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工作原因,公众号搁置了一段时间没有更新。
本以为会掉很多粉(其实自己也能接受这个结果),但是关注者不减反增,尤其是好几位自己敬仰的老师关注了我,还有好几位圈内大佬转发,诚惶诚恐,唯有感谢。
其实自媒体一直是一种自由而又松散的话语形式,人人都可以参与,这也同时意味着:在过程中,人人随时都可以离开,无需官宣。
这其实很自然。
by nendo
就像你站在广场上说话,拿了一个麦,大家循着声音走了过来,如果你的话语有趣或者有料,人们会聚在一起,甚至越聚越多。
当你说完话了或者突然不想说了,大家也就各自散去,回到布朗态。
但你的话语并非全无意义,或许某一句话、某一个观点,会像一颗小小的种子埋在某个读者、听众心里,无需动人,然余音犹在;生根发芽,然后播撒出更多的思想种子。
对我来说,公众号、读者群是一个联结器,联结世界、联结他人,是一个交流出口。比起读者需要它来说,我其实更需要这么一个树洞,来记录所思所想,让灵魂暂时离开日常、离开个体,融入一个更大的群体之中。
所以,我暂时不会离开我的麦,除非——找到了另外一个麦克风。
说了很多无关内容,要回到本篇的正题,说回代码,说回设计。
笔者学生时接触过代码,虽不精通但明白大概逻辑。
设计虽然是一个过程导向的工作,但结果的呈现大多一目了然,你的作品中新奇的部分、深思熟虑的部分、粗鲁的部分,往往是能够第一时间被观众所感受到的。
设计师站在作品背后,他的思想和艺术修养固然是决定性因素,但是他的双手和工具,直接决定了画面呈现,因此必须作为同等重要的因素,不可不察。
by 川辺 圭
代码,就是工具;
但反过来说,工具也可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因此code/data as thoughts不是一种空谈,而是一种重要而又深刻的当代观念。
对此,笔者有如下三个观点:
代码的发展史,是一个由难到易的历史。
从最早的使用二进制的打孔卡片:
到汇编语言,再到高级语言:
(从这张图中可以看到区别,从左到右分别是高级语言、汇编语言、十六进制机器语言)
再到用于各种行业的模块化编程、简易化编程工具。
例如设计界常用的touch designer(模块化编程软件):
和processing(简易化编程语言):
这些编程语言、工具的发展,其实一直在降低技术的门槛,扩大开发者的群体数量。
也让更多非程序员,拥有了“编程的权力”,也就是自己创造工具的权力。
常规的设计软件如ps/ai等,他们都是预设好的工具集成包,你只能选用、作简单的调整,但是无法使用里面没有的工具。
这也就是代码作为“工具权力”的意义,你可以制造出世界上没有的、只属于你的工具,然后使用这种工具,制造出见所未见的、让人吃惊的视觉效果。
by another design for tdc 21
而每一种新的工具,就是一支崭新的画笔,能够涂绘出新的时代底色。
这种工具权力和描摹、定义时代外观的能力,是技术的真正价值,是比用代码完成多少花里胡哨的效果、构建多少无意义的浅薄画面,要重要得多的存在。
人和人的沟通是通过自然语言,人和机器沟通采用代码语言,这也是代码被发明出来的缘由。也就是说,代码的本来作用是操控硬件,以及操作由计算机硬件扩展出来的软件能力。
我们生活的世界,人类的直接操控只是一个表象,浮于海面。
底下的冰山真相是机器和机器的直接通信,按照既定规则,不必经过人,而是自动、自发地运转。
我们的网络、电话通信系统,我们的燃气、电力系统,我们的交通信号系统,我们的工厂、我们的仓储等等,无一不拥有着大量的机器之间通信的、自发自动的运行环节。
by mixer
因此,代码并非可有可无的事物,而是现代社会运转的基础。
它有点像空气,无处不在又不能缺少,因此大可不必以神秘、陌生之感对待,学习它和学习一门语言一样,没有什么特殊性,也不用附加多少心理建设。
了解到这一点对于我们设计有什么意义呢,设计以人为目的,机器是为人服务的,要达成“人的目的”,在现代社会,没有机器的参与是办不到的。
反思与设计——机器与机器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或许也是需要纳入未来设计范畴和语境的重要内容。
机器代码语言是人类自然语言的延伸,但是它并非自然语言的同等替换或转译,而是派生出自己与之不同的逻辑。
首先是绝对的逻辑化、结构化。
非黑即白,非0即1,语言中不允许有含混、多义或者灰色区域。
我们日常自然语言中包含的各种错误、口误,比喻、暗示等都不能存在,否则机器就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运行代码。
其次是可以自创语法。
人类自然语言的语法都是长期、大量人群共同约定俗成的结果,而代码语言可以随时自定语法,并随时运行。
第三,演算化、嵌套化。
因为前两个特点的存在,让代码语言具有容纳多层嵌套、方便演算的能力。
