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昌,一位出生于1949年的普通人,却以非凡的毅力与奉献精神,在司法领域书写了不凡的人生篇章。他的家乡是城关镇李庄村,一个普通的地方,却因为李德昌的故事而显得格外不同。1968年,正值青春年华的李德昌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军旅生涯,这一去就是14个春秋。1982年,他脱下戎装,转业到横水法庭,正式开启了法律职业生涯的大门。三年后的1985年,因其出色的工作表现,他被调往城关法庭。随着城关与城郊法庭的分立,李德昌被委以重任,担任城郊法庭的审判员。1994年,他再次被调至林州市人民法院,继续在法律的田野上深耕细作。
荣誉总是眷顾那些默默耕耘的人。1996年4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对李德昌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认可,为他荣记个人一等功,这不仅是对他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无私奉献精神的赞扬。紧接着,1997年4月25日,全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国家人事部联合授予他“自强模范”的崇高称号,这份荣誉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表彰,也是对所有在逆境中不懈奋斗人士的鼓励。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李德昌在这一刻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是对他辛勤工作与高尚人格的最高赞誉。
然而,荣誉背后,是李德昌面对家庭与工作的双重挑战所展现的坚韧与担当。他的爱人长期饱受严重肺结核病的折磨,孩子们尚未成年,家庭的重担几乎全部落在了他的肩上。即便如此,他从未让家庭的困难成为影响工作的借口,年均办案量超过法院规定的24件,达到40件以上,且始终保持无一冤错案的记录,这在司法界堪称奇迹。
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让李德昌的身体不堪重负。1993年6月的一个深夜,他在办公室整理案卷至深夜,当回到宿舍准备休息时,发现自己双腿肿胀,皮肤失去血色,甚至无法感知疼痛。即便面临如此严重的健康危机,他依然坚持先到法院汇报案件情况,直至同事们发现并强行送他入院。诊断结果显示,他身患双侧股骨头坏死、腰椎间盘突出、心肌梗塞等多种重症,需要立即接受治疗。然而,即便是这样的身体状况,也无法阻止他心系工作的脚步,病情稍有好转,他便迫不及待地拄着双拐重返工作岗位。
自1994年起,李德昌的病情多次反复,多次住院治疗,但每次病情稍有稳定,他便急于返回工作岗位。调至县法院告申庭后,他依然保持了对工作的高度热情与责任感。有一次,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前来求助,尽管此事并不在他的职责范围内,李德昌还是耐心解答,亲自搀扶老人上下楼梯,多次奔波为老人解决问题。老人得知真相后,感动得泪流满面,并特意请人代笔,向法院送去一封饱含感激之情的信件。在这几年里,李德昌累计审查立案1.15万件,发出催办通知书240余份,接待来访群众5000多人次,每一项数据都是他对司法公正执着追求的最好证明。
李德昌的故事,是一曲平凡英雄的赞歌,是对职业操守的坚守,更是对生命不屈精神的颂扬。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何为责任,何为奉献,用生命的光和热照亮了法治之路,激励着后来者不断前行。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