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tails-abcd
年更公众号Details又释出ABCD的合集了:
加上之前这篇文章没有涉及到的
就把他们截止目前的作品凑齐了。
我把过去写过的广煜老师及其工作室的分析也整理了一下,一共有三篇,方便感兴趣的朋友集中阅读。
——probot 2025年1月5日
广煜老师,是笔者曾经第一次完整地研究其过往作品的设计师。
上面这篇文章写于2019年6月,收录了彼时他个人网站上的大部分作品,并逐一进行了分析。
现在读来,虽然浅薄、偏颇,但好在语气真实、生猛直接,内心所想见于笔端,突兀但不至于尴尬。
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自己眼中以前看不透的、模糊的广煜老师和他的作品,渐渐在心中浮现出了清晰的模样。
一次当代设计认知的自我建构,也由此产生。
此时是2022年5月,距那篇文章已有三年,广煜老师和所在的abcd工作室在此期间又创作了很多新的作品,公布在了他们的Details公众号上。
这两篇年度自选,一经公布,圈内设计师均表示期盼已久,纷纷转发,每一次都成为了设计圈中的网络盛事。
那么对这三年的新作品,想必公众号的读者也会乐见新的分析文字吧。
完整地赏析这些作品,并建立理解,这篇文章就是在做这项工作。
对这些作品,笔者有如下几点感受:
如果限定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abcd的作品,那就是:年轻感。
这种年轻感,是叛逆的:
SH Book Fair 2020-abcd
是幽默的:
hiiibrand-abcd
是青春洋溢的:
VfU-abcd
是清新文艺的:
Daisy Sky-abcd
难得的是,两位主理人广煜和Nod Young从年龄上看不能算年轻,但作品“很年轻”;更让人感觉神奇的是,这种年轻感并不是最近才有的,而是从工作室早期一直能够保持到现在。
earthland-abcd早期(2016年)作品
那么这种年轻的观感,是怎么得来的呢?
我想除了两位主理人心态一直很年轻之外,能够始终保持观察、保持学习,是最主要的原因。
需要怎么学呢?
abcd从作品中教会我们的是,
向当下学习,学习新生的网络语言和生活语言:
创新中国文化节-abcd
向过去学习,学习传统视觉资产的传承和复兴:
向国外学习,学习更新颖的typography的观念和应用方式:
值得进一步追问的问题是,在设计中保持这种年轻感重要吗?
笔者认为,这一点相当重要,甚至可以被认为是设计的本质。
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在于,她是一门活的、无法被框定的学科,保持年轻感,实际上就是保持认知上的更新,对抗思想上的老龄化。
之前在群里也聊到过相关的话题,笔者认为,设计师群体,不仅后辈要向前辈学习,前辈更要向后辈学习。
设计做久了,容易在自身形成一些所谓的成功经验,这时候就要警惕了:是不是自己陷入了思考惰性和思维僵化。
因此,向比自己更年轻的人学习,是设计师需要经常性地对自己发出的,一个必要的提醒。
从作品整体来看,abcd的审美偏好是有自己的体系的。
这种体系,主要体现在对现代感的形式追求上,具体就落在文字编排(typograhpy)、字体细节(typeface)、简洁图形(pure graphics)和摄影质感(photography)上。
#abcd式的编排
这种编排的清晰感,不仅源于背后严谨的网格和系统化的信息安排,更是源于设计师对版面整体和细节的感受能力和控制能力:
蕉内-abcd
每日黑巧-abcd
#abcd式的字体
abcd出品的字形,给人的感觉始终是细腻而又简洁的。
某种意义上,大多数时候,他们所做的工作都是在“重新设计黑体”。
朝日唯品-abcd
COCOfaves-abcd
李宁牌-abcd
保持黑体匀称的布白框架,通过曲线的微调整和字形细节的赋予,能够让字体保持一种现代、清晰、利落的质感,是一种避免过度设计,贴近当下时代审美的选择。
#abcd式的图形
简洁而有意味的图形,一直都是abcd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平面设计的一项本质工作。
很多时候,这种图形能力是否出色,是区分平面设计师水平高下的重要指标之一。
蕉下-abcd
SCALER-abcd
#abcd式的摄影指导
对摄影照片有深度地、创造性地应用,是早期国际主义提倡的具有变革性的视觉传达方式,经过了近一个世纪,仍然体现出其内在的活力。
abcd对于摄影的应用,既出色,又贴切,在不同的场景发挥着广泛的适用性。
moody-abcd
蕉下-abcd
scaler-abcd
新消费品,售卖的其实是生活方式。
摄影,一方面作为对生活方式的定格,可以直接激发受众内心的消费愿望。
VfU-abcd
另一方面,又能直观地展示产品,天然具备带货属性。
dali-abcd
这种摄影广泛参与的图像形式可以说是源于对受众心理和客户意愿的归纳总结,因此抓住了视觉传达的核心,历久弥香而不会过时。
总体来说,如果你掌握了清晰的编排,细腻的字体,简洁的图形,有质感的摄影,就等于掌握了符合当代审美的一种年轻、理性、自信的表达方式。
当然,这四种能力,每一项都不容易。
abcd对于每一个项目,都用言简意赅的话语,表述了设计背后的概念,这个概念一定会主要来自于客户。
