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形象之羽 展议论之翼——议论文写作中的形象化说理能力培养

教育   2024-10-16 09:30   甘肃  

文字∣叶春雷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好的议论文,不仅要思想深刻、逻辑严密,还要形象生动、富有文采。学会用生动形象的文字进行说理,就能把复杂枯燥的问题论述得浅显易懂、妙趣横生。而要提升议论文形象化说理能力,我们就得学会运用文学的手段,化抽象为具体,运用形象思维来为说理服务。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如何提升形象化说理的能力。


巧用譬喻,举重若轻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较为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中国古代哲学家在论述抽象的道理时,常常运用取譬设喻的方法。如,老子为了说明暴力一定不会持久,就用了“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个譬喻。

这个譬喻来自写作者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狂风骤雨来得迅猛,去得也迅速,绝不会像连绵秋雨那样旷日持久。老子用人们熟知的暴风骤雨做引子,传达“凡事用力过猛,就不能持久”的道理。论述语言亲切自然、形象生动。

议论文用精妙的譬喻来说理,能达到举重若轻、化难为易的效果。如在优秀习作《别开错窗户》中,作者为了论述“怀着不同的心境,看不同的景致,就会体味出全然不同的人生”的观点,设置了这样一个譬喻:

一个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在埋葬她心爱的小狗,不禁泪流满面,悲恸不已。外祖父见状,连忙引她到另一个窗口,让她欣赏玫瑰花园。果然,小女孩高兴起来。老人拥着小女孩说:“孩子,刚才你开错了窗户。”

很显然,作者将抽象的道理用“别开错窗户”这个直观形象的譬喻来论述,文章观点就非常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因为,你的视角决定了你会看见什么样的景象,拥有什么样的心态。所以,一个人的心态对他的人生方向起关键作用。这个相对抽象的哲学思想,通过“别开错窗户”这样生动形象的譬喻来论证,就收到了“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比喻论证要贴切,关键是要抓住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开窗户这个动作看似随意,近乎是出自一个人的本能,但其行为其实是受人的主观意识支配的。人有什么样的主观意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分析,“开错窗户”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选择的错误,而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这个有机关联,深刻阐述了一个人的心态对他的人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这就是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譬喻的精妙之处,正在这里。

善用类比,触类旁通

类比论证,其实就是用人们相对熟悉的、易懂的事物,来类比人们相对陌生的、难懂的事物,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思想的一种论证方法。如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在《学术与人生》的讲演中,为了论述人类要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他采用了一个很精彩的类比:

一个人太成熟会让人害怕,因为太成熟,会老于世故,会以为自己样样都懂,这基本上也就是成年类人猿的表现。类人猿跟人最相像的阶段是幼年,充满了好奇心,不断模仿、学习,慢慢长大成年了,就觉得自己样样都懂,开始教训起幼年类人猿了。

这个类比可以说是充满知识性、趣味性的。成年人的自以为是、浅尝辄止是很难自知的,正所谓“当局者迷”;但人类对类人猿行为的观察认识却已经很深入了,正所谓“旁观者清”。

作者拿“旁观者清”来破解“当局者迷”,人类对自身的弱点一下子洞若观火。读者读后恍然大悟,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居然还和类人猿犯同样的错误,这还了得,一定得改正才好呀!所以,这一类比实在有催人自新的鞭策效果。这一类比的妙用,可以用鲁迅先生的“于无声处听惊雷”来形容,其振聋发聩的效用不言而喻。

类比论证除了可以用来进行反面讽谏,还可以用来进行正面说理。如我们熟悉的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为了论述马克思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巨大价值,恩格斯采用了一个类比: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恩格斯用自然科学领域中的“进化论”这个天才发现,来类比马克思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同样天才的发现,这就将马克思这一发现的巨大价值,非常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有多么重要,马克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运动法则就有多么重要。

妙用归谬,趣味横生

归谬法是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

运用归谬法,就是为了让错误的观点自相矛盾,从而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效果。事实上,议论文写作中的妙用归谬法,除了可以加强论证力度之外,还可以营造奇妙的荒诞效果,增强议论文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樗斋雅谑》中记载一则用归谬法论战的例子。故事讲的是:一人丧母,偶然吃红米饭。一个腐儒认为不妥,说红米是喜色,不能在服丧期间食用。这人反驳说,既然如此,那么吃白米饭,就说明家中有丧事吗?

反驳者先肯定对方观点正确,然后加以合理引申——既然红米表示喜庆,那么白米则表示服丧,从而得出结论“吃白米饭就表明家里有丧事”——这个结论的荒谬不言而喻,对方的观点则不攻自破。同时,论证营造出的荒诞效果,又让人忍俊不禁,如此就大大增强了论说文的趣味性、形象性。

鲁迅先生在杂文中对归谬法的使用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譬如《关于妇女解放》开头,就有一个绝妙的运用归谬法的例子:

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女子与小人归在一类里,但不知道是否也包括了他的母亲。

鲁迅先生的意思是,如果你承认女子与小人是一类,那么你的母亲也是女子,她也应该与小人是一类。一个人骂自己的母亲是小人,这不是非常荒谬吗?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善于使用归谬法,这就叫“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需要注意的是,中学生在运用归谬法增强文章的趣味性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对方观点的荒谬之处,要逻辑清晰地加以引申,将对方观点逼入死胡同,从而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论证过程中,“逻辑清晰地加以引申”是关键,否则,你就会犯和对方一样的错误,文章论述的力量没有了,那论述的形象性就无从谈起。

化用典故,增强诗性

如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作文题论述“移用、化用、独创”这个话题,考生有这样一段阐释,其论述就富有形象性:

此间“翼然”二字是羊祜的不舞之鹤,是玉卮无当,是蝉不知雪;“泻玉”则颇显“去年旧雪烹茶相与留客,新柳暂借杯中三分色”的融故纳新之诗意;而“沁芳”别有风流蕴藉之境,如画中留白,遐想无限。

考生用诗一般形象生动的语言,来阐释抽象的概念,突出“移用”的呆板、“化用”的睿智、“独创”的风流。这段文字恰如回风舞雪,飘逸空灵,为抽象的说理文赋予了形象的诗情,读起来满口留香,韵味无穷。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段文字中,考生巧妙化用典故,让论说文的诗性气质非常突出。譬如羊祜的“不舞之鹤”,就是出自《世说新语·排调》中一个非常有名的典故:

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

西晋人羊祜养了一只鹤,这只鹤善于伴随着音乐跳舞。羊祜曾经向客人炫耀,客人们不相信,羊祜就把鹤赶出让它当众表演。不料,那只鹤披散着羽毛、神情委顿,根本不肯跳舞。“不舞之鹤”字面上指不肯跳舞的鹤,实则用来比喻名不副实的人。考生用“不舞之鹤”比喻“移用”的呆板、了无生气,用得实在是精当。如果我们能在议论文中巧妙化用前人典故,做到妥帖适用、水乳交融,那么无形中就会提升议论文典雅优美的诗性气质,文章论述的形象性定然会大大增强。

要想提升议论说理能力,我们就要学会用具象化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形象化,恰如贺铸在描写愁绪的词中所写的“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样,将抽象的“闲愁”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此,我们的议论文就一定会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文学的韵味。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