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元月27日,星期一,农历腊月二十八,美好的一天从阅读《现代财经-早读早分享》开始!
每日晨语
晨光熹微,踏上归乡之路,心中满是幸福的期盼。路虽远,心却近,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回响,向着那温暖的港湾前行。幸福,不在于路途的终点,而在于心中有爱,眼中有光,让这返乡之旅,成为一场爱与思念的心灵之旅!周一,早安!
以下内容是由《现代财经》编辑部根据国内外财经类门户网站相关资讯编辑整理而成(总第3258期)。原创不易,敬请尊重。谢谢鼓励。
一、早读分享
数字商业模式:研究前沿、整合框架与未来展望
导读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驱动企业采用数字化手段变革价值创造范式和商业模式以响应市场需求,数字商业模式创新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目前尚未形成关于数字商业模式的系统性理论综述及研究整合框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梳理和剖析940篇国内外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相关文献,揭示了数字商业模式的研究热点及演化进程,并构建了数字商业模式“内涵—驱动—机制—后果”的研究整合框架。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前沿方向主要为数字技术、数字平台和数字服务化等驱动的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聚焦数字商业模式概念拓展、理论方法创新、悖论探索以及转型经济体情境下的数字商业模式构建等方向,以推动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构建与深化。
关键词:数字商业模式;数字技术;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文献计量;
引用格式:王楠,郝亚,黄先开.数字商业模式:研究前沿、整合框架与未来展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9(06):42-55.
学术界对数字商业模式的关注始于21世纪初[3]。伴随着数字技术开放性、分布性和生成性对传统商业模式价值创造逻辑与方式的改变[4],数字商业模式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衍生。但是研究者来自不同学科领域,使得研究主题和理解高度分散,目前关于数字商业模式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因此,清晰梳理数字商业模式领域的研究框架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整理了940篇国内外数字商业模式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法梳理和剖析数字商业模式研究脉络,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归纳形成国内外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主要发展阶段,并分析探索期、成长期、繁荣期等研究阶段的主要特征,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识别出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数字技术商业模式、服务化转型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等热点研究主题;其次,基于文献分析提出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整合框架,包含数字商业模式内涵与辨析、数字商业模式驱动因素、数字商业模式作用机制以及数字商业模式影响结果四个主要方面;最后,提出数字商业模式创新拓展、悖论探索、情境转换等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主要有三个贡献:一是对比了国内外数字商业模式的研究进展,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了二者关于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演进、关键聚类、主要贡献等主题差异;二是系统梳理并提炼出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和核心知识架构,形成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数字技术商业模式、服务化转型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五大主要研究主题,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企业数字商业模式整合框架提供科学支撑;三是构建数字商业模式“内涵—驱动—机制—后果”的研究整合框架,阐明了其内涵、驱动因素、作用机制和影响结果的研究演进。
一、数字商业模式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本文的英文文献检索来自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并限定SSCI来源期刊。检索词含有“digitization”“digital technology”“digital platform”,本文将其与“business model”“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digital business model”通过布尔运算组合在一起。本文的中文文献检索来自中国知网数据库,并限定CSSCI来源期刊。检索词含有“数字化”“数字技术”“数字平台”,本文将其与“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商业模式”通过布尔运算组合在一起。对检索到的文献,本文进一步进行人工筛选,剔除了重复文献以及与数字商业模式研究关联度较低的数字出版、版权保护等方面的文献,最终选定截至2023年12月的英文文献723篇、中文文献217篇。
(一)发表趋势分析
关于数字商业模式的首篇文献发表于2001年[5],此后十几年文献发表数量较少,如图1所示。2016年,《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进一步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助推数字商业模式发展。自2016年起,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文献发表数量开始呈上升趋势,其中英文文献数量呈指数级增长趋势。整体来讲,中文文献发表无论在总量还是在增长速度上都明显落后于英文文献,说明国内对数字商业模式的关注较国外不足。
图1 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文献发表趋势
(二)发表期刊分析
数字商业模式研究领域产出了众多高质量国际成果,但发表期刊总体较为分散。其中发文最多的10种国际期刊如表1所示。前10种期刊总共发表相关论文519篇,占国际期刊总发表量的71.78%。发文量居首位的国际期刊是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此外,还包括商业管理、创新与战略管理、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如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Technovation、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和MIS Quarterly等。
