选择过程,在林志鸿的作品里是屡见不鲜的:
张安 连续记号
huayu展览
fruit talk zine
除了图片的精心选择,这种长时间投入的痕迹,也显现在文本编排和实体设计方面。
比如为陈方做的漆器证书印刷品:
文本的节奏,纸张大小的节奏,图形和文本位置的节奏,精心营造,有一点交响乐。
比如chacha的包装上,不同纸张的层次:
繁复,有一点建筑学。
再比如为Lamrons做的网站:
圆体字,宽字距,大留白,配合细腻的图片,具有一种并不廉价的松弛感。
这种通过长时间沉浸式的设计,所酝酿出来的设计成品,是经过设计师长久凝视、反复推敲所获得的成果,也是经得起观众长久凝视的。
在这浮躁世界里,仿佛一股清流。
现在的设计环境,有一种求快的倾向,快速设计,快速改进,快速迭代,迅速吸睛,网红感,像极了成功学。
但我们的生活,并不只是只有这些,除了快餐,
我们的眼睛也得吃点儿好的。
就像笔者之前曾写过一篇文,建议设计完成后,进行设计自检:
也是想表达这个观点。
而林志鸿的作品,就是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慢的选择,一种经得起长久凝视的、具有情感凝结和美学共鸣的选择。
他用出色的设计实践,告诉我们,慢下来、沉下去,并不是浪费时间。
而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你只需要的是:
观看
不停地观看
直到心中升起明月。
以上,就是笔者切入林志鸿作品的三个角度,只是一种纯粹私人的角度,也许并不普适,但希望足够有启发。
就像之前在艺术小组的连麦对谈里,一位朋友说起,去电影院,他不愿意选择离现实太近的影片,而是想选一些没那么现实的,超脱现实的片子,为的是暂时忘记生活,坠入到另一个世界。
类似的,欣赏林志鸿的作品,我们也会感受到一种神奇的魔力,它不是现实主义影片,更像艺术片,像是有一层薄薄的纱巾或者雾气,将作品和现实隔绝开来,让人得以片刻的逃离。
很少有平面设计,能给人带来这样的感受,这并不容易。
而一旦做到了,就足以吸引观众的目光,遁入一个感性的宇宙:
在长久凝视中
获得一种超脱的感动和平静。
图片来自herbr.cc
访谈见design360公众号的对应文章:
《不被潮流裹挟的“淡人”设计师》
probot除了在[设计一颗星球]聊设计,又开分店啦,想涉足一些电影、剧本、音乐、诗歌等泛艺术领域,目的是[寻找同好,结队学习,尝试创作],目前更了两期文章,建了第一个艺术小组(以后会有更多),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关注。
我们现在有两个设计交流群,一个泛艺术交流群,虽然免费,但足够学术,加我拉你进群。
备注:加设计群/加泛艺术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