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受毛主席接见的抗美援朝英雄——史来元
在太行革命老区的深处,林州桂林镇西油村静静地躺在群山的怀抱中,这里孕育了一位不朽的英雄——史来元。他以其非凡的勇气与坚定的信念,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1944年,年仅18岁的史来元,怀揣着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满腔热血,与村里的一群小伙伴踏上了外出闹革命的征途。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敌后武工队,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两年后,史来元光荣地加入了人民解放军,从此,他的生命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共同经历了无数风雨与考验。
1946年底,史来元身为刘邓大军的一员,与十几名战友在营长与连长的引领下,趁着夜色向河南安阳北部的“河北地”进发,旨在接收一批投诚的国民党军队。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平静。
敌人利用地形优势,将战士们压制得无法动弹。短短数小时内,营长和连长相继牺牲,战友们也在突围中纷纷倒下。史来元记得,他们被困在一条不足一米深的水沟里,前方是敌人火力封锁的十多米宽缺口,进退维谷。他当时心中暗自感叹:“(活)到头了。”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史来元身边的战友们一个又一个地倒在了战场上,只有他坚强地活了下来。这份幸存,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考验,更是对他信念的坚守。
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东北亚的和平宁静,也点燃了史来元心中的熊熊战火。他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随同大部队“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征途。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共同抵御着侵略者的铁蹄。
在上甘岭战役中,史来元的名字与英雄二字紧密相连。作为六连的指导员,他与连长郭满昌一起,率领全连官兵死守“391”高地。面对敌人猛烈的炮火和空袭,他们毫不畏惧,以钢铁般的意志和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线。上级的命令如同战斗的号角,激励着他们无论战斗多么残酷,都绝不能后退一步,要像钉子一样钉在阵地上。
在长达43天的坚守中,史来元和战友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艰难困苦。敌人的飞机轰炸、排炮猛打、汽油弹火烧,让战场变得昏天黑地、硝烟弥漫。随手抓一把沙土,就能发现其中夹杂着大量的铁屑和弹壳。坑道里的条件更是恶劣到了极点,敌人对坑道进行封锁、轰炸、爆破、焚烧,甚至投掷毒气弹、硫磺弹,企图以此摧毁他们的意志。
然而,史来元和战友们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压倒。他们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由于敌人对水源进行了严密封锁,取水成为了他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每个战士每天只能分到一小碗从炸弹坑里收集来的“炸药水”,这种水颜色浑黄、刺鼻的硫磺味和铁锈味让人难以下咽。但为了活下去、为了战斗到底,他们不得不强迫自己喝下去。史来元总是以身作则,自己先一饮而尽,再督促战士们喝下。
11月的朝鲜已是冰冻三尺、滴水成冰。战士们一口炒面一口雪,在“391”高地坚守着每一寸土地。他们顶住了“世界战争史最猛烈的一次火力攻击”,使美帝国主义及南朝鲜军鼓吹的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彻底失败。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和信心。
在战斗中,史来元多次负伤,但他始终坚守在战斗的第一线。连队指挥所多次被炮弹炸塌,他也两次被埋窒息,但都被战友们及时救活。他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激励着全连官兵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战后,史来元所在的六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他也因此成为了人们心中的英雄。1958年10月,他受邀到北京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繁荣与昌盛。1968年,作为优秀团级干部,他再次来到北京参加培训,并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这是史来元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也是对他多年奋斗与付出的最好肯定。
1976年,史来元转业到武汉青山区卫生局工作。在那里,他继续发扬革命精神,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退休前,他曾任武汉青山卫生局干部(师级干部),为国家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退休后,他心系家乡,多次捐款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展现了一位老党员、老英雄的赤子情怀。
2021年,这位从太行革命老区走出的英雄,在武汉因病逝世,享年97岁。他的离去,让无数人感到悲痛和惋惜。但他的名字和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
史来元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和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他的事迹将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