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指出,2023年中国咖啡产业规模已至2654亿元,而这一数字预计会在2024年突破3133亿元。从提神醒脑的利器到遍布生活的爱好,喝咖啡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仿佛只有一杯咖啡在案,工作与生活才能如序展开。
咖啡不仅是打工人的精神抚慰,同时也是创作者的灵感来源。据说巴尔扎克一生喝了五万余杯咖啡,没有咖啡,在某种程度上讲或许就没有《人间喜剧》;在海明威看来:“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而咖啡便算得上是这席盛宴中不可省略的景观,他本人便在诸多咖啡馆中有自己的专属位置;在晚近欧洲社会,咖啡馆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公共交往场所之一,推开一家咖啡馆的大门,说不定便会与萨特、波伏娃偶遇 ,加入马蒂斯、毕加索的聊天。
在咖啡与艺术的双向互动中,一个个咖啡馆从单纯的功能性场所华丽蜕变,成为了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地标,也成为诸多后来者文化朝圣的最终目的地。
位于巴黎圣日耳曼大街72号的花神咖啡馆沉稳地招徕着四方宾客,萨特、波伏瓦、海明威、拜伦、毕加索等人都曾是这里的常客。萨特在《70岁自画像》中曾提到,他的《延缓》和《存在与虚无》最后都是在“花神”完成的。那时,许多人把给萨特和波伏瓦的信件直接邮寄到“花神”。 以萨特为中心,一群激进的知识分子在这里相激相荡,孕育了后来风靡世界的存在主义哲学与文学。“花神”咖啡馆也正是在他们的熏陶之下而成为具有巨大号召力的文学咖啡馆。现在,“花神”咖啡馆的菜单上还印着萨特的语录:“自由之神经由花神之路……”
位于巴塞罗那哥特式老城一条狭窄巷到的深处,由建筑师普伊赫卡达法尔克于1895年设计,自1897年开业至今已有117年的历史。这里是众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他们举办展览、文学讨论会和音乐会的地方。毕加索、达利、米罗和高迪都是这里的常客,很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都云集于此;1990年,19岁的毕加索在这里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这里曾是19世纪末现代主义运动的中心,如今已成为现代艺术史考据的重地。毕加索还曾为四只猫制作宣传海报,后来这个海报就成了今天餐厅菜单的封面。
除此之外,爱因斯坦咖啡馆、大英咖啡馆、兰卡散尔咖啡馆等都在不同的时空阶段同不同的文化历史名人产生着紧密的联系。正如奥普拉·温弗瑞所说的那样:“空间是为了让你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自己。”这些文化名流在咖啡中收获了独一无二的灵感,也在咖啡馆中遇见并不断探索着真正的自我。凡此种种,皆是咖啡馆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说,走进一个与自己磁场相符的咖啡馆,也便半只脚踏入了好作品的殿堂。
经历对原有格局进行调整,升级后的艺厨餐厅与隔壁的誌屋完全打通。你可以坐在入口吧台区,艺术家名和晃平的作品处于视线中心。选择坐在“影像会客厅”的沙发上,欣赏墙面悬挂的美国杂志《LIFE》的摄影作品与艺术家邬建安创作的《五百笔》。或是走进“世界花园”,观看《向白楠准致敬》用各种语言书写的“花”,栖息心灵后花园。
匹配空间气质,艺厨咖啡选用洪都拉斯雪莉、花魁、巴西三款咖啡豆,营造香草奶昔、烤花生与热带水果凤梨风味。用中深烘方式,入口恬淡,流动吐纳间,喉底回甘,充分调度从舌尖、舌苔到舌根的味蕾丰富度,犹如阅读的层次。或冷或热,口感有所不同。犹如香水的前中后调,一杯刚做好的热美式,入口是香草奶昔,带烤花生的香气,冷却后,略带酒桶发酵的味道。
艺厨的咖啡师对“喝”有着某种执着,其程度不少于这里工作的编辑对杂志的执着。比起“沪上拥有最多艺术品的”餐厅,艺厨更像是一间探索艺术与美食的美学生活空间。日常往来者,都是文化、艺术、时尚界的人士。可以说,艺厨本身即是一种特调。
采访:陈爽
新媒体编辑:娃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