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名人:坚韧不拔的乡土英雄——魏三然

创业   2025-01-17 08:00   河南  

坚韧不拔的乡土英雄——魏三然

中国的北方,有这样一位普通而又非凡的人物,他的名字叫做魏三然(1916-1970),1916年生于河南省林县河顺乡魏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魏三然的一生,是与苦难抗争、与时代共进的一生,他的事迹至今仍在当地传颂,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传奇。

1942年,正值民国31年,林县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魏三然的家庭和其他许多家庭一样,被迫踏上了逃荒的艰难旅程,目的地是河南省清丰县。这段日子,饥饿和困苦如影随形,他和家人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甚至他的大女儿也不幸因食物短缺而早逝,这一切的苦难在魏三然心中埋下了改变命运的种子。

两年后的民国33年,魏三然带着满腔热血回到家乡,投身到抗日反扫荡斗争中。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本村民兵队长,带领队伍多次深入敌占区,与日伪军进行游击战,为八路军的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他不仅参与抬担架、运送伤员,还因其英勇表现赢得了县、区领导的高度赞扬,逐渐成为乡亲们信赖的领袖。

1948年,魏三然在民众的拥戴下成为村长,他坚决执行土地改革政策,公平分配土地给贫苦农民,自己却甘愿住在破旧的小屋,耕种着贫瘠的山坡地,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无私奉献精神。

到了1954年,魏三然被任命为东冶乡乡长,他带领全乡人民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东冶乡因此成为林县知名的造林先进典型,魏三然的名字也开始在更广泛的区域里为人所知。

1961年,响应国家精简机构、加强农业的号召,魏三然主动请缨回到村里,投身农业生产。三年后,他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制定了一系列改变山区面貌的规划,包括筹集资金架设电线、建立粮食加工厂和工副业厂,极大地改善了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经济状况。

面对灌溉难题,魏三然在1965年动员村民打了200眼旱井,有效缓解了用水难题。即便在“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他依然坚守正义,推进工作,特别是在风门岭输水隧洞的建设上,魏三然既是指挥者,又是参与者,他不顾个人安危,身患癌症仍坚持在施工现场,甚至动员全家投入到这项艰巨的水利建设中。他创新性的设计了15个竖井来加速施工进度,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展现了超凡的毅力和智慧。

1970年9月13日,魏三然的生命走到了尽头,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依然心系未竟的事业,叮嘱儿女要继续完成风门岭隧洞的开凿,将红旗渠的水引入村庄。他的儿女继承了他的遗志,尤其是女儿魏秀花,她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勇气,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最艰苦的第一线,被誉为“铁姑娘”,可惜最终在1971年因事故牺牲,年仅23岁,她的牺牲更加坚定了村民们完成隧洞的决心。

1974年,风门岭隧洞终于被凿通,红旗渠的水顺利流入魏庄,这一成就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灌溉难题,更是魏三然及魏秀花等人为之奋斗的象征。魏三然的故事,是一曲不屈不挠、勇于担当的赞歌,他的精神如同那股清泉,永远滋养着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心田。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走进林州 古今名人 非遗传承

媒体报道 林州文艺 林州音乐

旅游视频 云上旅游 旅游资讯

大美林州 林州交通 党史博览

【红旗渠专题】

红旗渠视频 红旗渠传奇 百家讲坛

豫剧红旗渠 红旗渠纪念馆 精神传承人

林县
品味林州,文化瑰宝,邀您共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