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水、培藻还是生物絮团?揭秘最佳调水策略!

百科   2024-12-11 05:10   河南  


编辑 | 水产研究社
最新首发 | 了解最新水产养殖知识,关注:水产研究社

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养殖方式(换水、藻类、生物絮团) 对不同生长阶段 (1g、20g、40g)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确定不同规格斑节对虾最适生长环境,为斑节对虾全人工繁殖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材料

实验虾为本课题组培育的斑节对虾仔虾,在 667㎡池塘内暂养。

芽孢杆菌,总菌数≥2x10的8次方CFU/g; 蔗糖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 99.9%,单细胞藻类;鱿鱼磷虾购自海鲜市场,鱿鱼蛋白含量 60%,磷虾蛋白含量 65%(干重)。

1.2 实验设计

1.2.1三种养殖方式在1g 斑节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于6月28-8月21在中国水产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室外进行,使用 12个 500L 玻璃钢桶进行养殖实验,养殖水体 400 L;

养殖海水经沙滤后,再经紫外杀菌消毒,暴气一天后使用,淡水为自来水。

实验期间,气石24h 充气增氧,盐度 18~23,实际水温范围 25~30℃,pH 7.5~8.1,溶氧 5.0~7.0mg/L。

实验设定 3 个组,分别为生物絮团组、藻类组、换水组。

生物絮团为每 3 天按5g/m³添加芽孢杆菌,将细菌活化后均匀泼洒至桶内,并依据Avnimelech C/N 计算公式计算出的 CN 为 20,每天 10:00 按照饲料投喂量的 77%添加蔗糖,蔗糖经水溶后均匀泼洒至桶内,实验全程不换水;

藻类组为放苗前 4 天每天上午 8 点按 1/m³添加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培养水体中原有微藻,实验期间保持水体透明度在 40cm 左右;

换水组为每3天换30%的水。每组4个平行,每组放养30尾/桶,选取暂养至(1.34±0.02)g的斑节对虾,养殖 56d,每天 8:00、17:00 和 22:00 按照对虾体重的 4%投喂粗蛋白含量为 42%的对虾颗粒饲料,记录投饵量,并根据天气和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

1.2.2三种养殖方式在20g 斑节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于7月21-年9月20在中国水产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室外进行,使用9个5x4x1m 水池内进行养殖实验,养殖水体 20m³,养殖海水经沙滤后,再经紫外杀菌消毒,暴气一天后使用,淡水为自来水。

实验期间,气石 24h 充气增氧,盐度 18~23,实际水温范围 25~30℃,pH7.5~8.1,溶氧5.0~7.0mg/L。

实验设定 3 个组,分别为生物絮团组、藻类组、换水组。生物絮团组为每 3 天5g/m³添加芽孢杆菌,将细菌活化后均匀泼洒至桶内,并依据Avnimelech C/N计算公式计算出的 C/N 为 20,每天 10:00 按照饲料投喂量的 105%添加蔗糖蔗糖经水溶后均匀泼洒至桶内,实验全程不换水;

藻类组为放苗前 4 天每天上午8 点按 1g/m³添加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培养水体中原有微藻,实验期间保持水体透明度在 40cm 左右;

换水组为每 3 天换 30%的水。每组 3 个平行,每池放养 60 尾/池,选取暂养至(22.93±0.32)g 的斑节对虾,养殖 60d,每天 8:00、22:00 按照对虾体重的4%投喂粗蛋白含量为55%的对虾颗粒饲料,12:00、17:00 按照对虾体重的 16%分别投喂鲜鱿鱼和磷虾,记录投饵量,并根据天气和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

1.2.3三种养殖方式在40g 斑节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实验于10月26日-11月26日在中国水产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深圳试验基地室外进行,在室内 (屋顶透光)9个 1.8x1.7x1m 水池内进行养殖实验养殖水体 3m³,养殖海水经沙滤后,再经紫外杀菌消毒,暴气一天后使用,淡水为自来水。

