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特殊句式还原与赏析

教育   2024-10-21 09:30   甘肃  

文字∣刘静雯

图片∣网络

未经许可 谢绝转载

获取课件请添加文末微信咨询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结晶,它不仅包含了中华民族不朽的历史文化,更蕴含着华夏儿女深深的民族情感,且中国古典诗词与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相比,有更富抒情性、含蓄性、跳跃性、精练性的特点。

由于其篇幅有限,古典诗词不仅要语言精练、情感丰富,还要合乎音韵、对仗、节奏等方面的要求,因而产生了诗歌语言句式的形变,

有的诗人也会为了追求“陌生化”的效果而对句式进行形变,于是就出现了不合常规的特殊句式。

本文通过对古典诗词中特殊句式的还原与赏析,提高读者对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水平。



一、古典诗词特殊句式的分析

按照传统的分类方法可将句子划分为主、谓、宾、定、状、补六大类成分。其正常的语序应是:[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但在古典诗词中,句子成分的常规顺序时常会被打乱,形成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倒装、定语移位(定语前置和定语后置)、状语移位(状语前置和状语后置)等语序倒装的情况。

诗歌的特征在于精练,在于脱俗新颖,在于富有跳跃性,常规句式势必会节制这种精练、脱俗和跳跃感。

古典诗词要追求“诗家语”和“陌生化”的效果,简短的诗句不仅要以精练的语言表达出诗人的所思所感,还要尽可能延长人们的审美过程,因而诗句中的省略的情况必然存在。

闻一多在《怎样读九歌》中曾写道:“本来诗的语言之异于散文在其弹性,而弹性的获得,端在虚字的节省。”但古典诗词中的省略不仅有虚词,多数情况下,实词也可以进行省略。

古典诗词中的成分省略可大致划分为主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定语的省略、状语的省略、中心语的省略和虚词的省略六大类。

二、古典诗词特殊句式的还原

为方便理解古典诗词中所蕴含意象、意境、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我们首先需要将遇到的特殊句式还原至常规的句式结构。

对于语序倒装的情况,我们可以按照现代汉语语序的标准将其还原为正常语序,再进行理解。

在对语序倒装的诗词还原的过程中,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在词语、句法使用方面的高超技艺。

对于有成分省略的古典诗词,我们需要在找出被省略的成分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句式结构的要求将其补充完整。

此外,通过对古典诗词中的省略句与散文语言中省略的差异来感知古典诗词中成分省略的优势与不足也不失为古典诗词品读的好方法。

(一)调整词序,恢复句子正常语序

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有“城阙辅三秦”一句,单从语法角度来讲不存在语序倒装的问题。但从地理位置方面考虑时,可以得知句中的主语和宾语在位置上进行了互换。

王勃是唐代诗人,那“城阙”就应是京城长安。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之后,将秦国的故地一分为三,封为雍、塞、翟三国。由此可知,该句的正常语序实际上应为“三秦辅城阙”。

岑参《逢入京使》首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中,“故园”作为一个名词位于谓语动词“望”之前,符合句子的语法结构,

但从意思上来分析,“故园”作为一个地点只能是“东望”的对象,所以此句实际上应是作者“东望故园”感觉路途遥远,眼泪沾湿了衣袖也无法将眼泪擦干。

(二)整合句意,完善句子成分

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一句,按字面意思理解应为“主人从马上下来,客人在船上坐着”。

但这与作者所表达的情况并不相符,实际是“下马”这一动作缺少了部分主语“客”,“在船”前同样缺少了部分主语“主人”,

两个动词的主语其实是一致的。这种以诗文中相连的词句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来表达出完整句意的省略句称之为互文句。

类似的还有王昌龄《出塞》中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一句。“明月”和“关”既属于“秦时”又属于“汉时”,翻译过程中省略的部分是必须补充完整的。

三、古典诗词特殊句式的赏析

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句式对于丰富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与意义。

与散文语言相比,古典诗词中的语序倒装和成分省略并非都为满足诗词创作规则所为,部分句子中合理的倒装与省略反而具有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不仅强化了古典诗词的表现功能,又可以使人领略到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

