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廖家亮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2024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继续落实《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在整体考查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加强试题创新,以考查学生的语言策略与技能。
试题的稳定性主要体现为三方面。一是选材稳定,近几年高考都有选用科学性与生动性兼具的科普类文本材料,作为语言文字运用类试题的命题材料,本次考试选用的是关于睡眠与健康的科普性材料,考生对材料的语体特点和内容都不陌生;二是考点稳定,成语填空、表述不当辨析与修改、语句补写等试题,都是近年来经常出现的考点,考生答题没有太多的障碍;三是试题仍保持了五道主观题。
今年试题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命题形式创新,首次在新课标卷中出现“一拖五”的命题形式,相应的,材料文字量大于过往,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要求更高;
二是试题分值创新,语言文字运用板块的分值,由以往的20分调整为18分,体现出试题分值安排的灵活性;
三是考查方式更灵活综合,如第22题,在语句整体理解中考查表达是否符合逻辑,试题综合了以往语病、语体等考查内容,而不是单纯的语病辨析与修改;
四是考查要求更高,如第18题,要求考生通过语句例子的学习,学会借喻修辞手法及其运用,并用新的喻体写一个句子,对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8~22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睡眠时长是保证身体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至于每天要睡多久才能保证身体健康,相信喜爱健康科普节目的人,都已经耳熟能详了。实际上,我们所需的睡眠时长是A的,有人不睡够9个小时难以清醒,有人睡上4个小时就能活力满满;有人睡了很长时间仍然精神萎靡,有人只要打个盹儿就能B
因此,能够保证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的睡眠时长,就是最适合自己的睡眠时长。
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掏空你的“家底”,进而引发多种疾病。(甲)也很简单:在节假日睡到自然醒,记下你的睡眠时长,然后减去工作日的睡眠时长,如果多出2个小时以上,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需要及时补充调整。但另一方面,一次性补充过多的睡眠,又会扰乱人体生物钟,使你的睡眠质量大打折扣,同时引发新的疲劳。所以对于“睡眠负债”,要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求得解决。
其实,(乙)。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而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在固定时间起床,以调整身体节律;在睡眠前洗热水澡,以尽量放松身心。只有睡得够,睡得好,坚持不懈,才能从“感觉身心疲惫”成功转化成“感觉棒极了”。
材料摘编自医学类科普文章,改编后的材料共三段,647字。材料围绕睡眠与健康的话题展开,
第一段指出了疲劳的表征及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进而提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恢复是提高身体电量的关键;
第二段说明了判断睡眠时长是否合适的标准。
第三段说明“睡眠负债”的危害,以及保证睡眠质量的重要性、提高睡眠质量的方法。全文涉及睡眠与健康的科学知识,表达简洁流畅、活泼生动,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适合作为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材料。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能力。试题随文设置了五道试题,侧重考查考生修辞手法运用、成语积累与运用、表述不当语句辨析与修改、语句补写和句子逻辑正误辨析等能力,情境性强,可有效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
18.文中第一段用“电”比喻人的精力体力,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要求: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5分)
【参考答案】
示例一: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示例二: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仿用句式、正确使用借喻修辞方法的能力。
【解题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3条要求“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该题重点考查考生仿用示例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从题干上看,题目要求有三点:一是规定了句子的本体,即要“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这与过去的“自拟一个描写对象”等要求有所不同,限制性更强;二是在内容上提出了“语意完整,使用借喻”的要求,而并非去年甲卷第19题要求的“语意完整连贯”,体现出试题的灵活性;三是在表达上提出了“借喻贴切,表达流畅”的要求,即借喻的使用贴切于本体,同时句子的表达要连贯、衔接自然。
本题的要求,与过去最大不同,在于“使用借喻的修辞手法”的要求。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由喻体代替本体的一种修辞方式,是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之一。
由于本体不出现,借喻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它在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中,形式最为简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隐蔽;
二是它的使用常常借助于一定的语言环境,才能使人易于理解;
三是喻体更引人注目,它所代替的本体的特征、道理,也显得更突出。
例如文中画线的句子“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以名词“电量”直接代替人的精神状态,突出其对人的活力的作用,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具有启发性,语言也简洁有力。