表1 国际发表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文献最多的期刊(前10名)
表2是国内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文献发表TOP10期刊的分布情况。其中,《管理世界》的影响因子最高,达到了31.20,其他期刊也均为经济管理领域重要期刊,影响因子基本都大于5.00,再次说明了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性。
表2 国内发表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文献最多的期刊(前10名)
(三)高被引文献分析
表3统计了国际发表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高被引文献。其中,学者Müller et al. 2018年在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发表的论文“Fortune favors the prepared: how SMEs approac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s in Industry 4.0”被引频次最高,达到了650。该研究通过对来自三个制造行业的68家德国中小企业进行定性研究,分析了工业4.0如何影响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创造、价值获取和价值提供[6]。由表3可知,国际数字商业模式研究主要关注数字技术及数字服务化对商业模式的影响,且研究对象大多为中小企业(SME)。
表3 国际发表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前5名)
表4统计了国内发表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高被引文献。其中,学者李文莲、夏健明2013年在《中国工业经济》发表的论文《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被引频次最高,达到了902。该研究在阐释大数据之大变革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大数据”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三维视角[7]。
表4 国内发表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高被引文献(前5名)
二、数字商业模式文献的计量分析
本部分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和文献共被引分析对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热点与不同时期数字商业模式研究前沿的动态演化进行了探究。
(一)国内外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化分析
本文利用CiteSpace文献计量软件对国内外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文献中的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了聚类,结果发现,国际发表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主题中,研究最多的五个主题分别是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s)、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ies)、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和商业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研究早期,学者们主要关注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动态能力(dynamic capabilities)、创新(innovation)、大数据(big data)、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数字经济(digital economy)等。随着新兴数字技术的出现以及数字化转型的不断发展,工业4.0(Industry 4.0)、价值共创(value co-creation)、数字领导力(digital leadership)、数字服务化(digital servitization)、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创业导向(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等逐渐出现成为新的研究热点,表明国际学者聚焦数字技术和创业导向下的价值共创与服务化商业模式转型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学者们持续关注新兴数字技术和创新创业以及数字化与服务化融合、商业模式重构有关。另外,也有不少学者研究了数字商业模式下的企业绩效、技术创新以及管理等问题,说明国际上对于数字商业模式的研究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特征。
国内发表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文献中,研究最多的五个主题分别是商业模式、数字经济、数字创新、大数据和区块链。近年来,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中国战略的明确提出以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数字平台、人工智能、大数据、元宇宙等受到了学者们的高度关注。可见,国内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结合中国实践,研究了中国本土化的数字生态系统构建和平台演进等问题。
表5将国内外数字商业模式研究分为三个阶段,进一步对不同阶段国际和国内发表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文献关键词进行了比较。
表5 国际和国内发表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文献不同阶段关键词比较
第一阶段,探索期(2001—2016年)。由于新颖性和前沿性,这一阶段数字商业模式的相关客观数据和经验数据研究较少,国际研究较多使用案例研究方法进行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数字化转型的探索和分析,主要关注大数据(big data)和互联网(internet)对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影响。国内较多关注互联网+、数字经济变革下商业模式的发展方向,以及大数据对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影响。
第二阶段,成长期(2017—2020年)。经过上一阶段的探索,国内外学者对数字商业模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阶段,国际学者开始关注数字创业(digital entrepreneurship)、数字营销(digital marketing)、数字孪生(digital twin)等问题,也关注了共享经济(sharing economy)、可持续商业模式(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数字商业模式(digital business model)等多种新业态商业模式。其间,正值“十三五”时期,中国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国内学者进一步聚焦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中的价值创造、获取、转移、传递和共享问题,以及应用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商业模式创新问题。
