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深处的奉献者——连保仓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总有一些身影,他们默默耕耘,用一生的岁月书写着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连保仓,这位1938年出生于河南省原康镇连家坡村的乡干部,就是这样一个在平凡中铸就不凡的人物。
1956年6月,连保仓踏入社会的第一步,是在林县商业局生产资料公司,这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启航。九年的时间,他在工作中逐渐成长,于1965年被调至茶店公社,承担起基点组长、副乡长等重要职责。在贝村,面对落后生产条件的挑战,连保仓没有退缩,而是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科学施肥,硬是将一个粮食产量低下的后进队,转变为丰收的典范,生动诠释了知识改变命运,科技助力农业的真谛。
时光流转至1975年,连保仓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节点上,作为治理湘河工程的副指挥长,他引领万众,历时三年,在湘河滩涂上创造出2000亩肥沃良田,这不仅是一项壮举,更是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智慧和谐共生的生动注解,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进入90年代,连保仓的奉献精神依然炽热。在担任原康乡人大主席团常务副主席期间,他积极响应“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的号召,与曹家沟村民并肩作战,将一片荒山野岭奇迹般地改造成了梯田,这不仅是对自然的征服,更是对人心的凝聚。省委书记李长春及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肯定,是对连保仓工作最直接的认可,更是对他身上那份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精神的高度赞扬。
1995年,虽然已退居二线,但连保仓并没有选择安逸,即使身患重病,他仍然坚守在新河公路拓宽改线的工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每天超负荷工作,从晨光微露到夜幕降临,他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事业的无限热爱,确保了工程的顺利推进,也为自己的人生画卷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连保仓的一生,是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脚踏实地的每一步,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他拒绝个人的荣誉,却赢得了人民最真诚的敬仰。他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映射出千千万万基层干部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群像。在连保仓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以及对党和人民事业的无限忠诚。
连保仓的生命轨迹,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生动的诠释。他的名字或许不会被所有人记住,但他为家乡、为人民所做的一切,如同涓涓细流汇成江海,滋养着后人的心田,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在新时代的征途上,传承和发扬这种宝贵的奉献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