实验期间,气石 24 h 充气增氧,盐度 18~23,每个池均有1个水热加温管,温度上限设定为30±0.5℃,实际水温范围25~30℃,pH7.5~8.1,溶氧5.0~7.0mg/L;

实验设定 3 个组,分别为生物絮团组、藻类组、换水组。

生物絮团组为每 3 天按5g/m³添加芽孢杆菌,将细菌活化后均匀泼洒至桶内,并依据 Avnimelech C/N计算公式计算出的C/N为20,每天 10:00 按照料投喂量的 105%添加经水溶后均匀泼洒至桶内,实验全程不换水;

藻类组为放苗前 4 天每天上午8 点按 1g/m³添加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培养水体中原有微藻,实验期间保持水体透明度在 40cm 左右;

换水组为每 3 天换 30%的水。每组 3 个平行,每池放养 20 尾/池,选取暂养至(43.12±0.45)g 的斑节对虾,养殖 60d,每天 8:00、22:00 按照对虾体重的4%投喂粗蛋白含量为 55%的对虾颗粒饲料,12:00、17:00 按照对虾体重的 16%分别投喂鲜鱿鱼和磷虾,记录投饵量,并根据天气和摄食情况适当调节投喂量。

1.3样本采集与指标测定

养殖过程中,每天使用日常水质检测仪(YSI556,美国)测量养殖水体的温度(T)、溶解氧(DO),PH 计(PHB-3,上海三信)测量 pH。

实验隔 9d 取水样氨(NH4-N)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活性磷酸盐(PO43-P)、叶绿素-a(Chl-a)、异养细菌、芽孢杆菌(Bacillaceae)。

水样通过 0.45μm 微孔滤膜,使用真空抽滤泵进行过滤,滤液用于水质指标测定,水质分析按照 GB17378.4-2007 进行,NH4-N 浓度测定采用次溴酸盐氧化法,NO2-N 浓度采用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NO3-N 浓度测定采用锌-镉还原法,PO43-P 浓度测定采用抗坏血酸还原磷钼蓝比色法;

异养细菌、芽孢菌按照水生微生物采集方法,采集各桶混合水样 100mL,保存在已灭菌的 250mI三角瓶中,4℃低温保存,4h 内带回实验室,用于水体异养细菌和芽孢杆菌数量的检测,异养细菌数量的检测采用 2216E 涂布计数法,水样80℃水浴 15 分钟 后采用2216E涂布计数法用于芽孢杆菌数量的检测;Chl-a 采用分光光度法。

实验结束后将虾饥饿 24h 后,用毛巾吸干虾体表面水分,称其体质量。生长指标为特定生长率 (SGR),成活率 (SR),肥满度 (K),料系数(FCR)。

1.4数据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并利用 Duncan’s 多重比较法分析组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并利用 LSD 法进行单因素方差多重比较。

2.结果

2.1三种养殖方式在1g 斑节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表4-1为三种养殖方式对 1g 左右斑节对虾的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生物絮团组SGR和 SR 均显著高于藻类组(P<0.05),换水组和其他两组 SGR 和 SR 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生物絮团组对虾 K 和 FCR 显著小于其他组(P<0.05),藻类组 K 和换水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 FCR 显著大于换水组(P<0.05)。

养殖前期各组 NH4-H 浓度变化基本一致(图4-1-a),养殖中期开始藻类组NH4-H浓度一直维持在各组最高水平,尤其是养殖后期,NH4-H 浓度上升幅度最大;

而整个养殖周期中生物絮团组和换水组 NH4-H 浓度呈现交替上升的趋势,至8月21日生物絮团组NH4-H 浓度为1.08mg/L 高于换水组的0.58mg/L。

图4-1-b 为各组NO2-N 浓度的变化趋势换水组 NO2-N 度一直维持在很低的水平;

生物絮团组在7月16日NO2-N 浓度达峰值0.71 mg/L,之后一直在0.4 mg/L以下,而藻类组 NO2-N 浓度基本呈持续上长趋势,至8月12日到达峰值 3.55mg/L,8月21日下降到2.03mg/L,在养殖中后期NO2-N 浓度有小到大依次为:换水组<生物絮团组<藻类组。

