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给你五篇「满分作文」,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包含了我们过人生、做设计的秘密

乐活   2024-06-07 22:48   北京  

今天是6月7日,2024年全国高考第一天。

上午第一科,语文。

卷子最后一题,作文。

时光机,是否把你带到了若干年前,回想起你面对这一刻的时候:

在20XX年(后台统计,公众号粉丝85%是18-35岁的年轻人)的夏天,天气炎热或者下雨凉爽,你坐在考场里。

初看到题目时的紧张、忐忑;

下笔时,或苦苦思索,或已有把握;

完成后,长舒一口气,不管写得好坏,心说,

就是它了!

多少会有一种刚完成一件大事后的满足感。

但来不及多想,过不多久,就要投身到下一科考试的紧张备战状态中去了。

回忆到此结束,让我们回到2024年。

每年高考的作文题目,都会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焦点,这篇文章我们不去争论它出得合不合理,以及好不好写,只想谈谈,作为一个设计博主,我在面对这些题目时,所得到的感受和观点。

题目所说的“满分作文”虽然是笑谈,但在每一个作文题目下,都会列出我的主要观点,这其实就是一篇作文的框架了。

从阅卷老师的角度,如果观点独到,行文流畅,其实是有满分潜质的,只是对于学生来说,限于阅历,要达到观点独到这个要求,会有点难。

下面请听我细细道来。

这是一个非常有哲理的题目。

这段文字中的主体——问题,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已知的事实性问题。

比如阿波罗登月是哪一年?元素周期表有多少种元素,分别有什么物理性质?经济学现有哪几家学派,分别有怎样的理论框架和适用范围?

第二类是未知的事实性问题。

比如人类会在哪一年登上火星?在2124年,火星上会有多少人类定居?

第三类是开放答案的问题。

比如最适合我这个人、我这家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路线是什么?

人工智能可以回答第一类问题,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它整合人类现有知识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回答第一类问题的时候会越来越准确,

但是很遗憾,它永远无法回答好第二类和第三类问题。

第二类问题,只能交给科学家和研究者。

未知的知识,由他们探索和发现。

第三类问题,条件很复杂,情况很独特,答案不唯一,人工智能也是回答不好的。

而恰恰,设计问题就是属于第二类问题+第三类问题。

设计的结果,倾向于以前没出现过的,原创的发现或者组合;

同时,设计的输出很开放,结果不唯一。

同一个设计问题,不同的设计师,给出的结果必然是不一样的。

也正是这种不一样,才是设计师真正的价值。

也就说,人工智能既解决不了你人生方向的问题。

人工智能也解决不了设计的问题。

问题,自然,不会越来越少。

随着我们的知识边界越来越大,它和未知接触的面积也会越来越大。

因此,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坏事。

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猿猴到宇航员,从来都是人类群体之所以发展的原因,也是人类无可推卸的责任和生存意义所在。

这个题目,其实相当开放。

考生字面上可以写中国宇航近年的发展,宇航人不懈的探索。

也可以引申一下,写人生没有目的地,只有中转站。

无论怎么写,只要能够反映文字材料全部的信息和转折之处,就不会离题。

这里,我想聊一下第二种引申的含义,即人生的意义。

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很大,既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又非常开放,没有标准答案。

最常见的一类答案是,人生没有意义,你自己去赋予它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人生都已经没有意义了,你还怎么在没有意义的时光里赋予它意义呢,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还有一类答案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按照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这个答案很棒,但是多少也有些无力。

这里两个最主要的问题是,一是你怎么知道你喜欢的方式是什么,了解你自己,永远是一个难题。

第二个问题是,你即使确切地知道了你喜欢的度过人生的方式,你怎么能保证你的人生可以如你所愿呢?

因此,我喜欢的答案是第三个。

那就是,人生的意义,就是行动。

你在某一件事上花了很多时间,你就被塑造成了做这件事很长时间的人,这就是你的意义。

也就是,你的行动,就是你的人生意义。

这个答案,既可以给人安慰,也就是说无论你做什么,都是在行动,都是在给你的人生制造意义。

所以,不用感到空虚,你的当下自有其价值。

但它远不止如此,这个答案还包含着自由意志,它更强调选择的力量。

选择何种行动,选择在什么上花时间,是你可以自由决定的。

你对现状不满意,那就行动。

你向往什么样的自己,那就行动。

你的目的达成与否,并不重要。

你的人生意义,已经完全地、自足地彰显在了你在行动的过程中。

同样的,你在做设计时,哪怕做得很难,也不要自我怀疑。

因为,意义体现在过程中,而不在于结果。

你的设计过程,已经很有意义。

如果你困在一个项目里,很痛苦,那也请你相信,不是每一个项目都是这样,这个项目不是目的地,只是中转站。

这是我喜欢的答案,分享给你。

这个题目,是很日常的。

每个人肯定都遇到过,与人相处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感觉舒畅、相谈甚欢,还有一种是话不投机,半句嫌多。

教育背景、人生阅历、价值观,两个人或相似、或差异很大,都是与人打交道时的常见情况。

按照题目说的,坦诚交流,固然很棒,但有时候也会无效。

因此这里,我不想谈,生活中,怎么与人相处。

只想谈我们在工作中,存在着一种必要的冲突。

就是各类服务中常见的甲方、乙方沟通的问题。

以设计为例(其他的服务类工作道理也相通),和甲方沟通,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可能比做设计还难。

