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林县水利和工业献身的杰出领导者——张中和
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许多名字或许并不为众人所熟知,但他们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张中和,就是这样一位在抗日烽火中成长起来,在新中国建设中发光发热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是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壮丽诗篇。
张中和(1920-1978),1920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县合涧乡道棚庵村,自幼在贫瘠的山野中,与家人一同耕作,生活艰辛。民国年间,贫苦的家境并未磨灭他心中的火种,反而激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对国家未来的希望。1938年,年仅18岁的张中和,满怀报国之志,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他以商人身份为掩护,穿梭于林县与山西壶关之间,为八路军输送至关重要的物资,包括盐巴、药品,并且传递情报,侦察敌情,成为抗战烽火中的一名英勇无畏的地下工作者。
1940年,张中和正式加入壶关县的游击队,成为一名英勇的战士,参与了多次战斗,为抗击侵略者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43年回到林县后,他不仅担任村长,更是一名优秀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不仅带领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还积极参与支持太行五分区的后勤保障工作,如协助开设修械所,为前线提供武器装备。同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坚定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决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中和在文化领域也展露头角,他积极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创办剧团,成绩斐然,甚至有幸出席了在河北邯郸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与周恩来、邓小平、黄镇等国家领导人面对面交流,这无疑是对他在文化艺术领域贡献的高度认可。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张中和步入了新的历史舞台,他先后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教局长、公安局长等,每一次角色转换,他都全力以赴,成绩斐然。在1971年当选为县委委员后,他更是肩上的担子日益加重,却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国家建设的各项事业中。特别是在水利建设和工业发展方面,张中和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能力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无论是弓上水库、南谷洞水库、金牛山水库的建设,还是焦枝铁路林县兵团的组建,乃至林钢、县化肥厂、红旗渠水泥厂的筹建,他都是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亲力亲为,日夜兼程,确保每一项工程都能高质量完成。
在张中和的带领下,无数建设项目顺利推进,背后是他“干革命,就得豁出命来”的坚定信念。在南谷洞水库建设期间,即便父亲病重,他都因工作繁忙未能及时回家探望,直至父亲去世后才匆匆赶回料理后事,次日便又回到工作岗位。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
然而,命运总是充满了不可预知,1978年夏天,林县遭遇严重旱灾,张中和心系民生,随路明顺、郭文生、王重阳等县委领导前往山西平顺县协调红旗渠用水问题,不幸在途中遭遇车祸,以身殉职,将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为人民服务的路上。
张中和的一生,是革命斗争与和平建设交织的传奇,他的故事,是中国千千万万基层干部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真实写照。他虽然离开了,但他的精神如同不息的火炬,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懈奋斗。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