第三阶段,繁荣期(2021—2023年)。随着机器学习、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更加关注新技术的应用及其驱动的数字商业模式发展。在此阶段,国际研究开始关注数字环境(digital environment)、数字服务化(digital servitization)、行动者网络(actor network)等问题,以及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工业4.0(Industry 4.0)、区块链(blockchain)等新兴技术在塑造数字商业模式、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商业模式服务化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国内学者则更为关注数字平台、企业数字化转型以及数字治理、数字创业等问题,结合中国国情,因地制宜地考察了乡村振兴、双循环和新发展格局下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等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此情境下的新型数字商业模式创新问题。
(二)五大重要研究主题
文献共被引指两篇文献同时被第三篇文献引用。本文在对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相关英文文献绘制共被引网络分析图并进行聚类,同时通过手动下载并分析相关中文文献的引文聚类后,保留了国内外研究最多的五个主题聚类(见表6)。根据聚类结果,可以看到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重要研究热点及其演变情况。
表6 数字商业模式文献共被引主题聚类结果
1.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
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处于各聚类的中心,相关的研究成员数量最多,达到70篇,主要聚焦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决定因素。数字化转型关注的是数字技术可能给企业商业模式带来的变化,这些变化会导致产品或组织结构变化以及流程自动化[8]。该聚类探讨了动态能力、组织惯性、数字领导力、战略学习等内部因素以及客户集中度等外部因素对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的影响[9-10]。也有学者发现,增加政府数字化补贴以及加大信息技术投资、外部数字服务与内部IT支持有效集成是成功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关键[11],企业数字导向、数字强度和数字成熟度也会影响财务绩效、股价表现等[12]。
2.数字平台商业模式
数字平台(digital platform)是以数据生产要素为核心,通过运用各类算法来设计并创造多元动态市场价值的产品平台、供应链平台和平台生态系统[13]。该聚类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数字平台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以及平台治理问题[9]。数字平台和生态系统的出现能够更好地实现资源整合和配置,使企业更快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14]。借助数字平台生态系统,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更加紧密,进而推动整个数字生态系统的繁荣发展并形成一种良性循环[15]。关于数字平台治理问题,学者们探究了去中心化治理在数字平台中的应用[16]以及数字平台中的企业家精神[17]和监管问题[18]。
3.数字技术商业模式
数字技术(digital technology)显著改变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方式,降低了行业壁垒并加快了企业竞争步伐[19]。在企业层面,数字技术不仅催生了数字商业模式,还改变了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交付和价值捕获过程[20]。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与行业特性有关,还受到组织特征,如企业规模、成立年限、市场竞争程度以及员工资质等的影响[21]。在行业层面,制造业在应用数字化生产技术方面居于领先地位。学者们深入探讨了数字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流程和机制[22]。此外,该领域的研究还涉及数字技术对企业创新[23]、企业绿色发展[24]、企业社会责任[25]以及可持续发展绩效[26]的影响。
4.服务化转型商业模式
服务化转型(service transformation)即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是企业为提升市场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战略,其目标是建立一个更全面的视角,不仅关注企业的业绩表现,还重视客户、员工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和期望[27]。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驱动力,供应商和客户倾向于从以产品为中心的交易模式,转向以服务为导向的、关系型参与的数字服务化模式[28]。数字化对服务化的影响涵盖了服务策略、服务产品、组织结构、企业文化、资源配置、能力建设、流程管理、绩效评估和服务化生态系统等九大关键维度[29],并且将与产品相关的服务和数字解决方案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的财务业绩[30]。
5.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是指通过设计新颖的价值创造体系、提出新的价值主张、构建原有的价值捕捉机制,对现有商业模式进行塑造或再造[31]。学者们主要基于技术推动[32]、需求拉动[33]、竞争压力[34]等视角探讨了商业模式创新的驱动力。还有学者研究了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现利益相关者关系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存在一种倒“U”型关系[35],而市场导向[36]和政府创新政策[37]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此外,Jin et al.[38]提出了可视化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以及以问题为导向的商业模式创新流程和机制,为商业模式创新企业提供了系统的商业模式创新解决方案和路线图。总体而言,该聚类涵盖了可持续商业模式构建[39]和开放式创新的商业模式构建[40]等研究领域,且研究对象主要为中小企业。
三、数字商业模式“内涵—驱动—机制—后果”研究整合框架
基于对数字商业模式领域内文献的计量分析与深入理解,本文确定了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的四个方面内容,即数字商业模式的内涵与辨析、驱动因素、作用机制以及影响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如图2所示的研究脉络。
图2 数字商业模式研究脉络
(一)数字商业模式内涵与辨析
