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罗丹
穿越千年林州古城
淇阳城十三景等你打卡!
淇阳城村,坐落于河南省林州市临淇镇西7.5公里处,是一座拥有2000余年历史的古城。公元24年,邯郸人王昌在此建城,俗称“郎城”,后因毗邻淇河且位于其南,更名为“淇阳城”。公元583年至607年间,淇阳城曾是淇阳县的县城所在地,虽仅存在了24年,却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
这里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是抗日根据地。1938年,八路军344旅政委黄克诚率部在此驻扎,建立了林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淇阳城党支部,为中共在林南建立根据地奠定了组织基础。
走进淇阳城村,仿佛穿越时空,每一块砖石、每一条街道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等待着每一位探寻者的脚步,共同感受这份跨越千年的历史韵味与时代风采。
淇阳城十三景
第一景 古城遗梦
淇阳城村,其历史可追溯至公元24年的西汉末年,王昌为追捕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此地筑城,俗称“郎城”,后更名为“淇阳城”,公元583年,为淇阳县的县城所在地。
古淇阳城 合成图
尽管那座承载着2000年历史的郎城已不复存在,但淇阳城村至今仍保留着四幢建于民国5年的古老建筑群,它们见证着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西汉烽烟起暮云,王昌筑垒号郎城。
追奔光武尘烟远,古韵悠悠岁月清。
隋设县治遗风在,千年古邑梦犹存。
民国古居今尚在,墨香流韵话乾坤。
第二景 淇河画境
淇河风光旖旎,从村西缓缓流淌而来,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卷。河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映照着两岸的绿色田野,美不胜收。它时而向南蜿蜒,时而折向东流,最终经过红土沟村,向南奔腾而去。
在淇河的东北岸,村庄静谧而祥和,与淇河的灵动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图。
淇河潺潺绕村流,碧波荡漾映天秋。
田野青翠连天际,水色山光共悠游。
东北岸静村如画,祥和气息满田畴。
自然风光无限好,人间仙境在此留。
第三景 古寺镜潭
在淇阳城村东南的红土沟自然村,隐藏着一处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景。村庄正西的一座高岗之上,曾矗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寺院,它见证了岁月的流转与沧桑。古寺现已不复存在,而在高岗之下,淇河的水流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清潭。
这潭水深邃幽静,常年保持在十米以上,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一面镜子。它清澈透明,倒映着蓝天白云与四周的山色,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绝美景象。每当微风拂过,潭面泛起层层涟漪,更添几分灵动与神秘。
千年古城隐古寺,高岗之上气辉煌。
淇水冲刷岁月长,深潭如镜映天光。
潭深幽静映山色,波光粼粼增韵长。
古寺虽毁景犹在,镜潭绝美胜仙乡。
第四景 万柏翠屏
步入七十年代,淇阳城的万柏山以其卓越的植树造林成果,成为了全县的典范,声名远播,吸引了众多单位前来学习交流,共同探讨造林绿化之道。
万柏山巅望古城,葱茏翠色满坡生。
昔日荒坡无人问,今朝绿海有名声。
党领村民齐奋斗,坡上柏树郁葱茏。
山间空气清如许,美景如画伴人行。
第五景 红色堡垒
淇阳城村拥有三处重要的革命遗址,分别是黄克诚旧居暨八路军344旅驻地旧址、淇阳城村高扬旧居暨太行七地委七专署旧址、林南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淇阳城党支部旧址。
淇阳城内史痕长,三处遗踪岁月藏。
黄克诚居军旅在,高扬故邸地委彰。
林南党部初根立,抗日烽烟旧战场。
红色堡垒寻往昔,英风浩气韵流芳。
第六景 龙井丰碑
这里说的龙井,并非杭州西湖边那个闻名遐迩的茶名之地,而是村里一项引以为傲的水利工程,坐落于淇阳城村村西约200米处。20世纪八十年代,响应国家号召,老一辈村民耗时四五年,仅凭双手与简陋工具,纯手工建设了这一灌溉工程。龙井其规模之大,在林州地区首屈一指。
这一壮举,见证了村民们一锤一凿,一块一块石头垒起的艰辛历程。在没有工程机械辅助的年代,他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相当于用石头垒起了一座巨大的石墙。这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红旗渠精神的生动体现,彰显了淇阳城村民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可贵品质。
龙井非茶水利扬,淇阳城西傲四方。
八十年代工程起,简陋工具筑梦长。
一锤一凿石墙起,五载辛劳水渠旁。
红旗渠韵传千古,团结自力谱华章。
第七景 断桥遗韵
在“龙井”的盛名之下,淇阳城还有一处同样引人注目的景观——“断桥”,属于机井的的配套工程。这条渡槽高3米左右,绵延130多米,曾是村里重要的水利设施。
然而,岁月无情,经过长时间的侵蚀和年久失修,渠身中间断裂了一节,从而形成了如今我们所见的“断桥”。
尽管如此,断桥并未因此黯然失色,反而展现出一种残缺之美,成为了淇阳城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吸引着游人的目光,让人在欣赏之余,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与自然的鬼斧神工。
断桥残景映机旁,渡槽高悬近一丈。
岁月侵蚀身断裂,残缺之美韵悠长。
往昔水利连村舍,今日风光引客赏。
静诉往事时光转,自然鬼斧叹苍茫。
第八景 梦幻淇境
