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作者
集权首先要改制。
改制不是康熙一人之事,要改的也不仅是满制,还包括明制,最早的改革者则是皇太极。崇祯九年三月初六,他将满语叫做笔帖赫包、汉语意为书房的文馆改为内三院,设立内院大学士,只不过叫笔贴赫大。这当然是夹生饭,意义却非凡。因为三十四天以后皇太极就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了。
顺治十五年七月十五,内院被仿照明制改为内阁。但是世祖皇帝驾崩才半年,便又改了回去。辅政大臣还要替康熙宣布:朕兹于一切政务,欲率循祖制,咸复旧章。这当然是倒退。因此,康熙九年八月便恢复内阁,遂成定制。大学士的殿阁衔,则在乾隆十三年由四殿二阁改为三殿三阁。
那么,这是明制吗?
也是也不是。
废除宰相制,实行内阁制,这是朱元璋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清人全盘继承。大学士加殿阁衔,也一样。不过明代的内阁大学士官阶很低,级别和待遇要看本职。比如徐光启就是以礼部尚书之职,兼东阁大学士的。后来加太子太保衔兼文渊阁大学士,仍然是礼部尚书。清代大学士的级别却非常高,康熙时正二品,雍正升为正一品,堪称位极人臣。
除了大学士,还有协办大学士和内阁学士,关阶分别为从一品和从二品,这也是清的发明。他们都有定员:大学士四人,协办大学士两人,内阁学士十人,不像明代那样阁臣时多时少。看来,清这学生,做事比老师还要认真。
另一项重要区别,是中央所有部门除宗人府,都要配置满员和汉员。大学士满二汉二,六部尚书满一汉一。这当然是清代特色,满官也实际上重于汉官。李鸿章能够以文华殿大学士居阁臣之首,是只有晚清才可能发生的事情。
不过,清代内阁虽然地位崇高,却不会出现权臣。因为本朝皇帝大多能够亲政,而亲政的也都勤政,包括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像明代的嘉靖、万历和天启那样,将政务交给大学士,朱笔交给大太监的,清代绝对没有。他们宁可活活累死或者犯错误,也绝不允许他人插手,大权旁落。
清,不会有张居正,也不会有魏忠贤。
这也是明清两代的重要区别。
榜样是康熙做出的。晚年,他右手患病不能写字,就用左手批旨,断不假手于人。内阁的职能只是代阅奏章、票拟批答、赞襄机务和总裁史录等等。康熙时期的大学士,确如朱元璋和朱棣希望的那样,仅仅是皇帝的高级秘书。
逐渐淡出政治中心的,还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清初的最高决策机关。权力最大时,据说一旦做出决定,虽至尊不能如之何。如此旧制,当然非改不可。因此,通过裁员和自然减员等方式,康熙逐渐将其变成普通的议事机构,进而变成咨询机构。他去世以后,则干脆被新机构替代。
这个新的机构,叫军机处。
军机处的设立,不早于雍正七年,不晚于十年。起先是因为对西北用兵,必须决策迅速,而且封锁消息,这才特事特办,临时建立相当于“最高指挥部”的军机房,后来改叫军机处,全称则准确地表述为“办理军机事务处”。
然而中华帝国的惯例,总是临时的变成常设的,并替代法定的机构。军机处也一样。由于并非正式衙门,所以没有定员,由皇帝随意召大学士和六部尚书或侍郎入直。他们的头衔也不是官职而是差使,叫“办理军机大臣”或“军机大臣上行走”和“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很清楚,办理和行走,都是动词,不是名词。
议政王大臣会议,当然也不再开了。
军机处却不再仅仅只管军务,也管科举考试、案件审理和官员任命等等。中央六部九卿,地方督府藩臬,甚至内阁成员,候选人名单也都有军机大臣提出,交皇帝裁定。从此内阁行同虚设,大学士成为荣衔。道理也很简单:他们既有定员,官阶又最高,一不小心就会变成过去的宰相。这可是清代绝对不能允许的,军机处之类也迟早会被发明出来。
有趣的是,地方上的管理却比明代制度化。