比如对于蕉内品牌,他们这样描述:
在与蕉内的合作中,我们和客户讨论最多的就是用户感受。感受,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有感”与“无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界限,该如何向用户传达?在对蕉内品牌内容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具有独特价值且识别度极高的标识物——标签。“标签”,既可以作为对“无感”的隐形标注,又可以作为对“有感”的醒目识别,且这种稳定而灵活、极简并有力的应用方式,很好地转译了蕉内的品牌价值主张——Live in future,来自未来的舒适体验。
蕉内-abcd
对于云拿品牌,他们这样描述:
“选”与“取”,是构成一条基本商业路径的起始动作,是消费者理性判断后的普遍行为,亦是“云拿”中“拿”的字面释义——由此,“选”与“取”成为新标识中具有核心意义的识别符号来源。我们将“选和取”分成两部进行描述:“取”被简化为拇指和食指间的聚拢动作,设计中,将这一动作概括为两个靠近的圆点;“选”,则把单词“Pick”中的“i”作为选择对象,对应品牌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最终,标识整体的造型是极简的,清晰不失友好,目的与动机则隐藏在日常轻松的“选取”行为之下,这正是云拿所认同的科技气质与智能的力量,它悄然改变世界,让人们的生活轻松且高效,体验更多美好。
cloudpick-abcd
从这里你可以看出,他们是如何通过语言和文字性的描述,来推导成最后的视觉成果的。
这个过程,既是让图像贴合语义的过程,也是释放设计师(设计的和非设计的)人生经验的过程。
九层塔-广煜
这种人生经验和情绪、以及能力的积淀,每个设计师都有不同,并且无法通过别人的经验直接进行习得。
也就是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做出的能让你感觉舒服的设计就是什么样的。
这其中有一条可行的建议是,设计师可以通过复盘自己人生过往的经历和感受,来探求自己的真实个性和底层好恶,这是你骨子里的舒适区和能力圈,是你应该去多加利用而非刻意打破的。
你的人生经验,理应成为你的差异化的竞争力,而不是禁锢你或者让你产生某种自我怀疑、自我对抗的东西。
这里面,或许就蕴藏着让你的设计与众不同的关键所在,你只需要去试着揭开它的面纱。
但是无论不同的设计师个性多有不同,设计路径却不会改变:一定是从设计概念推到设计结果,而不是先有一个形式和画面立在那里,因为这样显然是立不住的。
你无法赋予这个先入为主的形式,以足够贴切的意义。
广煜老师,2004年就获得TDC奖,入选AGI会员时也很年轻,可以说成名很早。
但是他的作品,在很长的时间内是不被大家所理解的。
不仅不被大众理解,也不被很多的设计师所理解。
早期的广煜老师,鲜有大众作为受众的商业作品发布,我想可能并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的设计理念形式过于超前,还不被当时的主流人群所理解。
即便在设计师群体中,很多人也认为他的作品过于形式化,好像有点自我、不够考虑受众,有点像艺术创作,而非平面设计。
当然站在现在的角度,去回看那时广煜老师的作品(早期作品请见guangyu.art),你会发现会变得容易理解很多。
这种“广煜风格”甚至逐渐变成了一种设计显学,被众多设计师效仿。
daisy sky-abcd
并且更进一步的,近年来因为有了与新消费品牌合作的成功经验,众多消费品牌争先找广煜老师和abcd合作,进行品牌塑造和品牌更新。
Dr. Cheese-abcd
可以说,现在的他,已经完全找到了属于他的市场,迎来了属于他的时代。
我想,认清自己内心的形状,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能够忍受寂寞,不作风格漂移,也是广煜老师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以上四个方面,就是笔者对于“2019-2021的abcd新作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新的启发”这个问题的解读。
其实也可以说,本质上不是我作的解读,而是广煜老师、Nod Young老师和abcd同仁通过所出品的优秀作品,带给我们认知上的一次改变和更新。
看到这些精彩的作品,再对照广煜老师以前的作品(开头提到的不变的广煜那一篇),你或许会有一个明显的感觉:
广煜,变了。
他从小众,开始走向大众;
从平面艺术,开始转为全面拥抱商业。
拉面说-abcd
这种变化,可能会让一些视平面设计为艺术追求的粉丝,感到失望。
但笔者却是由衷为他高兴的,因为:
广煜老师,终于迎来了他职业上的收获期。
而且你会发现,这种作品向商业的转向,并非是他的设计能力不再先锋和前沿了,而只是他个人和工作室精力的重新分配;如果你去看他这三年有关艺术类委托的作品,就会发现:
广煜,其实也没变。
广告牌-广煜
楼房花朵-广煜
一周音乐-广煜
他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爱玩儿的”、艺术感出众、不循常规、偏好小众的那个广煜。
