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心怀家乡的建设——申六兴
在豫北大地的群山环抱中,有一位名叫申六兴的老人,以其一生的奉献与坚守,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佳话。1922年,申六兴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邢家墁村,这是一个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起点,预示着他未来将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人生道路。1938年,年仅16岁的申六兴响应民族解放的号召,加入了太行游击队,同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从此,他的命运便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
申六兴的一生,是革命与建设交织的历程。从太行山的游击斗争,到1947年跟随南下干部队伍,他参与了新中国的建立与成长,先后担任新乡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工业部长、县委副书记、获嘉县委书记处书记、孟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新乡地区二轻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等多个重要职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倾尽全力。1983年,申六兴离休,本可以享受安逸的晚年生活,但他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回归故土,继续为家乡发光发热的道路。
回到邢家墁村,申六兴面对的是一个亟待发展的山区村庄。他深知,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就必须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路径。于是,他倡议在荒山上种植板栗树,以生态种植带动经济发展。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由于劳动力缺乏和管理不善,板栗园一度陷入荒废。1997年,面对无人问津的困境,申六兴不仅没有退缩,反而自掏腰包2500元,承包下30亩的板栗园,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老党员的承诺与责任。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耀在太行山巅,申六兴已经穿梭在板栗林间,与荒草作战,与乱石较劲。半年多的辛勤劳动,让原本杂草丛生的山地变成了整齐的梯田,也磨砺了他那双比农民还要粗糙的手。申六兴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年龄不是限制,信念才是永恒的动力。
尽管拥有稳定的离休金,申六兴的生活却极其简朴。他居住在一套50平方米的旧式住宅,骑行的还是50年代的老自行车,即便是往返于新乡与林州之间长达200多公里的路程,他也始终坚持骑行,这种节俭的生活态度令人钦佩。对于子女的求助,他分文未给;但对于支持家乡建设、援助灾区,他却毫不吝啬,一次捐出3000元支持新建教学楼,更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4万多元,用于扶持养殖业,推动公益事业,他的行为让人不解,却也让人肃然起敬。
面对不解,申六兴总是淡然一笑,他说:“当初,我们一同入党的有5个人,他们4个人都为革命献出了生命,现在只有我还活着。想想他们,自己吃的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如今,国家还不富裕,乡亲们还不富裕,艰苦奋斗的传统万万不能丢,只要能让乡亲们早些过上好日子,我再苦也高兴,做党员的,不就是图的这一点吗?”这句话,道出了申六兴一生的信仰和追求,也是他作为一名老党员最质朴、最动人的告白。
申六兴的一生,是对党忠诚、对人民深情的一生。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邢家墁村的每一个村民,也成为了新时代党员学习的楷模,他的精神如同太行山上的松柏,历经风雨而愈发苍翠,永远屹立在人们心中。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