在构建数字商业模式的理论框架之前,本文明确界定了数字商业模式,并对其与传统商业模式的内涵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对现有文献的细致梳理发现,学术界对数字商业模式的定义有较多不同表述且各有侧重(见表7)。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纳了一个较为包容的定义,将数字商业模式视为一种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强化组织的价值传递机制、拓展价值创造的边界以及促进价值实现的多元化路径的商业模式。
表7 数字商业模式的代表性定义
1.数字商业模式内涵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以数字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正在重塑企业和公共组织的商业模式[1-2],数字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在此阶段,数字商业模式的内涵主要聚焦数字技术对商业模式的作用。Greff et al.[41]认为,数字商业模式是应用新兴数字技术对业务开展和收入实现方式进行变革的商业模式。国内学者也指出,“大数据”是驱动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因素,数字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与利用[7]。
随着数字技术在经济与社会场景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聚焦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问题,认为其核心在于对现有产品或服务模式进行革新,或者在现有业务中采用新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方式进行变革[44]。此类研究聚焦战略管理在数字化商业模式创新、数字化转型、资源与能力、组织结构、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作用,重点关注企业的产品或能力。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尖端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广泛应用,数字平台成为一种新型组织形态,企业从传统的产品导向模式转变为更加注重提升客户体验和促进客户参与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部分研究聚焦数字商业模式的价值传递过程,例如,Weill &Woerner[3]提出了数字商业模式的三个要素,认为平台、内容和体验是企业数字商业模式价值主张的核心。也有研究聚焦数字商业模式的结果,认为商业模式正从传统的产品制造向智能解决方案的提供转变,不仅反映了技术的演进,也体现了市场对个性化和智能化服务需求的增长[43]。
2.数字商业模式辨析
传统商业模式清晰地阐述了企业为客户提供价值主张的逻辑以及企业通过提供该价值主张实现收入和盈利增长的可行机制[45]。随着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数字技术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而形成数字商业模式[46]。本文从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三个视角归纳分析数字商业模式的价值主张,并对比了其与传统商业模式的异同(见表8)。
表8 数字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的异同
(1)价值创造。价值创造即为顾客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数字商业模式是应用新兴数字技术对业务开展和收入实现等价值创造方式进行变革的商业模式[41]。数字技术不仅是推动数字商业模式产生的直接动力,也间接推动企业工作流程创新并催生了新的价值创造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合理且充分地利用客户数据进行产品与服务创新,实现价值共创[47]。
(2)价值传递。在探讨如何有效地将价值传递给目标客户群体的过程中,相较于传统商业模式,数字商业模式能够使多个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这一过程[3],其中物联网和数字平台是价值传递的新载体。Pereira[48]指出,数字商业模式是通过数字平台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商业模式,强调了数字平台在价值传递中的核心作用。
(3)价值获取。基于数字商业模式下如何进行价值获取的问题,企业可以通过业务数字化或数字业务化捕获价值,推动商业模式数字化转型,进而改变企业的盈利点与成本点[3]。同时,数字技术与数字服务相结合使得这些数字服务能够与企业的产品组合捆绑在一起,例如通过按视图/使用次数付费、订阅模式免费增值模型来创造额外收入[42]。此外,业务数字化还会促进一些业务部门节约成本,从而将资本投放到新的业务和商业模式中[49]。
总体而言,区别于传统商业模式,数字商业模式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基于数字技术进行价值创造,多个利益相关者主体在物联网、数字平台等新组织载体上进行价值传递并产生新的价值获取方式,以增强用户体验、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新型商业模式。
(二)数字商业模式驱动因素
数字商业模式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理解数字商业模式驱动因素对更好地推动企业适应环境、市场变化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数字商业模式驱动因素归纳为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
(1)技术引领数字商业模式转型。数字技术、数字化水平和能力等因素是驱动企业数字商业模式变革的核心因素。数字技术能降低行业壁垒并加快企业竞争步伐,对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方式产生直接影响[20]。同时,数字技术可通过自动化、交互、数据或连接技术推动数字商业模式颠覆性变革[50]。数字技术的可供性对渐进性商业模式创新和颠覆性商业模式创新均有正向影响[51],数字技术的出现也会改变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交付和价值捕获过程,提高企业数字化水平和能力[21]。对于数字化水平和能力如何推动企业适应新的商业模式逻辑,有研究[29]认为:在数字化环境下,企业要积极搜索并吸收外部知识以提升自身的水平和能力;同时,企业数字化变革的参与者要投资于互补的数字化能力、数字资产、数字知识共享程序和伙伴关系治理,以促进传统商业模式向与企业外部主体协作的数字商业模式转型。
(2)组织变革驱动数字商业模式塑造。数字商业模式使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企业家、高管团队等管理层更需发挥引导作用以驱动数字商业模式变革。另外,员工的吸收适应与自身创新能力也会影响企业数字商业模式转型的成效。具体而言,中层管理者会与高层管理者的认知相互作用,进而影响企业数字商业模式塑造[52],并且企业的数字导向和数字成熟度也会通过影响企业财务绩效驱动企业数字商业模式变革[11]。此外,企业规模、成立年限等组织自身特征会对数字商业模式应用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新创中小型企业会优先选择颠覆式数字商业模式创新,而大型企业更倾向于渐进式数字商业模式创新[22]。
(3)环境支持促进数字商业模式实施。区域创新水平以及政府在数字化方面的直接补贴与间接投资是企业成功实施数字商业模式的关键。政府数字化补贴有助于促进知识应用,促使企业采用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数字商业模式[10]。此外,市场导向以及政府创新政策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积极影响[36],区域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和数字商业模式实施均具有正向影响[53]。