NO3-N 浓度变化如图 4-1-c,生物絮团组和换水组 NO3-N 浓度变化比藻类组平稳,整个养殖周期中两组NO3-N 浓度均维持在 3.5g/L以下,且均在7月 16 日达到峰值。

而藻类组NO3-N 浓度变化较剧烈,至8月21日NO3-N 浓度已经达到了 45.83mg/L。

各组PO43-P 浓度变化如图4-1-d,生物絮团组和藻类组 PO43-P 浓度变化最为剧烈,之后两组PO43-P 浓度变化趋于平缓,换水组PO43-P 浓度整个周期中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7月16日后PO43-P 浓度均呈现换水组<生物絮团组<藻类组的趋势。

Chl-a 浓度变化如图 4.2-a,前期和中期3 组Chl-a 浓度相差不大,到后期藻类组Chl-a 浓度浓度上升较明显,且整个养殖周期中藻类组 Chl-a 浓度一直维持在最高,生物絮团组和换水组 Chl-a 浓度变化较平稳。

整个养殖周期中生物絮团组异养细菌数量均高于其他 2组(图 4.2-b),前9 天异养细菌数量变化最明显,7月 7日之后异养细菌的数量变化趋于平缓;

藻类组和换水组均在7月7日达到峰值,分别为 0.96、0.84mg/L,之后变化趋于平缓。

整个养殖周期中生物絮团组芽孢杆菌数量均高于其他 2 组(图 4.2-c),其峰值36.47X10的3次方cfu/ml出现在8月3日,之后急剧下降;

而藻类组和换水组芽孢杆菌数量在整个周期内都很少,峰值均未超过 0.3X10的3次方cfu/ml。

2.2三种养殖方式在20g 斑节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表 4-2为3种养殖方式对 20g 斑节对虾生长及成活的影响,生物絮团组 SGR 显著高于换水组(P<0.05),而藻类组和其他 2 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

生物絮团组 SR显著高于其他 2组(P0.05),比换水组 SR 高出 23.33%,

SR 由小到大依次为换水组<藻类组<生物絮团组:K 3 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小达到依次为生物絮团组<藻类组<换水组。

各组NH4-N 浓度变化如图 4-3-a,生物絮团组整个周期中变化较平缓,NH4-N 峰值出现在8月26日,为0.438mg/L。


藻类组NH4-N 浓度前期较稳定,8月17 日起开始出现较快的增长趋势,至9月4日到达峰值,为0.965mg/L。

换水组7月3日有一个急剧上升的趋势,至8月8日NH4-N 浓度已经达到了 1.378mg/L,之后又出现了回落,NH4-N 浓度为3 组中变化最大的。

各组NO2-N浓度变化如图4-3-b 所示,生物絮团组NO2-N浓度7月30日后增幅较大,在8月8日达到峰值 0.354mg/L,之后开始下降;

藻类组至8 月26 日NO2-N浓度一直较低,8 月 26 日后增幅较大,至9月20日NO2-N度达到了0.412mg/L;换水组NO2-N浓度7月30日后增幅较大,至8月17日NO2-N浓度达到了0.383mg/L。

养殖前期生物絮团组和换水组NO2-N 浓度明显高于藻类组,但中期开始藻类组NO2-N浓度上升较快,9 月4日之后藻类组NO2-N浓度一直高于其他 2 组。

除8月8日生物絮团组NO2-N浓度高于藻类组外,2组NO2-N浓度变化和本趋于一致,均在8月17 日达到峰值,之后出现先下降又上升的趋势;

换水组NO2-N浓度前期一直处于上升的状态至 8月 17 日达到峰值 8.378mg/L,之后出现下降,后期NO2-N浓度变化趋于平稳(图4-3-c)。

各组PO43-P浓度变化无显著规律(图4-3-d),生物絮团组PO43-P浓度先升后将又升的趋势,至9月20日PO43-P浓度达到了0.346mg/L,为3组中最高;

