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作者
除掉鳌拜以后,康熙便开始考虑撤藩。
藩,就是三个汉族异姓王:
平南王尚可喜,驻广东。
靖南王耿精忠,驻福建。
平西王吴三桂,驻云南。
说起来这也是历史遗留问题。早在皇太极时期,尚可喜和耿精忠的爷爷耿仲明就投降了后金,吴三桂则在清兵入关时倒戈,以后又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有这三个独立王国,对中央集权的威胁绝不亚于唐代的藩镇割据。
果然,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就起兵反清。第二年三月,耿精忠也反了。尚可喜的儿子尚之信则在十五年四月发动兵变,接管平南王职权,公开倒向吴三桂。
三藩俱反,天下动荡。
事情是尚可喜惹起的。他深知兔死狗烹的道理,又希望为子孙谋得富贵,便向皇帝申请告老还乡,留下儿子尚之信袭爵镇粤。康熙批准了第一项,却否决了第二项。吴三桂和耿精忠见事不妙,也上书自请撤藩,由朝廷安插。康熙当然知道这是故作姿态,却批示说:允王所请,趣装北来。
吴三桂不反也得反了。康熙则认为此人迟早要反,撤不撤藩都一样。只不过他没想到,吴三桂那把火竟烧得迅猛异常,以至于达赖喇嘛出面建议裂土罢兵,索俄图等人提出杀主张撤藩的大臣谋求和解。康熙帝断然拒绝。他说:朕素不肯诿过臣下,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
那就调兵遣将,坚决打下去。
这场战争进行了八年,三藩俱败。吴三桂病死,耿精忠处死,尚之信赐死,藩王建制全部撤销。想当初,局势非常凶险。盘踞福建的耿精忠,甚至与驻守台湾的南明延平郡王郑经联络,共谋反清复明,只不过没有行动而已。
台湾问题必须解决。
事实上,清廷也一直在努力。康熙元年五月初八郑成功去世后,双方便开始接触,但多次谈判都没结果。这里面的麻烦在于,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顺治十八年,他去世前南明永立帝又被吴三桂杀了。那么请问,台湾该算谁的?
康熙认为是大清的,这件事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三藩之乱平息那年正月,郑经病逝。继承王位的儿子郑克爽年仅十二岁,只好在两年后投降,被封为公爵。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夺回的台湾也纳入了大清版图,隶属于福建省。
现在,要对付俄罗斯。
俄罗斯在当时被称为罗刹。清兵入关时,他们趁机入侵黑龙江流域,在多尔衮去世那年占领黑龙江达斡尔人的城堡雅克萨,还向中国提出关于领土的无理要求。这当然是不能接受和容忍的。大清帝国不同意,东北人民也不同意。
于是,三藩之乱平息后的第二年,康熙帝再次巡视东北地区,部署对俄斗争。三年后,雅克萨战役打响,俄罗斯人两次都吃了败仗,只好坐下来谈判。几番唇枪舌剑后,《中俄尼布楚条约》于康熙二十八年七月签订。两国以外兴安岭、格尔毕齐河和额尔古纳河划界,由此赢得百多年的边境和平。
摆平了俄罗斯,康熙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噶尔丹。
噶尔丹是蒙古部落的首领之一。元顺帝逃回大漠,蒙古帝国崩溃之后,这个民族在明代末期形成了四大部分:
漠南蒙古,即内蒙古。
漠北蒙古,即外蒙古,也叫喀尔喀蒙古。
漠西蒙古,又叫厄鲁特蒙古。
青海蒙古,分布在今青海省境内。
与清人关系最好的是漠南蒙古科尔沁部,早在明代万历四十年他们就开始通婚,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都娶了科尔沁部的贝勒之女,还不止一个。顺治皇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以及两任皇后和两个妃子,也都来自科尔沁。在清人入关前后,科尔沁部也是蒙古人中娶清室公主最多的。
联姻的意义非同寻常。要知道,漠南六盟的大多数领主来自蒙古帝国的黄金家族——博尔济吉特氏,比如哲里木盟的科尔沁部、昭乌达蒙的敖汉部和奈曼部。不过,只有察哈尔部才是皇室嫡裔,世袭蒙古汗位,帝玺代代相传,与大兴安岭东边的新兴力量却并不友好,甚至堪称劲敌。
但是,科尔沁部带头倒向努尔哈赤后,其他各部也纷纷改换门庭。最后,察哈尔部被皇太极击败,首领林丹汗逃往青海,病逝于大草滩。他的遗孀和儿子在鄂尔多斯向多尔衮俯首称臣,献出传国玉玺,彻底放弃了恢复大元的念头。
