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藏书阁 | 他的一生在阅读中显影:加缪阅读史

文摘   2024-11-07 12:36   上海  

1913年的今天,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孟多维市。几乎不必再描述加缪的盛名,他在44岁正值壮年时便斩获诺贝尔文学奖,但3年后的一场意外车祸,过早中止了他的写作生涯。

加缪短暂一生留下的文学思想遗产,时常被误解。人们简单化地将他称为存在主义者。然而事实上,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直到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访谈,加缪始终在强调自己与存在主义者的区别。


在1945年的《待奉》杂志访谈中,加缪把存在主义分成两种形态,一种由克尔凯郭尔延伸到雅斯贝尔斯,“借助对理性的批判,通向神性”;另一种,他称为无神论存在主义,“涉及胡塞尔、海德格尔和不久之后的萨特,它同样以某种神化收尾,不过仅仅是对历史的神化,历史被视为唯一的绝对”。阿尔贝·加缪的思想如同钟摆,摆荡在这两者之间。他赞成帕斯卡尔、尼采、克尔凯郭尔和舍斯托夫为存在主义铺设的地基,但地基之上,由萨特等当代法国存在主义者完成的建筑的建筑却与这地基不相符合,仿佛绵延不绝的思想根须,只哺育出一根招摇的藤蔓。



在阅读中,加缪搭建着自己独特的文学谱系,透过阅读,他完成了作为小说家与戏剧家的使命。加缪的阅读有着清晰的趣味取向。他读过的不少书,后来都成为其思想的助燃剂,其中有些,更被他改编成戏剧搬上舞台。


在加缪的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条阅读的轨迹,透阅读的轨迹,他的一生也得以显影。


在我们这个数位化的时代,阅读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思想封缄在词语之下,唯有阅读能够打开它,完成它,并使它得到延续。


本期ZiWU誌屋灵感藏书阁,就让我们一起走入阿尔贝·加缪的书柜。




纪德:《地粮》

加缪熟悉纪德的全部著作,《地粮》是他读到的第一本纪德。那是1929年12月,加缪16岁,在姨夫居斯塔夫·阿库那里做助手。阿库经营着一家肉店,但他并非刻板印象中粗鲁的屠户,他喜欢阅读。正是他把《地粮》借给加缪,在加缪心中种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

《地粮》是安德烈·纪德的长篇散文诗,动笔于1895年纪德结婚那一年。1897年该书在法国出版,并在一战后受到追捧,影响了加缪一代的法国作家。

在形式上,《地粮》揉合了抒情片段、回忆、诗歌、旅行笔记和格言等多种体裁,如同一首瑰丽的华尔兹舞曲,盘旋在纸页之上。

这部长篇散文诗受到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影响,但构成《地粮》的直接材料,则是纪德的北非之行。那次旅行让他从清教徒式的家庭氛围中解放出来。和尼采一样,写作《地粮》时期的纪德,反对家庭、责任和稳定,追求冒险、动荡和热情。书中名言“家庭,我憎恨你”,是纪德备受压抑的心声,也是他向僵硬的社会秩序发出的呐喊。即使到了今天,只要那种窒息人的低气压仍存在,我们就能听见纪德隐秘的回声。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1932至1933学年,加缪临近中学毕业。彼时他已读完了纪德的所有作品,并开始了他在文学上的初步探索。加缪的老师让·格勒尼埃是他这一段时间的伯乐。正是格勒尼埃促成了他与《追忆似水年华》的初次相遇。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构思于1909年,并于1913年至1927年间陆续出版。该书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主人公在19 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上流社会中成长、成熟的经历。法国作家安德烈·莫罗亚评价说,这部巨著是20世纪前半叶法国小说中最值得纪念的杰作,因为普鲁斯特发现了新的“矿脉”,在他的笔下,“人的精神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说的目标变成描写为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

《追忆似水年华》的笔法与结构时常为人所称道。这部七卷本的巨著,没有采用常见于成长小说中的线性叙事手法,而是任由整个世界在主人公枝枝蔓蔓的回忆中打开。普鲁斯特使用了一种近乎现象学观察的方式描写事物,他不单单只描写事物本身,而是会描写事物在周遭环境中,在人的心灵里产生的光晕。

因此,这部长篇小说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经典,当然,它也是一部经常被阅读,却很少有人读完的宏篇巨著。