(三)数字商业模式作用机制
数字商业模式的作用机制主要包括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开放式创新机制以及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
(1)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在数字技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可视化商业模式创新模型中,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以价值流为载体,以价值目标和价值主张为核心,由创新动机、创新行动和创新评价三个阶段七个要素构成的创新系统,从动机、行动和评价层面解释了“是否创新商业模式”“如何创新商业模式”“如何评价商业模式创新”的商业模式创新机制[38]。Bermeo-Giraldo et al. [29]以哥伦比亚麦德林120家中小企业为例,采用定量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数字技术会通过影响服务过程中的服务策略、服务产品、结构、文化、资源、能力、过程、性能以及服务化生态系统等九个关键维度助力企业数字商业模式创新。
(2)开放式创新机制。开放式创新可能会影响商业模式在以下三个维度的设计:内容(企业的基本活动)、结构(所涉及的企业及其关联)、治理(控制企业及其之间联系的机制)。具体而言:在内容维度,与外部合作伙伴共同创造创新可能会产生新的价值主张,从而改变企业经营的基本活动集;在结构维度,开放式创新将外部知识源整合到企业的创新流程中,可能会改变企业之间的联系及其在企业(创新)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在治理维度,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合作会改变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治理方式[40]。
(3)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不仅可以通过技术、产品或服务创新来实现,还可以通过商业模式本身的创新来实现[54]。这表明,商业模式在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方式和关系构建上发生了转变。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方式会影响企业的治理模式,而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也会受到企业活动的影响[55]。领先的企业正从单纯的交易思维转向与关键的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建立基于信任、互惠互利和持久性的关系[56]。Edgeman &Eskildsen[57]指出,企业的长期成功是“平衡与关键利益相关者群体的竞争和互补利益的结果,以增加获得可持续性竞争地位的可能性”。因此,数字商业模式需要在多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价值流动体系[39]。
(四)数字商业模式影响结果
数字技术通过改变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机制为创新创业创造了新的机会,并显著促进了财务绩效的提升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58]。目前,关于数字商业模式经济结果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财务绩效和可持续发展方面。
(1)在财务绩效方面,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更有效地配置企业资源,助力企业增强环保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从而降低污染治理成本[59]。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优化,还可以提高整个生产运营管理中的资源利用效率[60],更好地控制生产运营过程中的各种能源消耗和意外产出[61]。另外,Guo et al.[62]从需求侧视角并基于对中国数字初创企业的调查发现,价值主张创新与数字初创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且这种关系会受到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创新的正向调节。
(2)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企业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收集、分析和处理市场信息,制定面向市场需求的绿色发展战略[63]。由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智能交通系统和物联网组成的数字技术组合有助于企业实现绿色化发展[27]。同时,对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有效的规范和评估可以减少甚至抑制额外环境污染物的排放,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潜力[64]。
四、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借助CiteSpace对数字商业模式研究主要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梳理了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核心文献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了数字商业模式研究领域的整体发展现状。根据关键词共现分析结果,数字商业模式领域的研究热点经历了从关注数字技术在数字商业模式创新中的应用发展,到关注数字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数字化与服务化融合的商业模式等问题的转变。根据文献共被引聚类分析结果,数字商业模式研究热点可以分为五个主题: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数字平台商业模式、数字技术商业模式、服务化转型商业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在对数字商业模式研究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对已有文献作了深入解析,构建了数字商业模式的研究整合框架,探析了数字商业模式的内涵演进,并对数字商业模式与传统商业模式的异同进行了比较。认为数字商业模式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技术因素、组织因素和环境因素等,数字商业模式作用机制主要有数字技术赋能机制、开放式创新机制和利益相关者治理机制,数字商业模式的影响结果主要可以从企业财务绩效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二)未来研究展望:“创新拓展—悖论探索—情境转换”
基于对已有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结合理论不足与现实困境,本文提出数字商业模式领域具有科学价值及实践意义的三大未来研究议题。