有此资本和底气,第二年皇太极便仿照汉制称帝。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贝勒也共襄盛举,承认大清皇帝继承自己帝国的大统,上尊号博克达车臣汗,是两个民族的共主。
皇太极投桃报李,称帝十二天后便大封诸爵。早就归附后金的汉人,孔有德封恭顺王,耿仲明封怀顺王,尚可喜封智顺王。娶了皇太极次女、成为固伦额驸(驸马)的林丹汗之子额哲封和硕亲王,科尔沁部更是封王五人:
巴达礼,何硕土谢图亲王。
吴克善,和硕卓礼克图亲王。
布塔齐,多罗扎萨克图郡王。
满朱习礼,多罗巴图鲁郡王。
孔果尔,多罗冰图郡王。
再加上其他部的,蒙古首领封王的竟多达九人。皇太极的自家兄弟子侄,封王的反倒只有七个:
和硕礼亲王代善,皇太极之兄。
和硕正亲王继尔哈朗,皇太极堂弟。
和硕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之弟。
和硕裕亲王多铎,皇太极之弟。
和硕肃亲王豪格,皇太极长子。
和硕成亲王岳讬,皇太极侄子。
多罗武英郡王阿济格,皇太极之弟。
显然,大清开始使用新国号之时,便已经有“民族联合政府”的意味。这种由军事同盟变成的政治文化联盟,当然具有吸引力。多年以后漠北蒙古加入,也不奇怪。
不服的只有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第二年,他率军攻入内蒙古,兵锋直指北京。这事他倒是跟俄罗斯人打过招呼,满心以为会得到帮助,没想到那些家伙只是坐观虎斗。康熙则调兵遣将迎战,之后又两次御驾亲征。噶尔丹不敌,三十六年闰三月服毒自杀。被他们驱逐出境的漠北蒙古回到原住地,接受了大清的册封。
西藏问题也渐次解决。因为蒙藏两族的关系在明代就非常密切,四世达赖便是成吉思汗后裔俺答汗的长孙。噶尔丹死后,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又控制了西藏,康熙当然不能坐视不管。五十九年,清军入藏击退准噶尔蒙古,将居住在青海塔尔寺的七世达赖格桑嘉措护送回藏,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此后,经过雍正和乾隆两代的努力,帝国对西藏的管理制度化。中央政府派遣驻藏大臣作为钦差监临,行政事务则由统属于达赖喇嘛的噶夏(地方政府)处理。
达赖和班禅,也都具有朝廷命官性质。
新疆维吾尔族地区实行军民分治。军治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的军政和戍务,民政则交给伯克。伯克是突厥语“官员”的音译,古已有之,乾隆二十四年改世袭为任命,名目繁多,官阶则从三品到七品不等,颇有民族自治的意味。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有些类似,部落首领降清并且有战功的封为土司,其他授为土官。土司隶属于兵部,土官隶属于吏部,他们的贡赋又会计于户部。雍正年间推行改土归流,许多土司和土官的权利被剥夺,朝廷派遣的流官接管了军政和民政,西南各省终于向内地行省看齐。
至此,所谓“寰宇一统”基本实现。
这可以说是列祖列宗的愿望。其实,早在顺治二年三月初一讨论祭祀历代帝王庙时,清人就提出,明代祭祀的帝王里面只有忽必烈是不够的,应该将成吉思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和金世宗完颜雍也加进去,当然也要祭祀明太祖朱元璋。如此用心,确实可谓良苦。
然而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如果民不聊生,祭祀再多的帝王也没有意义。在这方面,康熙倒是未敢懈怠,亲政后便终止圈地,鼓励垦荒,轻徭薄赋,治河恤商,到五十一年更是宣布新增人丁永不加赋。他说,人丁增加了,地亩并未变多,为什么要加税?人口普查可不是为了多收钱粮。
结果是逼出了另一项制度改革——摊丁入亩,也就是将人头税并入财产税,以土地作为征收的计量单位。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没有的不交。这样一来,至少是失地农民不会藏匿,可以去做佃户或者佣工,反倒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当然有利于社会稳定。不过,这项改革在康熙朝只是试行,全面推广和其他事业的完成则有待来人。
那么,谁又能接过康熙的答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