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作者
皇位的继承人原本不是问题。
按照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康熙福气不小,共有三十五个儿子。虽然有十五个夭折,也还剩下二十,其中年龄最小的胤祕是他六十三岁那年生的。何况皇帝二十一岁时,皇后赫舍里氏就为他生下嫡子胤礽,第二年便被立为太子。那么请问,既非无嫡,亦非无储,更非无子,有什么问题呢?
问题就在建储太早,皇子太多。
不妨看看几个有代表性的:
大阿哥皇长子胤禔(读如之),康熙十一年生。
二阿哥皇太子胤礽(读如仍),康熙十三年生。
三阿哥成亲王胤祉(读如止),康熙十六年生。
四阿哥雍亲王胤禛(读如真),康熙十七年生。
五阿哥恒亲王胤祺(读如其),康熙十八年生。
七阿哥淳郡王胤祐(读如佑),康熙十九年生。
十阿哥敦郡王胤䄉(读如俄),康熙二十二年生。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胤礽这太子不好当。上面有两个年长两岁的哥哥,二十七岁就封了郡王。下面那些弟弟,三阿哥胤祉与皇长子同时封郡王,二十二岁。同时受封贝勒的胤禛二十一岁,胤祺二十,胤祐十九,个个生龙活虎。
太子自己似乎也有问题。据说,他曾大发牢骚称: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这句话记载于朝鲜史书,真实性存疑。但朝中大臣分为索额图为首的太子党,明珠为首的反太子派,则是事实。康熙怀疑太子党要抢班夺权,那就更是事实。至于骄奢淫逸或暴戾不仁的毛病,则或许有的。
于是,康熙把他废了。
第一次废太子的时间,是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当时皇帝出巡塞外,驻跸布尔哈苏台,发现胤礽每晚都在自己的帐篷外探头探脑,从裂缝中窥视动静。康熙立即警觉。事后他对众人说: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
现在看来,这多半是康熙疑神疑鬼。皇长子胤禔却担心太子东山再起,死灰复燃,便上奏说:欲诛胤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康熙闻奏,大为震惊。如此罔顾君臣大义、手足之情,岂非乱臣贼子?天理不容,国法也不容。
十月十五日,根据三阿哥胤祉提供的线索,牧马厂蒙古喇嘛巴汉格隆落网。犯罪嫌疑人供认不讳,大阿哥确实指使他施行巫术,妄图咒死太子胤礽。康熙伤心又愤怒。十一月初一,他下令削去胤禔直郡王爵位,严行圈禁。
半个月后,皇帝召集满汉大臣,议立太子。
旨意是在畅春园面谕的,话说的也很诚恳,至少看起来诚恳。大意是:国家鸿业乃祖宗所贻,务令安于磐石,不能托付无人。皇太子所关甚大,尔等又素为朕所信任,定然要畅所欲言,从胤禔以外诸阿哥中举奏一人。众议谁属,朕即从之。但在议论时,不可互相瞻顾,别有探听。
结果,推举的人选,是八阿哥胤禩(读如祀)。
胤禩,康熙二十年生,三十七年与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和七阿哥胤祐同时封为贝勒,当时十八岁。没想到十年功夫,他居然可以竞争储位,这让康熙暗暗吃惊。更让皇帝警觉的是,另立胤禩,大阿哥要杀废太子时就说过。为什么面谕议储的当天,朝中大臣竟异口同声奏举此人?
可疑,十分可疑。那就彻查。
这一查就真相大白,奏举胤禩果然是“互相瞻顾,别有探听”的结果。领头串通一气的,恰恰是明令不得参与此事的满人大学士马齐。如此结党营私,公然挑战皇权,又岂能容忍?于是,康熙将马齐夺职拘禁,其他人也各有处分。
那么,说好的“众议谁属,朕即从之”呢?
自然也不能算数。议储的当天,康熙就断然否决了胤禩接班的提案,第三天又将囚禁的废太子胤礽释放。到第二年三月,干脆复立胤礽为太子,彻底断了那些人的念想。
毫无疑问,这是不得已。不让胤礽复位,就总会有人要想入非非。因此同年十月,康熙又正式册封诸子:
皇三子胤祉,三十三岁,由成郡王晋爵成亲王。
皇四子胤禛,三十二岁,由贝勒直接晋爵雍亲王。
皇五子胤祺,三十一岁,由贝勒直接晋爵恒亲王。
皇七子胤祐,三十岁,晋爵淳郡王。
皇十子胤䄉,二十七岁,晋爵敦郡王。
皇九子胤禟(读如唐),二十七岁,册封贝勒。
皇十二子胤祹(读如陶)二十五岁,册封贝勒。
皇十四子胤禵(读如题)二十二岁,册封贝勒。
八阿哥胤禩呢?原封不动还是贝勒。
哈哈,谁让他是“反太子派”的核心人物呢!
康熙此举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希望从此安生,谁都不要争不要吵。可惜事与愿违,两派明争暗斗如故,皇太子也被认为行为更加乖张。康熙无奈,在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颁旨再废太子,十月十九日又下令将其禁锢于咸安宫,这次他的决心很大,声称谁敢再保胤礽,立即杀无赦。
胤禩那派也没占着便宜。康熙甚至说,二阿哥胤礽固然不得人心,但是收买人心的更为险恶。朕只怕日后会有形同猪狗的阿哥,兴兵发难,逼朕逊位立胤禩。若果如此,朕唯有含笑而殁耳。这话如果真有,简直是在冷笑。
二阿哥不行,八阿哥也不行,那么他想立谁?
谁都不立。
事实上康熙当年立太子,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皇后赫舍里氏生下胤礽就去世了,二是当时正在学习汉制。现在他发现,这个汉字学不得。只要有皇太子的设置,就会骨肉相残,祸起萧墙。最好的办法,是连储位也都废了。接班的人选藏在心里,临终之际再以遗诏方式宣布,才最安全。
那么,这样就当真太平了吗?
也没有,康熙担心的皇子停尸相争之事,倒是确实没有发生。胤禛也按照遗诏即位,成为雍正皇帝。然而他执政的十三年间,兄弟恶斗不止,流言蜚语不断,还有人说老爷子是被他毒死的,更有人说他篡改了遗诏云云。
这些都是无稽之谈,康熙一贯反对庸医用人参,怎么会去喝胤禛进的参汤,参汤又岂是可以随便进的?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更不可能。清制,只要提到皇子就必须在序号前面加“皇”字,康熙遗诏就是: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这是改得出的?
何况,改得了汉文,也改得了满文。
不过,雍正的继位确有瑕疵。康熙帝十三日驾崩,遗诏却拖到十六日才宣读,还只有满文的,结果引起质疑。雍正的解释是:满汉一体,宣读哪种都一样。这种说法未免强词夺理,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根本就没有遗诏,只有康熙召见七皇子和隆科多时的遗言。当然,这也反过来证明,篡改遗诏的说法不能成立。但,如果只有遗言,岂非口说无凭?
雍正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登基第二年的八月十七日宣布,他已将建储之事的旨意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于乾清宫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后。当然,乾隆皇帝继位,用的是雍正八年藏在圆明园的传位诏书。但可以肯定,秘密建储的制度建立后,皇位继承就不成问题。
这是康熙和雍正两代人努力的结果。
鳌拜之后,无权臣跋扈。撤藩之后,无地方割据。雍正之后,无储位之争。贪丁入亩之后,无饥民造反。历朝历代都有的问题,康熙和他的继承者全部解决或基本解决。
解决不了的只剩一个: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