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巅的筑路人与变革者——许存山
在太行山脉的巍峨峰顶,有一个名叫大垴村的地方,海拔高达1800米,这里曾是林州市最为偏远闭塞的行政村落,直到许存山的出现,这一切悄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许存山,1955年出生在石板岩乡大垴村,1975年参军,五年军旅生涯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1980年,他退伍归来,没有选择舒适的城市生活,而是接过父辈的重担,主动请缨担任大垴村党支部书记,踏上了一条艰难而光荣的道路。
大垴村,这个被崇山峻岭环抱的小村,交通极为不便,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是一条清朝乾隆年间修建的羊肠小道,生存条件之恶劣难以想象。面对前任留下的9分钱村财政余额和近两万元的巨额债务,许存山没有退缩,而是以军人的果敢和决心,制定了详实的发展规划:“两年通电,三年治水,五年筑路,十年植树造林”,誓要改变大垴村的面貌。
修路,成了首要任务,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道路,每一步都充满危险。许存山不仅亲自上阵,还立下生死状,誓言“三不怕”——不怕苦、不怕死、不怕吃亏,他既是指挥官,也是突击队员,更是排险第一人。每日,他腰缠绳索,悬挂在数百米高的崖壁上,身体承受着绳索的剧烈摩擦,血肉模糊,却从未退缩。
经过八年的艰苦卓绝,一条全长37.5公里、耗用土石45万立方米的盘山公路终于蜿蜒而下,穿越云雾,连接了大垴村与山外的世界。这条路,不仅是物质的桥梁,更是希望的纽带,彻底改变了大垴村的封闭状态。
路通了,许存山的视线转向了如何带领村民脱贫。他引进新品种玉米,通过科学种植,使亩产大幅提高,随后又引入地膜覆盖技术,进一步提升产量,仅两年时间,大垴村的玉米总产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彻底告别了粮食短缺的历史。他还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成功探索出适合高寒山区的立体种植模式,小麦种植取得突破,这些成就被载入国家重要农业文献,为大垴村乃至同类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
经济作物方面,许存山发动村民大面积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产业。数年间,大垴村绿意盎然,果树遍野,人均果树数量达到270棵,1997年起,果实累累,村民们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在许存山的带领下,大垴村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春天,连续多年荣获市、市级“双文明建设先进村”、“科技示范村”、“高效农业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村党支部也连续十年成为上级表彰的先进集体。许存山本人也因卓越贡献被授予“河南省优秀党支部书记”、“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1996年6月,许存山的付出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认可,他有幸受到了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这一荣耀时刻,不仅是对许存山个人贡献的肯定,也是对大垴村变迁的见证,更是对无数像许存山一样,默默奉献在基层的共产党人的致敬。许存山,这个名字,将永远镌刻在大垴村乃至太行山的记忆中,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精神丰碑。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