本题所给的示例是以身体劳累等情况下身体的反应为话题,运用借喻手法,揭示身体不佳的程度及其需求。试题要求考生“以‘云’为本体写一个句子”,但没有对句式和语句关系等提出要求,考生只需要做到“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即可,
也就是说,考生所拟写的句子,一是必须要以“云”为本体,不能以“云”为喻体,但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只要能够正确使用借喻,则不影响得分;
二是句中的“云”必定是“天空中的云彩”,且所拟定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不能出现意思上的缺漏或歧义,做到“语意完整”,需要注意的是,考生所写的句子,不需要在语意上与材料上下文连贯;
三是本体“云”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要合乎事理逻辑,做到“借喻贴切”;
四是句子表达要简明、连贯,关键词无错别字,做到“表达流畅”。
据此给出了两个示例,一是“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一朵朵洁白的莲花”,句子以晴朗夏空中的云为话题,以“云”为本体,以“莲花”为喻体,惟妙惟肖地写出了蓝天中云朵的形态;二是“一阵大风吹过,天空中拥挤的羊群被吹得摇摇摆摆,逐渐向远处散去”,则写出了大风过处,天空中云朵聚集与吹散的动态过程。两个句子一静一动,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对学生有启发。
近年来,高考逐渐增强了对修辞手段的考察,例如2021年高考四套全国卷考查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2022年高考五套全国卷考查了比拟、借代、设问、排比等修辞手法;2023年则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考查修辞手法,还在新高考I卷考查了《骆驼祥子》片段中逗号的修辞效果,加强了考察的综合性。
今年新课标I卷第18题的考查,则有了新的发展,一是修辞手法的考查向纵深发展,考生除了要具备比喻的必备知识外,还应当能在考场上学会使用新的或较少使用的修辞手法,这启示我们在备考时,也应当注意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二是试题通过更为多变的设问方式考查学生对语言技能与策略的掌握,试题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更强,这需要我们在备考时,加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的变式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参考答案】示例:A因人而异B.神采奕奕
【命题立意】考查考生成语积累及在具体情境中准确运用的能力。
【解题说明】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可以填写的成语不止一个。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既要准确判断所填成语在句中的语法功能,还要根据语境准确理解所填成语表达的含义和思想情感。
所填的两个成语均在一个句子中,该句子在材料的第2段。
这段话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出睡眠时长对身体正常运转的重要性,第二个层次是指出充足的睡眠时长对于每个人来说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第三个层次是指出判断睡眠时长时间是否足够的标准在于能使自己心情舒畅、精神饱满。要填写的成语均在第二层次的句子中。
其中,A处位于一个总起的分句,需要填写的是一个对后文起总领作用的成语,以概括后文所列出的“有人……有人……有人……有人……”等几种情况,据此,恰当的成语有“因人而异”“千差万别”等,考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理解填出一个即可。B处需要填写的是一个与“精神萎靡”的词义相反、能表现好的精神状态的成语,如“神采奕奕”“精神抖擞”“生龙活虎”等。
近年来,高考非常重视对考生成语积累和运用水平的考查,创新了几种方式来考查,
一是以开放性试题的形式考查,如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自2022年起增加了补写成语的题型;2023年,在全国甲卷中出现了讲解成语的主观题。
二是以综合性试题来考查,如新课标I卷中修改句中表述不当处的试题,就考查了成语“望其项背”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又如在文言文阅读板块第11题中,出现了材料中的实词与成语在字义上异同的选项。这些试题,都对引导考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丰富成语积累起着积极的作用。
20.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参考答案】(1)语句:①:修改为:“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2)语句:④:修改为:“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发现语言表述问题并进行修改的能力。
【解题说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2条要求,“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本题引导考生认识到,判断句子表达恰当与否不仅要看句子本身,更要看具体的语境。
本题一共有两处表述不当,这两处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第一处的不当要看整个句子。如果只看下句“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引发多种疾病”,会认为这是个正确的句子,但是结合整句话就可以看出这样表述不合适。这句话承接前文,指出睡眠不足或睡眠过度带来的危害,以进一步说明睡眠是众多“充电”方式中最重要的方式,整个句子应该是因果关系,不能用假设关系的“如果”关联语句。
考生要判断出这个错误也不困难,句中“如果”没有与之对应的“那么”,是可能出现错误之处。该处可修改删去“如果”,或将“如果”修改为“因为”“由于”等,使句子形成因果关系;也可将“如果……和……”修改为“无论……还是……”,即分句内部形成条件关系,表示“加重人的疲惫感”“引发多种病症”的条件,而整个句子仍是因果关系的复句。
以上两种修改方式都能做到“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也没有改变原文的意思。第二处是语序不当。根据前文,“问题的关键”指的是“如何通过睡眠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因此,要将原句中的“如何”调整到句子的最前面来。如果将“如何快速”调整到句首,表述为“如何快速通过睡眠让自己精力充沛”,亦与原句意思相同。
从去年开始,高考增加了考查“发现语言表述问题并进行修改”的题目,既包含原来对句子中语病的辨析与修改,同时也加入了对整个语段中表述不当的辨析与修改,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更加综合地考查考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2023年全国甲卷第18题,要求考生发现“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的表述问题,并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这个表述不当处,从表面上看是延续了过去对病句的考查,但实际上考查的范围已经从单一的句子扩大至整段文字,从而突出对实用能力的考查;
