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场英雄到家乡建设的楷模——郭财福
在豫北的大地上,流传着一个普通却又非凡的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便是城郊乡止坊村的郭财福。他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也充满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无尽的付出。
郭财福(1926~1989),一个出生于1926年的普通农民子弟,他的童年并不富裕,但生活的艰辛却磨砺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1943年,年仅十七岁的他,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八路军,从此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在十余年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向大西南进军和抗美援朝战争。每一次战斗,他都冲锋在前,英勇杀敌,用鲜血和生命书写着忠诚与担当。
1955年,郭财福复员回乡务农。他脱下军装,换上农装,从战场上的英雄变身为家乡建设的排头兵。在修建红旗渠的战斗中,他再次展现出了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组织能力。他深知修建红旗渠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更是对家乡人民的深厚感情的体现。因此,他发扬革命战争年代英勇杀敌的精神,冲锋在前,带领乡亲们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常家庄施工连承建的界牌岭隧洞工程中,由于地质条件复杂,经常发生塌方事故。面对这一困难局面,郭财福没有退缩,而是鼓励民工们不要惊慌失措,要细心寻找山石毛病,观察到洞顶那些石头不安全,就把炸药包绑在竹竿上炸掉,为施工开路。有一次,大家正在紧张地干活,突然山石塌下,郭财福没有来得及躲避,被压在了下面。当大家奋力将他刨出时风趣地说:“你这条小命差点交给山大王。”然而,他却笑说:“我是一个苦命人,也是一个大命人,旧社会没有饿死喂狗,战场上,枪子打我的身却不打我的头,如今红旗渠还没修成,山大王还不让我走哩。”
在红旗渠建设的日子里,郭财福不仅是一个组织者、指挥者,更是一个身先士卒的劳动者。他常常和民工们一起搬运石料、挖掘土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的这种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大家,使得红旗渠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1966年三条干渠竣工通水典礼时,郭财福被评为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的崇高精神的赞誉。然而,面对荣誉和掌声,郭财福始终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他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
1989年郭财福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个普通的农民子弟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和家乡建设的排头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人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