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晗:在时代背景中抒发个人情绪

乐活   广告创意   2023-03-18 23:10   北京  

在2020年底的这篇旧文里,笔者曾经提到过这位“让自己目光不自觉被吸引”的年轻设计师。

2021年会更好么(年终总结)

在此之后,公众号也有一张图,可以视为本文的彩蛋:

观察高晗

当时在欣赏高晗的作品时,感受到的设计背后的深思熟虑和克制感,让人印象深刻。

由此,得出的主要启发是:

从高晗老师这里,我好像了解到一点,设计不仅要考虑要在画面上呈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不在画面上出现什么。”

From/To Problematic Landscapes

那时他已崭露头角,但尚未“一朝闻名天下知”。

在经过这一、两年作品的更新、奖项的洗礼之后,高晗(Han Gao)这个名字,并没有昙花一现,而是在中文和国外两个设计世界,都染上了一层亮色,变得更加耀眼夺目。

Frankenstein Itself -2023 Tokyo TDC获奖作品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晗,是既田博之后,国内近年来最令人惊喜的平面设计圈的新生改变力量。

高晗的作品,从设计形式上看,整体观感新颖、凸显对比,具有新锐质感;但设计语言还是充分汲取了传统平面的构成方法、信息排列的浓厚滋养,“平面感”浓郁。

I,ma,ge Backup

从设计内容来看,作品背后的思考冷静、理性,功能性和信息性都拉满,但是画面却又饱含情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Yours Truly

欣赏高晗的作品时,让人感觉到“旧的”传统平面的力量犹在,新的创作实践也颇为成功;理性的外观和感性的内核都一并在画面中展现出来。

这种新旧感受并列、理性感性平衡的能力,一方面让人觉得其设计能力十分优秀、吾辈难以企及;另一方面又让人感到好奇:

他是怎么做到的?

“对,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萦绕于笔者脑中的这个念头,就是这篇文章诞生的缘由。

和往常一样,我想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来逼近这个问题的答案。

对此,我提炼出三个观点:

之前听过高晗的一场讲座,他的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大意,非原话):
“我们欣赏包豪斯时代经典的设计作品,会觉得很好很有感染力,可以作为那个时代好的设计的代表。但是这些作品照搬到现在这个时代,未必就能称之为好的作品。因为所处时代的环境改变了,视觉创作的背景、框架、限制都会随之改变。”
这种对于设计的当下性的清醒认知,和对当下时代视觉需求的敏锐感知,可以说是高晗设计创作的一个立足点,一种会优先考虑的设计语境,一个背景板,一支参考坐标系。
内问
设计的本质是需求导向性,无论你做的以销售为目的商业设计还是探索性的以逼近阅读极限为目的的实验性设计,对于时代的研究和受众的理解,一定是一种重要的先导条件。
当然,本质来说,这种研究与其说是一种科学或者说一种统计学,不如说是一种感知力和思辨力。
对于时代的感知,是设计师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综合的艺术感受,既是设计有效性的基础,也是作品感染力的来源。
RM68
这种感知,一方面来自视觉输入,来自设计教育,来自日常思考,当然肯定也有视觉天赋的因素在里面。
但是也并不是没有一种普遍的可以提升的路径。
如果说,做什么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或者把握我们时代的视觉脉搏,笔者只想说一句,去读设计史吧。
到历史中去

来自《平面设计200年》

我们读设计史,不会让你的作品变得陈旧,恰恰相反,你可以由此获得一种自由选择视觉语言的广度和深度。
历史总在重复,视觉潮流总在回归。
我们总是可以通过去读历史,结合对当下的感知,而看见未来。
而设计,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对未来的视觉化。

我们可以站在客户的角度,设想一下,我选择设计师的理由是什么呢。
是你可以把作品做得和别人很像吗?那我为什么不去找那个人。
当然,设计需求是有梯度的,有的客户会去找“做得很像广煜,但收费比他低的人”。
但是,你绝对不会因为做得和知名设计师很像,而获得在设计行业中真正的认可,有追求、有品位的客户也不会因此而找上门。
对设计有理解、有追求的客户,他一定是首先对你专业的能力有认可,然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作品的未知性有期待
他期待,未知的作品,可以超出市场或者受众的预期,获得超出他设计费的效果或者影响力,这就是他找设计的唯一理由。
而这一点,就需要凸显设计师的差异性。
作品差异性,来自哪里呢,来自我们的感受的差异性,每个人天然都不同。
充分利用这种感受的差异性,重视个人情绪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寻找自己设计语言的差异性。
在这里,让我们仔细梳理一下高晗和Kappa以及Xander Zhou的合作脉络,可以获得很多启发。
高晗为2021年Kappa Omini System做的视觉是:
Kappa Omini System 2021
网站上的设计解释是:Kappa Omini系统活动的视觉识别设计的综合艺术指导和平面设计,包括一场时装秀和在中国的几场线上和线下活动。以现代的方式拥抱和重新诠释深受喜爱的Kappa Omini标志的传统。标题和徽标组合在一个由正方形和圆点组成的网格中。中间的空间是可见的,以加强网格本身的重复,并扩展标志嵌入的含义。
对网格的强调并做出新意,一直是高晗的个人语言特色,是他的主动选择,也是他的审美偏好。
这次Kappa希望获得一种现代的、未来感的、酷的品牌感受,找到高晗,可以说就是一次以设计师个人视觉风格打动客户的合作。
经过这次成功的视觉设计,顺理成章地(也许也不是),我们就能接着看到在2022年,Kappa和他的又一次合作:
Kappa X SS22
和上一次凸显现代和简洁完全不同,这次给人感觉的关键词是复古。
但是这种复古感,不是油腻的、模糊的,而是边缘利落的、鲜艳的,充满了高晗对于“当下或者未来语境下的复古”的理解。
这同样凸显了高晗个人理解或者情绪的差异性。
对这个作品里,高晗是这样解释的:该设计是一个相当扩大的丰富多彩的平行品牌的omini标志遗产的最新展示,与Xander Zhou合作。
笔者猜测,可能是这次因为Kappa的结缘,于是我们又看到了他和服装设计师Xander Zhou的两次合作:
一次强调未来感:

Xander Zhou 22SS

一次强调复古性

Xander Zhou AW22
从这个合作序列来看,Xander Zhou也许就是通过Kappa作品,而看到高晗对于未来感、复古感的独特理解和个人感受,才萌生和他合作的愿望吧。
我想,换一个设计师,和同样的品牌或者人合作,哪怕是同一个主题、同样的背景资料,得出的设计都会完全不一样。
这种理解和感受的差异性,这就是高晗的价值,也是每一个设计师的存在的核心价值。

Xander Zhou 22SS

视个人理解和个人情绪的表达,不仅可以让你的设计凸显出来,充满个性、生命力和感染力,也是对抗未来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武器。
因为机器只能综合,不能感受。
模拟出来的感受,也不是感受,因为定义感受的永远是人。
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抗焦虑,对抗机器(对现有的所有职业来说具有普遍性),设计师其实具有天然的职业优势。

高晗曾分享过他在ABCD工作室工作时候的感受:就是只要设计基本功足够的话,做什么样的设计都可以(具有完成度和品质感),只是设计师的不同选择而已。
高晗曾提及他原本学的是工业设计,偏理工科,转平面设计算是一次跨专业,可以料想他的平面设计基本功至少在一开始,是肯定不足的。
他是怎么弥补的呢,去ABCD工作,是一次设计经验和能力的跨域。
之后去耶鲁读书,我想也是另一次跨越。
在这两次工作和读书期间,他做了大量的设计作业、练习和个人创作,这是从他个人作品的po出而有迹可循的。

Daydreaming of Rowing

这种对基本功的锤炼,可以体现在两种途径。
一种是在工作和求学期间,多做个人创作。

GB

我记得他还做过成套的西文字库(图片找不到了),对文字的练习也是他作为设计师的重点。

这样做的好处是多样的,一方面可以练习设计的基本功,另一方面也可以捕捉和抒发个人对于视觉艺术的感知和情绪,还可以寻找自己的审美偏好进而寻找到个人特异性的表达语言。

The Big Picutre: Elizabeth

(另一个坚持业余创作的设计师组合叫4AC,他们甚至还会把业余的设计创作收集起来办小型的展览,有机会可以单开一篇写他们。)

另一种是通过主动选择和过滤客户,来积累作品和能力。

除了在设计职业生涯中越来越成功,以至于现在可以接到像Kappa、Nike、Apple、H&M这样的大公司、大客户。

For Apple

For Nike

For H&M

高晗在早期po出来的作品,大多数都不是大家所熟知的品牌,但是与之的合作,出品了足以让大家关注到的一系列作品:

Nice Cream

WellRight Branding

PerfectPrint Item System

客户和设计师的双向选择如何发生的,一百个设计师有一千个不同的故事,个中情况除非设计师主动分享,否则我们不可能清楚了解。

但是通过高晗作品的积累和被业界逐渐所知的过程,我们或许可以看出设计行业要脱颖而出的秘诀,从未变过:

靠作品说话,靠设计能力说话,靠设计师的敏锐性和作者性来说话。

通过个人创作、好作品积累来锤炼设计基本功,来获取职业上的影响力,始终都是设计师个人突围的主要方式。

这句话多少有点成功学,但似乎也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设计行业作为创意行业,也作为艺术行业(没错,笔者眼中设计绝对可以定义为是一种艺术创作),产出的作品具有商业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从来都不缺社会影响力,设计明设计新星也是层出不穷。

设计虽然不是大众娱乐业,设计明星也只是小众范围追捧的对象,但是作为专业的明星,一般都可以获得专业和商业上的认可,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客户、进行创作,获得合作中更多的尊重和更大的话语权,以及最重要的(也可能不重要),议价能力。

每一个年轻设计师或许都想成为下一个高晗、田博、广煜、another、UDL合伙人。

PerfectPrint Branding

这个想法其实并不丢人,甚至很有必要,美好生活谁不向往呢。

设计很辛苦也很有趣,每一个作品、每一分钱都是通过画图画出来的,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有没有做设计的?或许有,但是他可以有更多别的选择。

所以,设计行业的从业者大多都是普通人。

每一个设计新星、设计明星的崛起,都是一个普通人通过奋斗、天赋、兴趣的结合,努力获得的成果,都值得我们称颂。

这既是一个个普通人突围的故事,也是对人类独有的创造力的讴歌。

高晗作为设计新星,他逐渐为人所知的过程,其实就给我们所有想做设计的年轻人蹚出来了一条所谓成功的道路。

那就是本文上面所提及的三个观点:

敏锐把握时代、凸显个人情绪、加强基本功锤炼。

Demi Bai Packaging

总结成一句话,也是我们这篇文章的标题,那就是:

做设计不要人云亦云,而是,

要在时代背景中去抒发个人情绪

并且,始终要记住,

你作为设计师的差异性和独特价值,

就连高晗也替代不了。

作品除标明外均来自workbyworks.studio,仅供学习。

本文观点仅为分析作品得出,不代表原设计师观点。



1.研究历史,把握时代:

2.抒发个人情绪,探索艺术表达:
3.锤炼基本功:
平面向:

插画向:


欢迎加入读者群2,参与我们的讨论:


设计一颗星球
「文本分析×语义理解×图像经验」每一个新的观点,都是关于设计的秘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