在淇阳城村的迷人夜景中,我们仿佛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绽放的璀璨光芒。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而淇阳城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其领导集体与全体村民共同成为了这一宏伟蓝图的忠实践行者与勇敢探索者。他们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致力于将这片土地雕琢成一个美丽繁荣、和谐宜居的乡村典范。夜幕低垂时,淇阳城村的夜景宛如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当夜色渐浓,淇阳城村的景象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白色幕墙在柔和的黄色灯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辉,上面用鲜艳的红色中文字体赫然书写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不仅仅是一句响亮的口号,更是淇阳城村委党委对全体村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和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在这块幕墙的映衬下,整个村庄显得更加璀璨夺目、生机盎然。在这里,每一处夜景都仿佛在诉说着乡村振兴的辉煌成就,每一束光芒都映射出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执着追求。淇阳城村的夜景,无疑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更是一曲激昂奋进的乡村振兴壮丽赞歌。
古城夜景映辉煌,战略振兴耀四方。
不忘初心铭使命,繁荣家园谱新章。
白墙黄灯红字亮,奋斗誓言响铿锵。
乡村振兴歌壮丽,美景如画永流芳。
第九景 淇畔神庙
玉皇庙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淇阳城村西,紧邻蜿蜒流淌的淇河。庙宇历史悠久,环境清幽,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这里素来有求必应,心诚则灵。无数善男信女怀揣虔诚之心,前来祈福许愿,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洗涤。淇阳城玉皇庙不仅是祈福圣地,更是心灵寄托之所,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与希望。
玉皇庙景美如画,淇阳城西映彩霞。
庙宇清幽临淇水,古韵悠悠传万家。
善男信女祈心愿,心诚则灵福自加。
圣地寄情寻静谧,人间希望绽芳华。
第十景 雄峰览胜
大尖垴,静卧于林州市临淇镇淇阳城村以东1.3公里之地,海拔傲立436米之巅。此山以秀丽山势与葱郁林木著称,绿意盎然,树影婆娑,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自然美景。
踏上淇阳城大尖垴山顶,仿佛步入了一个被绿色拥抱的世外桃源。举目四望,只见树木参天,枝叶繁茂,阳光透过树梢洒下斑驳光影,增添了几分神秘与幽静。
大尖垴不仅是一处视觉上的盛宴,更是一处心灵上的栖息地。在这里,你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尽情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无论是休闲散步、避暑纳凉,还是养生健身、摄影采风,这里都能满足你的需求。
大尖垴卧古城东,海拔巍峨四百峰。
山势秀丽林木茂,绿意葱茏景无穷。
登顶如入桃源境,树影婆娑光斑重。
心灵栖息忘尘恼,自然馈赠乐融融。
第十一景 砖窑遗址
在淇阳城村东南约100米处,静静伫立着一座八十年代的砖窑。这座砖窑历经风雨,至今依然完整保留,成为了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砖窑周围耕地,原本略低于窑体的农田,因烧制砖块和建房垫土的需求,已被夷为平地。这使得砖窑在平坦的田野上突兀地矗立,宛如一座历史的丰碑,诉说着那个时代的建设故事。
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砖窑上,那斑驳的砖墙和岁月的痕迹,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曾经的辉煌与沧桑。这座砖窑不仅是八十年代建设的见证,更是淇阳城村历史与文化的缩影。
东南百米旧砖窑,岁月留痕立暮朝。
昔日烧砖平地起,今时残壁诉前朝。
夕阳斜洒斑驳影,历史无声忆建设。
文化缩影村中宝,沧桑尽显韵未消。
第十二景 田园牧歌
站在淇阳城村北大路旁,举目西南,一幅如诗如画的绝美景象渐渐铺展在眼前。西面,高速公路如一道笔直的光带,径直向南延伸而去。巍巍太行山连绵起伏,巍峨壮观,宛如大地的脊梁,诉说着千万年的沧桑巨变。南面山上,风力发电的风车悠然自得地转动着,它们与自然风光完美融合,为这片宁静的田园风光增添了一抹现代工业的独特韵律。
待到夕阳西下,那轮红日缓缓坠入西山,余晖洒满大地,将天边染成橙黄,与下方绿油油的麦田相映成趣,仿佛一幅精美的油画。麦田随风起伏,波光粼粼,与远处的山峦、风车、高速公路共同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风景画。
这四季变换中的绝美风景,每一次观赏都能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春天,万物复苏,麦田翠绿欲滴;夏日,阳光灿烂,麦田波光粼粼;秋季,金黄的麦浪翻滚,收获的气息扑面而来;冬日,银装素裹,山川田野一片静谧。无论何时前来,都能领略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乡村的宁静祥和。
大路旁观西南好,直行高速向南遥。
太行巍峨连天地,风车悠转映绿苗。
夕照西山红日坠,麦田波涌似金潮。
四季更迭风景异,春翠夏光秋实飘。
第十三景 油菜花海
位于淇阳城南部的淇河北岸,每当春回大地,油菜花竞相绽放,绚烂的黄色花海犹如金色波浪,绵延不绝。这方天地间,群蜂飞舞,彩蝶翩跹,美景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沉醉不已。远望而去,低矮山丘轻揽天边,淡淡云彩悠然漂浮,为这幅宁静祥和的田园风光添上了几分悠远的诗意。村里的建筑与这广袤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共同编织出一幅令人向往的乡村美景图。
十三景介绍完了
现在猜猜看!
图中“淇阳城十三景”六个字
和“郎城十三景”中的“郎”字
究竟分别是由哪些
妙笔生花之人所题写呢?
快来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吧!
- END -
作者 小林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