苏维托尼乌斯:《罗马十二帝王传》

加缪高二时,在他的老师让·格勒尼埃的课堂上听闻到了这本书。格勒尼埃回忆,加缪特别留意到了卡利古拉皇帝的呼喊:“他们都是有罪的!”他写于1944年的戏剧《卡利古拉》即以苏维托尼乌斯此书为蓝本。

盖乌斯·苏维托尼乌斯·特兰克维鲁斯约生于公元69年至公元70年间。他的生平故事许多难以考证,只知道他文才出众,受到小普林尼赏识,后来更成为哈德良的侍从秘书长。在宫廷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写下《罗马十二帝王传》,记叙罗马帝国初年从尤利乌斯·凯撒到图密善的十二位帝王的秩事。除该书之外,苏维托尼乌斯著作颇丰,涉及历史、自然史、博物学和文法。这些著作大多散佚,《罗马十二帝王传》是他唯一一部相对完整留存的著作。

该书出版于公元120年。写作过程中,苏维托尼乌斯广泛查阅了罗马皇室档案,与小普林尼的关系,亦使他可以便利地阅览元老院记录的记录,故《罗马十二帝王传》富有史料价值。但在19世纪时,许多古典学家认为此书近乎野史。

与塔西托、普鲁塔克之类有着强烈伦理倾向与史学观点的著者不同,《罗马十二帝王传》里充斥着大量难辨真伪的轶闻,个中记载有时会自相矛盾。而苏维托尼乌斯亦非严肃历史作家,他一视同仁地书写皇帝和妓女,对罗马官职系统与希腊语詈语有着同样强烈的兴趣。他对罗马皇帝血腥、堕落的宫廷生活的描写有时过分夸张。但他的笔触辛辣、简朴,是优秀的拉丁语散文,这部著作若是当成文学作品来阅读,也不乏戏剧性,故加缪选择才以其为蓝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卡利古拉形象。


夏多布里昂:《墓畔回忆录》

1947年6月,《鼠疫》发行后,加缪开始读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忆录》,他很快就被这本书的语言吸引,想要在自己司汤达式的坚硬风格里面融入夏多布里昂的浪漫缱绻。

1848年,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逝世。其后两年,夏多布里昂自传《墓畔回忆录》的定稿终于问世。这部书的写作始于1809年,讫于1841年。但夏多布里昂坚持这些文字需要留到其死后再正式发表,其生前,只在少数私人沙龙里披露过部分内容。

《墓畔回忆录》显然受到卢梭《忏悔录》的影响,作者描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种种历史事件,从大革命到第一共和国的建立,从拿破仑王朝到波旁王室复辟再到七月王朝的统治。在此宏阔的背景之下,夏多布里昂向读者诉说其内心的隐秘。这部著作有着散文诗般的笔触,其中忧郁而浪漫的情调影响了包括维克多·雨果在内的浪漫主义者。


陀思妥耶夫斯基:《群魔》

加缪20岁时就读到了《群魔》,1953年,他开始着手将《群魔》改编成戏剧,但直到1959年才正式完成。在戏剧《群魔》的前言中,他写道:“   《群魔》是我列在所有其他作品之上的四五部作品之一。我有多种理由可以说,我是由这部作品哺养长大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于1872年发表了《群魔》,这是他自西伯利亚流放归来后写的四部作品之一。《群魔》书名的典故出自《路加福音》,福音书中记载,耶稣与门徒来到格拉森镇,遇见了一个被魔鬼附身的人:“耶稣问他说:你名叫甚么?回答说:我名叫群,因为我们多的缘故。”耶稣于是将群魔从那人身上驱赶出来,让群魔与山上的猪为伍。

《群魔》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彼时的俄国盛行政治与道德上的虚无主义,《群魔》即描绘了此种虚无主义的恶劣后果。该书以轰动一时的涅恰耶夫案为原型,描述了激进的虚无主义思想如何如群魔一般腐蚀人心,将人物引向犯罪道路。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曾大量引述《群魔》作为例证,他尤其关注《群魔》中那位贵族尼古拉·斯塔夫罗金的非道德主义思想。


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很多人说和自己握手言和,我不要做这样的人,我要拿石头打磨我这块石头。会一直读书,一直痛苦,一直爱着从痛苦荒芜里生出来的喜悦。

—— 阿尔贝·加缪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



撰文:晚

图片来源于网路

视频由runway生成



ZiWU誌屋
ZiWU誌屋,言志之屋,都市文化杂食者的灵感空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