(1)拓展数字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尽管现有研究广泛采用了数字商业模式这一概念,但它仍然有多种不同的解释[3]。目前关于数字商业模式的研究大多是基于“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来展开的,如探讨企业数字化程度或者商业模式要素的数字化。学术界对数字商业模式的概念和内涵尚未达成共识,需要进一步明晰数字商业模式的概念并确定数字商业模式的前因、过程和影响。此外,学者们尚未充分关注数字商业模式的理论研究。未来需要侧重于数字商业模式理论研究以及如何发展和利用未来技术(计算机辅助文本分析、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赋能数字商业模式创新。
(2)探索数字商业模式悖论问题。数字商业模式可以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也会对企业治理、企业绩效产生一定风险[65]。数字商业模式转型是利用数字技术改变商业模式,提供新价值创造和价值捕获的机会。Gebauer et al.[66]将数字技术驱动下的数字商业模式悖论定义为,企业投资于数字化但难以获得预期收入增长的情况。企业不断增加在数字化领域的投资,使得数字商业模式悖论变得更加明显,只有少数企业能够实现与高额数字化投资相匹配的显著收入增长。综上所述,现有文献已经分析了数字商业模式转型中可能出现的悖论,但对于数字商业模式悖论的成因及其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商业模式的进程仍缺乏深入理解。未来研究应聚焦如何预防数字商业模式悖论问题的出现,并探索有效的应对策略。
(3)深化转型经济体情境下的数字商业模式研究。转型经济体即指中国等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方式正处于转变过程中的经济体。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凸显了很多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和劳动就业等,数字商业模式变革为缓解各种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手段和新机会。因此,Schallmo et al.[67]提出需要对数字商业模式的变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现有关于数字商业模式的研究集中于发达经济体而较少关注转型经济体,尽管部分转型经济体已经处于商业模式创新的前沿。例如,中国阿里巴巴(Alibaba)开发的支付宝(Alipay)就彻底革新了中国在线零售行业格局。学术界对于转型经济体作为商业模式创新的载体缺乏足够的关注,限制了对数字商业模式创新的全面理解[58]。中国是典型的转型经济体,对特定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下中国企业数字商业模式的研究变得更加复杂。企业如果能够利用数字商业模式创造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多元价值,就不仅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还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未来研究应结合转型经济体的独特情境,深入探讨数字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NAMBISAN S.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toward a digital technology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7, 41(6): 1029-1055.
[2]CAPUTO A, PIZZI S, PELLEGRINI M M, et al. Digitalization and business models: where are we going? A science map of the field[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 123: 489-501.
[3]WEILL P, WOERNER S. Optimizing your digital business model[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3, 54(3): 71-78.
[4]KALLINIKOS J, AALTONEN A, MARTON A. The ambivalent ontology of digital artifacts[J]. MIS Quarterly, 2013, 37(2): 357-370.
[5]SLOWINSKI F H, BERNUTH P. How “free distribution” impacts your business model: is it really free? [J]. Learned Publishing, 2001, 14(2): 144-148.
[6]MÜLLER J M, BULIGA O, VOIGT K I. Fortune favors the prepared: how SMEs approach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s in Industry 4.0[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8, 132: 2-17.
[7]李文莲, 夏健明. 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 中国工业经济, 2013 (5): 83-95.
[8]HESS T, MATT C, BENLIAN A, et al. Options for formulating a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y. [J]. MIS Quarterly, 2016, 15(2): 123-139.
[9]SIMSEK T, ÖNER M A, KUNDAY Ö, et al. A journey towards a digital platform business model: a case study in a global tech-company[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22, 175: 121372.
[10] LUO Y G, CUI H J, ZHONG H Y, et al. Business environment and enterpris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2023, 57: 104250.
[11]NASIRI M, SAUNILA M, UKKO J. Digital orientation, digital maturity, and digital intensity: determinants of financial success in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etting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22, 42(13): 274-298.
[12]ZHU S, GAO J, CHEN K J.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nd risk of share price crash: evidence from a new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dex[J]. Finance Research Letters, 2023, 58: 104403.
[13]VAN RIJMENAM M, EREKHINSKAYA T N, SCHWEITZER J, et al. Avoid being the Turkey: how big data analytics changes the game of strategy in times of ambiguity and uncertainty[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9, 52(5):101841.