除了心中怀有这样一个专业态度“甲方这次的委托,耗资不菲,我需要尽我所能,提供匹配甚至超出甲方预期的服务”之外。

我们也需要理解并尝试解决这样一种沟通上的冲突。

即甲方站在自己商业立场上的争取,和乙方设计师站在设计专业立场的争取,两方拉扯形成的冲突。

与“沟通中,我们要尽量避免冲突”的常规理解不同。

在我看来,这种冲突是非常健康且必要的。

甲方,希望减少设计在商业中无效的风险,能够给他的生意带来更大的好处;乙方,希望作品符合设计专业的审美,经得观众长久观看,也经得起时间上长期考验。

二者的诉求不完全一致,但解决途径并非单方面一味的妥协。

比如,设计师不考虑自己的专业坚持,甲方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这样并不能满足甲方最好的利益诉求。

反过来说,乙方设计师把甲方委托,当成自己的实验场,不考虑增益甲方生意,只想着出厉害的作品,一心拿奖,那显然也不可行。

如何解决呢,双方都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尽量争取,最终要达到的是双方的妥协。

拉扯、冲突、最终调和。

在形态和语义上符合设计的审美,在价值观、内核上满足甲方的生意,才是为甲方产生长远商业利益的结果。

其他的服务类工作,也大抵如此。

甚至我们引申一下,不同背景的人合作、乃至生活,要达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也必然需要拥抱这种良性冲突,达成双方妥协的最终结果。

北京卷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限定字数,但其实不言自明,字数太少分儿估计也不会高,照着 800 字写肯定没问题;二不是开放式命题,而是限定了题目。

文字段落的含义,也没有那么开放性,而是语义明确。

写起来,只要你的文章对经典的东西是一个倡导的态度,就没有离题。

欣赏、借鉴历久弥新的东西,其实不分任何学科,都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人类的知识体系,都是一代代人,积累、沉淀后的成果。

有点像造房子,上面的砖一定垒在下方的砖石之上,没有空中楼阁。

经典文献或者作品,就是这座特定知识大厦上的支柱或者基础。

通过提纲挈领式的阅读、学习经典,就是最快地掌握一个陌生学科的方法。

这对于设计也是一样。

一代代的设计师都会去回顾、学习包豪斯时期的经典书籍,学习巴塞尔经验、学习乌尔姆体系。

去学习现代主义,并以此作为自己从事设计的根基。

而这本身就包含了这样一个道理:

经典因为把握住了一个专业中不变的那个根基性的部分,并不会随着时代发展而淘汰,而是历久弥新。

因此去学习经典,去学习那些根源性、本源性的内容的东西吧。

在过去中,蕴藏着关于未来的秘密。

第二道题,比第一道难一些。

主要是因为文体格式限制,要求写记叙文。

记叙文,就是要有真实发生的故事,如果考生没有相应的亲身经历,难以写好。

而议论文,只要讲道理就可以了。

这段文字,关于打开这个词,其实表述了两种意思。

一是,对不了解的事物保持开放式的态度。

二是,表达一种顿悟的状态。

开放式的心态,言易行难,在价值观成型之后,偏见和保守往往是普通人的常态。

从难度上来说,如果说人生面对的问题,认识你自己,排第一;打开你自己,就可以排到第二。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能通过一件件遇到的事,一个个遇到的人慢慢地去修炼。

至于顿悟,倒没那么神秘,每个人都经历过。

别人告诉你的或者书本上看到的知识、经验,对你来说是静态的、不生动的,也是不理解的。

当你在自己亲身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突然以前看到过的东西,击中了你,让你觉得无比正确。

这就是一次顿悟时刻。

所以,弯路有时候无可避免,但是人生因此而收获更多智慧。

当你在做一件很难的事情,或者在设计中,你开始自我怀疑时,不妨了解一下邓宁克鲁格效应:

或许此时,你就在绝望之谷徘徊,这个时候人的自信心跌至谷点。

如何走出呢,只有两个字,坚持。

坚持手上在做的事,前路就会开始变亮。

经过挫折,你才会有所顿悟;

经由顿悟,你才能够真切地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迎来转机。

上面借由今年的高考题目,讲述了很多自己思考很久的观点,希望能给读者朋友无论是在做设计、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带来一些不同的感受和启发。

这些也是我想称之为常识的一部分。

人生需要仪式感,通过特定的仪式,来做好路标,划分人生旅途的段落。

高考,无疑是一次重要的仪式,和高中告别,和青春告别,和未来的自己相遇。

笔者在经过很多年之后,再回顾它时感觉到,它仍旧非常重要,深远地影响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但似乎它又没那么重要,因为人生很开阔,错过这个路口,你仍有无数条路可以走。

重要的是,保持行动,享受过程,这就是人生最重要的意义。


design by probot

文章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


添加笔者微信

备注

加设计群/艺术群/读书群



我们是一个设计自媒体,也关注商业和文化中的新现象




设计一颗星球
「文本分析×语义理解×图像经验」每一个新的观点,都是关于设计的秘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