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蚕业的振兴者——申九华
申九华出生于林北县七区西乡坪,一个拥有悠久养蚕制丝历史的地方。这里山峦叠嶂,柞树丛生,是养蚕的天然宝地。申九华一生清贫,未娶妻室,无依无靠,但他与山蚕结下了不解之缘,积累了丰富的放养山蚕经验。他的一生,是对传统蚕业的坚守与革新,是对家乡经济的无私奉献。
1938年春,八路军进驻林县,开辟了林北抗日根据地,申九华带着恢复山蚕生产的愿望回到了家乡。面对蚕种断绝多年的困境,申九华没有灰心,他带着干粮走遍山岭,寻找蚕种。冬天,一个农民在山坡上意外发现了三个蚕茧,申九华欣喜若狂,这成为了恢复山蚕生产的火种。他传授技术,亲自照料,使得蚕种得以繁衍,第二年春季收获了180个蚕茧,秋季增加到了1300个。
在申九华和宁之祥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山蚕生产逐渐恢复了生机。县委、县政府决定恢复山蚕生产,申九华激动不已,他走家串户,劝说乡亲们响应政府号召,恢复山蚕生产。他无偿提供蚕种,传授技术,使得山蚕放养得以延续。
1943年秋天,林北县委、县政府发出恢复山蚕生产的号召,申九华被任命为养蚕特级技师,成为技术顾问。他不仅精心管好自己的蚕坡,还深入各村山场,指导柞树培土、施肥、整修,并建议成立山蚕合作社,参加农户达到1234户。他的努力使得蚕茧产量大幅增加,为林北县增加了蚕丝出口业务,任村镇的绸缎生产行业也得以恢复。
申九华的养蚕技术在太行区得到了广泛推广,太南、太北、冀西的许多县都相继恢复了山蚕生产。他的成就得到了太行第五专署的高度评价,被授予“劳动模范”和“劳动英雄”称号。林北县政府建设科根据申九华的实践经验,编辑出版了《林北县发展山蚕经验》一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养蚕经验。
1944年深秋,山西省黎城县南委泉村迎来了太行区第一届群英会,这里成为了英雄豪杰的汇聚之地。在这场盛会中,林北县的养蚕能手申九华老先生,以其卓越的成就和贡献,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申九华老先生银发银须,目光炯炯,身着绸马褂,精神矍铄,体态硬朗,彰显着一位老者的智慧与坚韧。
在群英会期间,主席团特别为申九华安排了养蚕经验报告会,以表彰他在生产自救中的杰出表现。中共中央北方局代书记、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中共太行区党委书记、军区政委李雪蛛,太行军区司令员李达,晋魯豫边区政府副主席戎伍胜等领导亲临会场,与申九华亲切握手,对他在推动山区经济发展中所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他继续引领群众发展生产,实现“耕三余一”,为根据地经济的繁荣贡献力量。
申九华的一生,是对传统蚕业的坚守,是对家乡经济的无私奉献。他的故事,是太行山中的一段传奇,是新中国建设者中的一个缩影。他的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林州名人录》
深藏于中国河南省北部的林州市,不仅以其山水之秀、风景之美令人陶醉,更因其独特的人文魅力而熠熠生辉。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存,孕育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杰出人物。
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林州儿女以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书写了无数传奇。科技领域的探索者,他们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卓越的创新能力,引领着科技进步的潮流,为国家的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身披戎装的勇士,他们守护着国家的边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和荣誉。而那些默默奉献在地方建设一线的奋斗者,他们以实际行动改善着民生,让林州从昔日的贫困山区蜕变为今日的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都市。
这些林州名人,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了激励后人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是林州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展现了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林州人民继续传承着红旗渠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前行。他们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加速推进,努力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他们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州最美的底色。林州,正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展示着一个充满活力、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的魅力。
林州名人录,不仅是一部记录林州名人事迹的史书,更是一部激励后人的励志之作。它让我们看到了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让我们看到了林州未来的无限可能。
- END -
来源:《林州名人录》
投稿/建议请发邮件:627005285@qq.com
精彩推荐
精彩推荐
【栏目导航】
【红旗渠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