(一)语序倒装句的赏析

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句,从平仄、音韵的要求上来看,其为满足合辙押韵的要求将动词进行了后置,

其原句本应为“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但若读者仔细揣摩、反复品味,可以发现除了形式不同,这两句诗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有明显差别。

常规语序“黄河流入海”只是对一种自然现象的描述,但倒装句“黄河入海流”一句中,将“入”字前置,更侧重对“流入”这一动作过程的刻画,将黄河水奔腾的气势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场景就在眼前。

又如宋代诗人志南的《绝句》中“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一句,其主语应为位于句末的两个名词“杏花雨”和“杨柳风”,很明显将主语和谓语进行了倒装,为何要如此倒装呢?

一是为了符合押韵的要求,

二是通过倒装可以从新的角度抒发自己的情感。

结合全诗可知,该诗主要记述了作者春日出游的场景,那么作者是如何展现这春之美好的呢?诗人把重点放在了“欲湿”“不寒”二词上。

“欲湿”一词描绘出早春时节似有若无的蒙蒙细雨滋润着杏花的景象,“不寒”一词又借在春风中摇曳的杨柳写出了春风轻拂给人带来的丝丝暖意。

作者通过杏花雨和杨柳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展示了春天的无限美好以及作者自己对春日美景的喜爱。

(二)成分省略句的赏析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既写出了作者酒后的心境,又写出了其漂泊于江湖之中的感受。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柳永并没有选择哀怨、愁苦、相思等直接抒情的字词,也不依靠比喻、夸张等修辞,而是以“杨柳岸”这个易使人产生无限相思的地点来作为自己酒醒之后的归处,

与此同时,又通过“晓风”“残月”这两个既清新又凄婉的形象的衬托,构成强烈的对比和呼应,使人获得空间宽广、时间连绵的审美感受,营造出一种朦胧、深邃且独特的艺术氛围。这种神秘的艺术氛围依靠三个名词性短语的罗列而存在,

在散文语言中,这种特殊的句式是很难见到的,因为它不符合语法规则。但如果将此句还原成符合语法规则的正常句式,应为“今宵酒醒何处?于杨柳岸,看晓风拂残月”。

将该句中缺少的动词补充完整之后,反而缺少了意境美,作者的那种细腻的凄楚惆怅、缠绵俳恻的情感与周围的场景反而有了疏离感,情景融为一体的感觉也不复存在。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句中包含了十个代表事物的名词,

虽然在句中这些名词结合成了几个偏正结构,但更是因为部分名词做了定语的原因,句中的具体形象更加具体可感。如读至“鸡声”一词,村野之中的公鸡在黎明时分引颈长鸣的

画面便立即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茅店”“人迹”“板桥”也是如此。句中省略了谓语动词,又没有提及一个“早”字,仅靠名词意象的叠加就简练又含蓄地刻画出了作者早行的凄凉感受和寂寞心境。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古典诗词中特殊句式进行还原、赏析,调整语序、补充句子成分,将古典诗词中形变的句子还原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的句子,能够让读者迈出理解古典诗词的第一步。

在还原古典诗词之后,将诗人的原作与自己还原后的诗句进行比较品析,体味在还原过程中丢失的诗味,并将其中丢失的诗味补充完整,才能够真正做到对古典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关于我们:

“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己,望如朝曙。“

日新语文”发愿温故知新、弃旧图新,以求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之功。公众号主要发布新高考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新教材备考资源及系列课件。

课件购买: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请长按文章末尾二维码添加公众号管理人员微信,付费购买,若公众号管理人员未立刻回复,请耐心等候。所购课件仅供个人教学使用,请勿传播给他人使用、上传到学科网或百度文库。侵权必究,感谢您的理解。

版权声明:

出于学习和交流需要,本号使用了部分免费网络资源,如果无意中侵犯了原创版权,请在公众号后台留言,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联系公众号管理人员处理。


日新语文
日新语文,专注高中语文教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