[14]XIE X M, HAN Y H, ANDERSON A, et al. Digital platforms and SME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exploring the mediating mechanisms of capability reconfigur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2, 65: 102513.
[15]GAWER A. Digital platforms and ecosystems: remarks on the dominant organizational forms of the digital age[J]. Innovation-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2022, 24(1): 110-124.
[16]KARHU K, GUSTAFSSON R, LYYTINEN K. Exploiting and defending open digital platforms with boundary resources: android’s five platform forks[J].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018, 29(2): 479-497.
[17]CHEN Y, PEREIRA I, PATEL P C. Decentralized governance of digital platforms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21, 47(5): 1305-1337.
[18]SRINIVASAN A, VENKATRAMAN N. Entrepreneurship in digital platforms: a network-centric view[J]. Strategic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2018, 12(1): 54-71.
[19]HEIMBURG V, WIESCHE M. Digital platform regulation: opportunities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J]. Internet Research, 2023, 33(7):72-85.
[20]SI S, HALL J, SUDDABY R, et al. Technology, entrepreneurship, innov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digital economics[J]. Technovation, 2023, 119: 102484.
[21]REMANÉ G, SCHNEIDER S, HANELT A. Digital business model types: understanding their mechanisms as recipes to commercialise digital technolog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22, 26(3): 1-27.
[22]OHLERT C, GIERING O, KIRCHNER S. Who is leading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Understanding the adop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in Germany[J]. New Technology, Work &Employment, 2022, 37(3): 445-468.
[23]LIU Q, TREVISAN A H, YANG M, et al. A framework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for the circular economy: digital functions and mechanisms[J]. Business Strategy &the Environment, 2022, 31(5): 2171-2192.
[24]JIANG A, MA J, WANG Z, et al. Does knowledge of digital technology affect corporat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EOs with digital technology backgrounds in China[J]. Applied Economics, 2024, 56(49):5939-5956.
[25]WANG L, CHEN Y Y, RAMSEY T S, et al. Will researching digital technology really empower green development? [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21, 66(10): 101638.
[26]CARDINALI P G, DE GIOVANNI P. Responsible digitalization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ies and green practices[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22, 29(4): 984-995.
[27]LI X, WU T, ZHANG H J, et al. Digital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of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digital technology capability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digital strategy[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and End User Computing, 2022, 34(8): 1-18.
[28]KANDAMPULLY J, BILGIHAN A, BUJISIC M, et al. Service transformation: how can it be achieved? [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 136: 219-228.
[29]BERMEO-GIRALDO M C, VALENCIA-ARIAS A, RAMOS D R, et al.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use of digital marketing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during COVID-19[J]. Informatics, 2022, 9(4): 9040086.
[30]KAMALALDIN A, LINDE L, SJÖDIN D, et al. Transforming provider-customer relationships in digital servitization: a relational view on digitaliza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0, 89: 306-325.
[31]MORADI E, JAFARI S M, DOORBASH Z M, et al. Impact of organizational inertia o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pen innovation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J].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Review, 2021, 26(4): 171-179.
[32]MÜLLER U K, WATSON M W. Long-run covariability[J]. Econometrica, 2018, 86(3): 775-804.
[33]KEININGHAM T, AKSOY L, BRUCE H L, et al. Customer experience driven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0, 116: 431-440.
[34]BELL R. Innovating to survive in competitive markets: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of Chinese digital busines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Science, 2024, 16(1): 1-18.
[35]YI Y Q, CHEN Y, LI D. Stakeholder tie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a business ecosystem perspective[J].Technovation,2022,114:102445.
[36]YANG D, WEI Z, SHI H, et al. Market orientation, strategic flexibility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2020, 35(4): 771-784.
[37]CHEN C H. Corporate key capabilities, innovation policy and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22, 26(10): 1-24.
[38]JIN Y, JI S, LIU L, et al.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anvas: a visual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model[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22, 25(5): 1469-1493.
[39]EVANS S, VLADIMIROVA D, HOLGADO M, et al.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towards a unified perspective for creation of sustainable business models[J]. Business Strategy &the Environment, 2017, 26(5): 597-608.
[40]SAEBI T, FOSS N J. Business models for open innovation: matching heterogeneous open innovation strategies with business model dimension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15, 33(3): 201-213.
[41]GREFF T, NEU C, JOHANN D, et al. Digitization driven design—a guideline to initialize digital business model creation[C]∥SHISHKOV B. Business Modeling and Software Design. Vienna: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8.
