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名人:​平原省的农业科技先锋与劳动模范——秦伏修

创业   2025-01-20 08:00   河南  


平原省的农业科技先锋与劳动模范——秦伏修

在中国广阔的农村大地上,总有一群默默耕耘的农人,他们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书写着农业科技发展的新篇章。秦伏修,就是这样一位值得铭记的人物,他以朴实无华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推动了红薯种植技术的革新,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杰出贡献。

秦伏修(1903-1972),1903年出生于河南省林县临淇乡秦家岗村,自幼便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那个农业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秦伏修却有着一颗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心。他不仅勤于耕作,更对农业科技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不断寻求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致力于改善乡亲们的农业生产条件。

1947年,秦伏修的人生轨迹迎来了转折点,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的农业科技探索之路与党的事业紧密相连。他先后担任农业社社长、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等职务,这些职位不仅给予了他更大的平台,也让他有了更多机会去实践自己的农业理想。

早在1943年,因家乡遭受饥荒,秦伏修被迫背井离乡,逃荒至山西临汾。这段经历对他而言,既是磨难,也是机遇。旅途中,他偶然间发现了红薯育苗法这一新技术,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改变传统的红薯种植方式。回乡之后,秦伏修便迫不及待地在自家田地里开始了红薯育苗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反复实验与摸索,终于在1949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创新性地采用了温床育苗法,巧妙利用草圈粪的热量保温,为红薯薯块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得红薯能够提前发芽,不仅节省了大量薯种,还使红薯的生长期得以延长,显著提升了产量。

1950年,秦伏修又从辉县引进了“胜利百号”这一优良红薯品种,通过温床育苗技术的应用,种植出的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无黑斑病,易于保存。这一成就迅速引起了县、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秦伏修的种植方法被总结成经验,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他因此被誉为“种薯能手”,成为当时农业科技革新的一面旗帜。

1952年,秦伏修的红薯种植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亩产竟高达5127.5公斤,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年冬天,他被评选为平原省劳动模范,获得了省人民政府的嘉奖,他的种薯法也被誉为“秦伏修种薯法”,在全省乃至更广泛的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红薯种植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然而,天妒英才,1972年,秦伏修因病去世,结束了他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尽管他的生命旅程画上了句号,但他的精神和贡献却如同种子,播撒在了广袤的田野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继续在农业现代化的征途上砥砺前行。

秦伏修的一生,是与泥土相伴、与科技同行的一生。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技兴农”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农业科技工作者无私奉献、不懈追求的缩影,更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一段不可磨灭的光辉篇章。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走进林州 古今名人 非遗传承

媒体报道 林州文艺 林州音乐

旅游视频 云上旅游 旅游资讯

大美林州 林州交通 党史博览

【红旗渠专题】

红旗渠视频 红旗渠传奇 百家讲坛

豫剧红旗渠 红旗渠纪念馆 精神传承人

林县
品味林州,文化瑰宝,邀您共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