正如广煜老师对自己的描述:大众是世界的真相,小众是自己的真理。
在我眼中,广煜老师被主流市场认可的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个体通过坚持自我的方式,让自己眼中的真理和真相,终于不再拧巴,达成和解的过程。
这不仅是一次个人的胜利,更是一场激励人心的、令人难忘的和解。
并且,这场和解虽然私人,但对于更广泛的业界有着更为普适的意义。
过去经常被设计师诟病的平面设计的商业性和艺术性无法兼得的死结,似乎被破解,专业的编排设计和优雅的字体细节,也逐渐被消费者接受甚至追捧;品牌方也不再过分保守,不再担心“不丑得和全货架都一致,就不好卖”。
平面设计的学术性,通过abcd的新实践,可以第一次真正地助益所服务客户的商业性,既向商业界、消费界送去了别开生面的、新鲜的气息;又通过消费者的认可,得以反哺专业的平面设计。
三方共赢,十分健康。
以上是笔者对广煜老师近三年新作的研究和体会,希望大家阅有所获。
当然,无论写得好还是不好,本文只是属于第三方的粉丝向的分析,局限是很大的。
比如,作品只是一个最终呈现的结果,但设计的过程无疑是更重要的,只对作品进行分析,设计的创作过程和主创的内心历程都无法涉及。
更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也只是abcd作品的众多读者和欣赏者之一,所作的分析,必然存在很多偏颇和不准确的地方。
所以问题来了:如果能够知道广煜老师背后是怎么想的就好了。
好在,这个问题在今天有了一个确切的答案。
那就是广煜老师亲自写的第一本新书,出炉了!
这本书叫《#设计 #问题 #年轻 #认知 #成长 #应用 #知识》。
书名就不走寻常路,用标签来标示主要内容,这很广煜。
书的内文,采用了很多emoji,并且文字全部居中,非常少见也很冒险,同样很广煜。
书的做工也没得说:由广煜老师亲自操刀设计,采用锁线装确保经翻耐用,内页采用康戴里120g纸张,印刷精美。
书的内容,主要来自广煜老师的收费知识小圈,同时加入了一些小圈里没有的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内容。
问题都是设计师对广煜老师感兴趣的提问和请教,解答都是广煜老师亲自撰写的良心长文,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手经验、诚恳内容,很有针对性。
我摘录其中一二,大家可以感受下。
关于设计定价:设计不存在标准定价,因为你的劳动在市场上值什么价格,最终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作为新人,只能自己摸索价格,跟客户商量一个双方都认为合适的劳动价格和工作量。随着你积累越来越多的优质作品,用作品集来证明给你未来的客户看——你提供的是品质恒定的设计,因而要求的是与之相匹配的价格。
关于字体设计:通常一个字符的视觉灰度会分2档到3档,横竖这类平直的笔画是向内收缩,点、撇、捺这样的笔画向外扩张,这个没有定规,完全看个人需要。圆形的物理大小要大于方形的物理大小,才可以做到。视觉上的平衡(这里我对灰度稍微展开说一下:我觉得字体设计有三个需要注意的灰度,一个是笔画交接处的灰度,一个是笔画之间疏密的灰度,还有一个是字符的视觉灰度。),就是几个字放在一起,它们看起来是不是在视觉上等大。
关于设计有效性:有效这个词是建立在可被验证的真实数据的基础上的,设计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谈有效,既没有方法验证,也没有干净的数据。我可以分享一些不算是结论的看法:1.不要试图说服客户方案有效。有效是所有环节共同努力的结果。客户与设计师应该一起找到让设计接近有效的方法。2.设计要考虑并依据品牌的自身优势和特点。3.设计不是找到最对的方案,而是不要做出错的方案。类似“一个包装设计做完就得带货”的想法,这是一些设计师和客户的错误理解。消费者不是花钱买包装,而是通过包装判断里面的产品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书中像这样精彩的内容,比比皆是。
就像本文标题所说的,问题出现我再告诉你。
广煜老师,本次化身为问题解决者。
对于业界来说,这本书既是一种经过市场和同行检验的设计经验的传承,也是一次广煜老师和提问者的内容共创,更是一次提升设计师从业确定感和幸福感的认知改变的契机。
读完之后,相信你对于设计和设计行业,会有更多的理解。
这本书通过树立正确的设计观,来增强对设计的把握感、提振从业信心,从而减轻从业者的焦虑和迷茫。
广煜老师,读到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更加期待你的下一本力作(ps:确实出了第二本,期待第三本):
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我相信你还会是那个告诉我们答案的人。
文中所有作品均来自ablackcover.com和guangyu.art。
文章只是个人分析,不代表原设计师观点。
读者二群快满了,即将开放三群,加作者微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