表述不当既可视为语病,也可视为衔接不当,考查的是段落话题的一致性。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具备在表述中注意保持不同句子之间叙事角度一致的能力,这种更具综合性的试题对于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解题的难度较之前有所加大。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2023年新高考I卷第19题中。这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备考中,要更重视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整段材料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参考答案】甲: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
乙: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及语句衔接能力。
【解题说明】本题需要考生在准确理解上下文文意的基础上推断并补写空缺的内容。补写语句是全国高考的常见题型。由于补写语句试题能够综合考查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准确表达能力,对判断学生语言素养价值较大,
所以自2012年以来,这道试题基本上都出现在各份试题中,学生对其当是不陌生的。而这道试题的特点和解题策略也相对较为明确,即文中都会涉及专业术语,答题似乎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实际上考生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已知信息,注意层次关系和对照关系,做到“瞻前顾后”,就能准确地进行补写。
甲处,上文有“睡眠不足会导致疲劳无法缓解而残留下来,长此以往,疲劳会像负债一样逐渐累积并且利上滚利”,这个句子的已有信息是“长期睡眠不足”形同“负债”,下文有“即说明你正处于‘睡眠负债’的状态”,由此可得到“睡眠负债”的中心词;后文介绍的是检测自身是否处于“睡眠负债”状态的方法,据此可补写出“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又因为这句话与前句构成顺承关系,句首补写“而”能使表达更流畅。
乙处,前文是说明解决“睡眠负债”最好采取“分期偿还”的方式,这有利于保证睡眠质量、不产生新的疲劳,而后文则指出了睡眠时长不能解决睡眠质量不佳的问题,且补写的句子前有“其实”一词,意在引出要补写的句子是表述一个道理或进行议论,所以此处补写的句子应该是“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以前,补写语句题考查的目标是“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而2023年起,考查的目标修改为“语言表达的逻辑能力及语句衔接能力”。这样的表达更为准确地描述了补写语句题的考查价值,
从更广阔的层面来看,则是更清晰地表达了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兼重思维和语言两个层面考查的总体趋势,以及语用题综合性的特点。这都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备考中,要更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培养。
22.文中画波浪线的“恢复疲劳”,有人说不合逻辑,有人说可以使用。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
【命题立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第5条要求“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学习任务群4”的“学习目标与内容”第5条要求“在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的过程中,对比两种语体用词和造句的差别,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风格差异”。这道试题综合地考查了这两者。
【解题说明】一句话是否符合逻辑,首先要看其表达的确定性。确定性主要表现在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能明确地表达思想。常见的不合逻辑的情况有概念混乱、自相矛盾、否定失当、不合事理等。另外,还要考虑语体的特点,有些时候,文学作品又会故意在表面上违背逻辑,以取得更好的表达效果;有些文章为求表达的生动性,也会借用口语,虽然表达上逻辑不够严密,但表意仍是清晰的,不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偏差。
本题要求对“恢复疲劳”在句中是否合乎逻辑进行判断和分析。回答时,要注意表明观点,并能简要地说清楚理由。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是睡眠质量不佳的后果是疲劳难以得到缓解和消除,身体也就无法从疲劳的状态中恢复过来。从语言的确定性看,这句话不合逻辑,问题是“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的推理不合理,根据材料,睡眠的目的不是让疲劳恢复,而是要保证自己精神饱满,让身心都有“感觉棒极了”的感受。
另外,从语言表述的角度看,这里也出现了否定失当、不合事理的毛病,应当修改为“消除疲劳”“缓解疲劳”“减少疲劳”等更为恰当。从整段文字的角度看,这里的“疲劳”指的是“疲劳状态”,但后者的表述更为书面化,表达不够生动,而这篇科普性材料整体上看生动性特征明显,故此处将“疲劳状态”一词口语化,用“消除疲劳”来表达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的意思。考生既可认为“恢复疲劳”不合逻辑,也可认为可以使用,只要将理由说清楚即可。
近两年来,全国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题型不断创新,以2023年为例,全国甲卷在形式和题型上的双创新,我们可将之视为大创新;新课标I卷在标点符号、词语、句式等考点上的考查角度和方式的创新,我们可将之视为小创新。
这些创新,都具有以下特点:试题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更为突出,对学生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掌握要求更高;试题的语言性更强,对学生语言积累水平有了更高要求,在考场中学生除了要有知识上的准备以外,还需要借助日常积累的语言感觉来解决问题。
这启示我们,一是仅依靠机械刷题,很难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二是要通过不同类型的语料来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