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太行到八闽的革命者与建设者——杨保成
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儿女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其中,杨保成(1921-2001)作为一位出身贫苦、投身革命、并在建设时期展现出卓越领导力的干部,他的故事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战胜困难、团结奋进的一个缩影。《龙江颂》这出现代京剧,正是以他为主角,展现了他在抗旱救灾中的英勇事迹,以及孕育形成的“龙江精神”。
出身贫寒,投身革命
杨保成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王家庄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抗战期间,年仅二十岁的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参与地方的革命工作。在林县,他先后担任城关区公所助理员、城关镇首任镇长、第八区公所区长,并成为中共林县委员会的县委秘书。这一系列职位不仅见证了杨保成在革命初期的成长,也体现了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和认可。
南下福建,建设新家园
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杨保成响应党中央号召,南下福建参与解放和接管工作。他与谷文昌等114名林县籍干部一同报名,随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一路南下,到达福建龙溪地区(今漳州市)。在海澄县,他再次与老上司蔡良承和郭景周共事,先后担任县委秘书室秘书、宣传部副部长。之后,他又历任龙溪县委宣传部部长、副书记等职,积极参与地方建设和管理。
战天斗地,谱写赞歌
1960年,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杨保成被任命为龙海县委副书记。这一年,一场强台风席卷而来,不会游泳的杨保成不顾个人安危,跳入水中救起一对母子,连续三天三夜奋战在抢险一线,最终因体力不支累晕在堤岸上。这次经历不仅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他对百姓生命安全高度重视的具体体现。
1963年初,龙海县遭遇特大干旱,杨保成临危受命,担任全县抗旱总指挥。面对严峻的形势,他带领干部群众日夜奋战,堵江截流,成功解决了用水难题,确保了农业生产。在这个过程中,他倡导的“团结协作、无私奉献、顾全大局、舍己为人”的精神,后来被称为“榜山风格”,成为龙海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家风,影响深远
杨保成不仅是一位优秀的革命者和建设者,他还注重家庭教育,树立了良好的家风。他习惯夜晚办公时开电灯,学习政策则用自己买的蜡烛,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怎么能用公家的电?”这种严谨自律的态度深深影响了他的子女。女儿杨州毅继承了父亲的优良传统,在工作中不怕吃苦,不比待遇,几乎没人知道她出身于干部家庭。
2021年,由未金林、杨州毅主编的《回望太行》一书出版,书中详细记录了杨保成、谷文昌等人从太行山区到八闽大地的革命历程和建设成就,展现了他在那段艰苦岁月中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奋斗精神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杨保成的一生,是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好诠释。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担当和责任,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