明代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叫省,这是元的遗产。元人为了实施统治,控制所有军民人等,在全国各地设置了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别负责地方上的行政、军事和监察,简称行省、行院和行台。
行省的概念,由此诞生。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却保留了行省。明代行省除北直隶和南直隶,外还有十三个,只不过将衙门改为三司:
布政史司,管财政和民政,俗称藩司。
按察史司,管监察和司法,俗称臬司。
都指挥使司,管军政,俗称都司。
这个遗产清代基本继承,包括布政使俗称藩台,按察史俗称臬台,但是去掉了都指挥使,变成二司。所以清代的省府和省长都有两个:藩台从二品,臬台正三品。
省的数量则变多了,依《清史稿》之序为:
直隶,即明代北直隶,省会在今保定市。
江苏,由江宁和苏州首字得名,省会在今南京市。
安徽,由安庆和徽州首字得名,省会在今安庆市。
山西,即明代山西省,省会在今太原市。
山东,即明代山东省,省会在今济南市。
河南,即明代河南省,省会在今开封市。
陕西,从明代陕西省分出,省会在今西安市。
甘肃,从明代陕西省分出,省会在今兰州市。
浙江,即明代浙江省,省会在今杭州市。
江西,即明代江西省,省会在今南昌市。
湖北,从明代湖广省分出,省会在今武汉市武昌区。
湖南,从明代湖广省分出,省会在今长沙市。
四川,即明代四川省,省会在今成都市。
福建,即明代福建省,省会在今福州市。
广东,即明代广东省,省会在今广州市。
广西,即明代广西省,省会在今桂林市。
云南,即明代云南省,省会在今昆明市。
贵州,即明代贵州省,省会在今贵阳市。
这就是内地的十八行省。新疆和台湾建省,以及东三省的建立,要到光绪年间。青海、西藏和内蒙古的管理,则又另当别论。不难看出,十八行省与明代大致相同,跟现在也区别不大。许多省历史,竟长达六百多年之久。
难怪中国人之间,会以“某省人”相区别。
省之上另派中央政府官员,明清两代也一样。只不过清的总督和巡抚不再临时特派,而是常驻地方的实官。巡抚从二品,辖区为一省;总督正二品,辖区有大有小。到乾隆三十年,形成“八督十五抚”格局,遂为定制。
直隶总督,管直隶,该省不设巡抚。
四川总督,管四川,该省不设巡抚。
湖广总督,管湖北和湖南。
两广总督,管广东和广西。
云贵总督,管云南和贵州。
闽浙总督,管福建和浙江,后加台湾省。
陕甘总督,管陕西和甘肃,后加新疆省。
两江总督,管江苏、安徽和江西。
山西、山东、河南,只有巡抚,没有总督。
可见,总督和巡抚都不能看作省长。总督例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所以俗称大帅和制台。如果是大学市任总督则俗称使相。巡抚加衔与之相同,但为副职。因此严格地说,总督和巡抚是中央派驻地方之上级官员。他们都不像布政使和暗察使那样还有属员或副职,便是证明。
明清两代的藩司和臬司,都可以派出道员。布政使派出的叫分守道,按察使派出的叫分巡道,相当于观察员。乾隆十八年以后,道员定为正四品,也不再临时派遣,从此成为实官,俗称道台。于是藩台和臬台两位省长之上,有巡抚和总督,之下则有道、府、州、县,层级甚多。
这当然是为了中央集权,而且比明代更加制度化,所以督抚之职不肯轻易授人。康熙朝的巡抚,将近半数来自汉军八旗,加上满八旗的,旗人要占到七成。总督中的汉人则不到百分之十六,出任两江总督的竟只有于成龙一个。
山西、陕西和甘肃西北三省巡抚,更定为满缺。
东北以盛京(今沈阳)为留都,设为封禁之区。总管为昂邦章京,后来改为盛京将军。康熙十五年和二十二年又设吉林将军和黑龙江将军,光绪三十三年才变成东三省。
有了这样的布局,原来大明帝国的疆域,便都在新王朝的治下。康熙十年九月,十八岁的玄烨回到盛京,以“寰宇一统”告祭祖陵。但这与其说是宣告,不如说是宣誓。要想真正实现这个目标,康熙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