这是自然语言不具备的,例如如果日常说话(口头、文字(书面或者非书面)交流),嵌套超过两层(前面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就很难读了。
而程序不仅可以多层嵌套,而且嵌套后的语言段,还可以被别的程序所引用,因此天然具备很好的积累和推演的能力。
这一点,其实也是程序演进到了今天,一个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的话题。
by mixer
比如近年来热议的人工智能,就是一套典型的以算法编织算法,通过统计、比较、训练来让程序自行发展程序的逻辑。
这种通过训练得到的算法,是一个黑箱子,我们很多时候已经无力知道程序里面的细节,而是直接使用它运算出来的结果。
黑箱化,细节掌控力的消失,也就意味着我们对程序的绝对控制力的丧失,或许它会朝向我们所不能预料的方向行进。
当然, 从反面来说,这种“进化的程序”或许也是在替代我们在进行另一种深度的和多维度的思考,将会迭代出人类新的思维边界。
这个话题是一个开放式、喜忧参半的话题,但笔者是相对乐观的,我相信我们人类有智慧去创造一种“规则之上的规则”、一种新的技术伦理,去应对这种未来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
而思维的边界扩展之后,设计的工作必然紧紧尾随其后,她通过联结感性和理性,让新技术更加“人化”,让新世界的人们得以籍此提升幸福感受、促成自我实现。
最后,想提一下这篇反思文章的写文契机,其实来自于GDC、来自another design,来自于观看another design为GDC 21设计的那一组视觉系统。
by another design for tdc 21
这套视觉,不同于常规的向心式的设计呈现,从形式上看是完全去中心化的,展示的是编程工具应用在视觉中,所展现出来的直观丰富性。
这种丰富性,是复杂的,是难解的;除非被统一于一个具有现代性的观念之下:
Nowadays, programming and other technologies are commonly used in graphic design.We are trying to explore and discuss a question through the design process.How will the technology affect graphic design at a time when the technical dividend has began to fail?We choose to use the tools on the open source websites directly to generate all the visual images.
如今,编程和其他技术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中,我们(想通过这个作品)尝试探索和讨论“设计过程”这个话题。当平面设计中的技术红利消失时,技术将如何影响平面设计呢?我们选择互联网上开放的源代码来直接生成一系列的视觉图像。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another design为GDC 21所做视频的片头,既是他们的设计说明,也是他们向大众提出的一个疑问。
在视频左下角,他们贴出了每一个视觉形式引用来源的作者和网址,并作为整体设计的一部分:
by another design for tdc 21
也就自然的引出了这个设计中的核心命题:当平面设计中的技术红利消失时,技术将如何影响平面设计呢?
这个问题,似乎一时没有答案。
其实,在笔者看来,another design是最有资格提出这个问题的;或者更加直白地说,another design是国内较早的大规模地将技术工具应用于平面设计之中的工作室,是享受到了设计中的这种“技术红利”的。
他们的设计,通过新技术和思辨能力的紧密结合,呈现出来的新的画面,已经勾勒甚至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图像场景。
another design通过平面设计+新技术,让艺术、文化和符号,通过一幅幅作品,生长成为互联网时代场景下的一个个生动的隐喻。
隐喻的是我们快速的、焦灼的生存状态。
当然,任何形式或者做法,见得多了,都会有不新鲜的一天。
这一天,或许就是今天。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技术呢,设计中的技术红利真的没有了吗?
笔者的个人观点是:否定的。
为何呢,其实这又回到了上面提到的三个观点,同时也是技术红利所能延续的三个方面:
工具权力、机器关系和思维边界。
也就是说,当平面设计中视觉层面的技术红利逐渐消失时,
思想与观念层面的技术红利,
才刚刚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