[42]BARRETT M, DAVIDSON E, PRABHU J, et al. Service innovation in the digital age: key contribu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J]. MIS Quarterly, 2015, 39(1): 135-154.
[43]TRONVOLL B, SKLYAR A, SÖRHAMMAR D, et al. Transformational shifts through digital servitization[J].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2020, 89: 293-305.
[44]VELU C, STILES P. Managing decision-making and cannibalization for parallel business model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3, 46(6): 443-458.
[45]TEECE D J.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J]. Long Range Planning, 2010, 43(2/3): 172-194.
[46]WINTER J. Digital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empirical insights into the drivers and the valu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s &Technology, 2021, 21(1): 63-75.
[47]VIAL G. Understand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a review and a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 2019, 28(2): 118-144.
[48]PEREIRA F. Business modelling in the dynamic digital space[M]. Berlin: Springer, 2012.
[49]KLOS C, SPIETH P, CLAUSS T, et al.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cumbent firms: a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perspective[J]. IEEE Transactions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 2021, 70(6): 2017-2033.
[50]SEBASTIAN I M, ROSS J W, BEATH C, et al. How big old companies navigate digital transformation[J]. MIS Quarterly Executive, 2017, 16(3): 197-213.
[51]汪志红, 周建波. 数字技术可供性对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研究[J]. 管理学报, 2022(11): 1666-1674.
[52]MIHALACHE O R, VOLBERDA H W.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in transforming economies: a co-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for a global and digital world[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 2021, 17(2): 202-225.
[53]李盼盼, 乔晗, 郭韬. 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跨层次作用研究[J]. 科研管理, 2022(11): 11-20.
[54]GIROTRA K, NETESSINE S. OM forum—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for sustainability[J].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3, 15(4): 537-544.
[55]PERRINI F, TENCATI A. Sustainability and stakeholder management: the need for new corporat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reporting systems[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06, 15(5): 296-308.
[56]GULATI R, KLETTER D. Shrinking core, expanding periphery: the relational architecture of high-performing organizations[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5, 47(3): 77-104.
[57]EDGEMAN R, ESKILDSEN J. Modeling and assessing sustainable enterprise excellence[J].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2014, 23(3): 173-187.
[58]USAI A, FIANO F, PETRUZZELLI A M, et al. Unveiling the impact of the adop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on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21,133: 327-336.
[59]陶俊, 刘璐, 张卫国. 信息技术能力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的影响[J]. 软科学, 2017(10): 10-14.
[60]DUBEY R, GUNASEKARAN A, CHILDE S J, et al. Can big data and predictive analytics improv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19, 144: 534-545.
[61]GOBBO J A, BUSSO C M, GOBBO S C O, et al. Making the links amo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cess safety, and Industry 4.0[J]. 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8, 117: 372-382.
[62]GUO H, GUO A Q, MA H. Inside the black box: how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contributes to digital start-up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Innovation &Knowledge, 2022, 7(2): 100188.
[63]DE SOUSA JABBOUR L A B, JABBOUR C J C, GODINHO F M, et al. Industry 4.0 and the circular economy: a proposed research agenda and original roadmap for sustainable operations[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18, 270(1/2): 273-286.
[64]LI M, LIU N, KOU A, et al. Customer concentration and digital transformation[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Financial Analysis, 2023, 89: 102788.
[65]SABARUDDIN L O, MACBRYDE J, D’IPPOLITO B. The dark side of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23, 25(1): 130-151.
[66]GEBAUER H, FLEISCH E, LAMPRECHT C, et al. Growth paths for overcoming the digitalization paradox[J]. Business Horizons, 2020, 63(3): 313-323.
[67]SCHALLMO D, WILLIAMS C A, TIDD J. The art of holistic digitalisation: a meta-view on strategy, transform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matur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22, 26(3): 2240007.
【免责声明】《现代财经》微信公众平台所转载的专题文章,仅作佳作推介和学术研究之用,未有任何商业目的;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文章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有侵权或非授权发布之嫌,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现代财经-早读分享》是由《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总第3258
期)
编辑整理:蔡子团队
团队成员:陈晨、张晓丹、王建飞、吴玉婷、王晴晴、丁慧、李炳杰、杨国臣、孙桂萍、王敬峰、韩俊莹、庞清月、王旭、张雅彤
审核审校:蔡双立 方菲 胡少龙
长按以下二维码,关注《现代财经》公众微信号(modern-finance)
欣赏和阅读《现代财经》2025年第1期,敬请点击以下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