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作者
到达古里的叫达.伽马,葡萄牙人。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部,拉丁文的意思是温暖的港湾。按照中国的标准,这是一个小邦,现在的国土面积只比重庆市略大。直到晚清,满腹经纶的大学士徐桐也仍不承认这个国家,包括旁边的西班牙。他说,西班有牙,葡萄有牙,牙而成国,始所未闻,怎么可能存在?笑话!
然而,开西方世界风气之先的,却正是这个小不点。
小不点本是幸运儿。此前,被称为“黑死病”的大瘟疫席卷欧洲,至少有四分之一的人死于非命,葡萄牙却是受害程度最小的。因此,等到欧洲经济全面复苏时,这个国家的人口数量便急剧膨胀,以至于其狭小的国土容不下了。
接下来的危机,是黄金和白银的短缺。
黄金和白银是用来铸造货币的。快速的经济发展很需要他们来维持周转,欧洲的金银存储量却严重不足,葡萄牙更是基本上依赖于进口。麻烦还在于,这些不可或缺的贵金属总是源源不断地流向亚洲,因为要购买东方的奢侈品,以及本地并不出产的香料,比如丁香,胡椒,肉桂和豆蔻。
这些东西并不起眼,却是刚需。没有了他们,餐桌上的肉食难以下咽,教堂里的仪式无法举行,药剂师将对某些疾病表示无能为力。然而,香料从原产地几经周折卖到消费者手里时,由于可以想见的种种原因——比如路途遥远,运费高昂,关税极重,且有风险,其价格已经等同于白银。
更何况,商道还不被自己人掌握。
香料之路传统上有海路两条,都要先运往地中海,再由威尼斯或热那亚的商人转手。但是现在,曾经确保商旅畅通无阻的蒙古帝国已经解体,好战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则在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的二十年后,灭亡了拜占庭帝国,还将首都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意思是伊斯兰之城。他们与欧洲的基督徒相互仇恨,地中海由通途变成了牢狱。葡萄牙则与穆斯林的北非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只有一步之遥。
葡萄牙人决定突出重围。
选择是明智的,毕竟,邻国西班牙比四川省还大。与其跟他们在陆地上纠缠不清,还不如另辟蹊径。而且,葡萄牙朝野上下都对海外扩张摩拳擦掌:商人可以发家致富,教会可以扩充势力,贵族可以得到封地,平民则能够趁机去寻找新的生活。他们需要的,只是强有力的支持和领导者。
这个人也出现了,他就是亨利王子。
亨利王子在历史上是被称为“航海家”的。葡萄牙人还在他逝世五百周年时,在里斯本建立了航海纪念碑。纪念碑有如船只张开巨大的风帆,亨利王子则站立船头,尽管此君并未亲自远航。但,如果不是他开办航海学校,修建天文台和研究所,网罗有关学科的顶尖人才,给予民间造船业优惠政策(比如建造百吨以上船只均可从皇家森林免费得到木材)等等,蕞尔小邦葡萄牙又岂能走在西方世界的最前列?
成绩无疑是骄人的:
1420年,占领马德拉群岛。
1427年,发现亚速尔群岛。
1460年,到达佛德角群岛。
这些发现让亨利王子大为满意,并毫不犹豫地宣布他们归葡萄牙所有。唯独在加那利群岛他碰了钉子——两次入侵都被当地土著打败,只好拱手让给更为强大的西班牙。
葡萄牙人的旗开得胜,却是土著黑人的灾难之始。某个阴暗的日子,那些“航海家”从非洲带回来的“货物”竟是黑人。这十个不知所措的俘虏在市场上被高价出售,让没能参加航海的人羡慕不已。此后又有更多的黑奴被贩卖,亨利王子甚至许诺探险者可以得到百分之二十的分成。朝野上下对他“挥霍浪费”的指责立即烟消云散,远航成为惨无人道但有利可图的新兴产业,他们心里却居然没有罪恶感。
这是血染的航线。
航线继续在开通,而且越走越远。亨利王子去世二十七年后,三十七岁雄心勃勃的船长迪亚士从里斯本出发,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两年前他就到过佛得角,这次自然熟门熟路,也更加胆大妄为,居然从北半球到了南半球,越过了南回归线,还在今天的纳米比亚立了一根石柱。
迪亚士却意犹未尽。实际上他此行的使命,就是要发现地图没有标注的地区,并找到非洲大陆的最南端。只不过他意识到使命已经完成,是在身处印度洋以后。当时,迪亚士发现海岸线从东西向变成了东北向,非洲向北湾区的部分也清晰可见。出身于航海世家且经验丰富的他立即判断,绕过非洲通往印度的道路找到了,以后就可以直接购买香料。
这时,已是船队离开里斯本的第二年。
返航途中,迪亚士将非洲南端的一个海角,命名为托尔门托,意思是风暴角。然而,其他葡萄牙人比他乐观,将这个风急浪高的地方改名为好望角,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次发现无疑将给自己带来好运,实现图谋已久的愿景和愿望。
对此,后来“发现新大陆”的哥伦布不以为然。
哥伦布是意大利热那亚的水手。在他看来,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线到达印度,只是理论上的可能,实际操作起来却绝非易事,更非捷径。正确的方式不是向南绕道,而是向西直航。因为地球反正是圆的,西行的航线还更短更近。
葡萄牙王室的专家对哥伦布的想法嗤之以鼻,国王打发了这个“满脑子幻想并夸夸其谈”的家伙。幸运的是,经过多年苦口婆心和坚持不懈的游说,西班牙王室与哥伦布达成协议,任命他为海军大将。如果能够发现新土地,他将成为那里的世袭总督,有权将总收入的十分之一留归己有。
这笔买卖,双方都合算。
于是,郑和逝世五十九年后,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带着给印度君主和中国皇帝的国书从巴罗斯港出发,在远航七十一天时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绝处逢生的哥伦布大喜过望,兴奋地将当地土著叫做印第安人。尽管此后他又到了古巴和海地,但终其一生都误以为到了印度。
得到消息的葡萄牙国王毁清了肠子。当时,由于遇到了风暴,返航的哥伦布不得不在里斯本停靠。听完这家伙洋洋得意的讲述,陛下立即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白白送给竞争对手天上掉下的馅儿饼。所以,他虽然放走了哥伦布,却公然宣布这次在大西洋的发现不属于西班牙,而属于葡萄牙。
西班牙当然不能接受。
此刻,唯一能够进行调停的只有罗马教皇,而时任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碰巧是西班牙人。经过一年的讨价还价,两个争夺海上霸权的国家达成协议,在佛德角以西大约两千公里处画一条分界线,东边归葡萄牙,西边归西班牙。不过当时没人知道南美洲长什么样子,结果巴西变成了葡萄牙的。
这份协议,就是《托尔德希拉斯条约》。
如此肆无忌惮的瓜分世界,只有狂妄无知又贪得无厌的强盗才想得出,但对于那两个国家倒也管用。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远征美洲,却并没有到过印度。真正到达印度,并且走得更远的,仍然是取道非洲南端的葡萄牙人。
开辟印度航线的,则正是前面提到的达.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