藻类组和换水组PO43-P浓度均在8月 17 日达到峰值,分别为0.287 g/L、0.294 mg/L,之后有所下降,至9月20日3 组PO43-P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换水组<藻类组<生物絮团组。

各组Chl-a 浓度如图4-4-a,前期生物絮团组 Chl-a 浓度处于持续增加的趋势,后期Chl-a 浓度波动较强;

藻类组 Chl-a 浓度前期一直处于增长的趋势,至8月26 日达到峰值,之后出现了下降,至9月 20 日 Chl-a 浓度已经下降到了 14.67μg/L; 

换水组Chl-a 浓度峰值出现在8月17 日,仅为39.51μg/L,之后 Chl-a 浓度缓慢下降。在养殖

后期3 组 Chl-a 浓度由小到大依次为换水组<藻类组<生物絮团组。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生物絮团组异养细菌的数量都明显高于其他 2组 (图4-4-b);

生物絮团组异养细菌峰值出现在 8月26日,为16.80x10的五次方cfu/ml,其他时期异养细菌数量变化都相对较平稳;

藻类组和换水异养细菌数量变化基本一致,整个养殖周期中异养细菌数量均在 3.20x10的5次方cfu/ml 以下。

生物絮团组芽孢杆菌数量前期持续下降,8月8日至9月4日杆菌数量趋于稳定,之后又出现了上升的趋势;

藻类组和换水组在整个周期中芽抱杆菌数量均维持在很低的水平,2组最大值分别仅为0.19x10的3次方cfu/ml、0.43x10的3次方cfu/ml,且变化趋势基本致(图4-4-c)。

2.3三种养殖方式在40g 斑节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

表 4-3 为三种养殖方式对 40g 斑节对虾生长及成活的影响,生物絮团组和换水组SGR 和SR 均显著高于藻类组(P<0.05),SGR 为换水组最高,SR 为生物絮团组最高,K3 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小到大依次为藻类组<换水组<生物絮团组

3 讨论

近几年生物絮团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运用生物絮团技术可以维护养殖水体水质稳定,提高养殖生物的生长和存活率,降低换水率。

三种养殖方式中藻类组 1g 左右的斑节对虾生长和存活率最小,这与藻类易受到包括阳光、温度、盐度等在内的影响有关,由于 7、8 月份天气多雨影响了藻类的生长,后期出现了“倒藻”的现象,严重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

换水组除肥满度以外各项指标均在其他 2 组之间,换水虽可以清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但换水会排出养殖环境内形成的有益菌和藻类,还会造成对虾的应激反应,有害细菌的传播等。

生物絮团组肥满度和 FCR 均显著高于其他 2 组(P0.05),且 SGR 和 SR 也是各组最高的,这是因为细菌对外界条件的变化不敏感,甚至有些芽孢杆菌能耐受极低的温度,而且凡纳滨对虾养殖中饲料中的蛋白含量降低到 25%时,不会影响用生物絮团技术养殖的对虾的生长,菌体蛋白可以部分满足对虾对蛋白的需求。

为满足对虾不同时期对营养的需求,用商品料、鲜鱿鱼和磷虾投喂 20g 和40g 斑节对虾,在 20g 斑节对虾养殖中,生物絮团组 SGR显著高于换水组(P0.05),SR 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这与 Azim 研究的生物絮团组罗非鱼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相符(P<0.05),且 SGR、SR 换水组最低。

8 月 13 日台风带来的阴雨天气严重影响藻类的正常生长,藻类组出现了藻类的大量死亡,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严重影响对虾的健康生长,而生物絮团和换水组受天气影响较小;各组肥满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这与投喂鲜活饵料有直接关系。

生物絮团中的细菌通过消耗提供的碳源来同化水体中的无机氮,达到去除NH4-N、NO2-N 等有害物质的效果,藻类在生长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吸收水体中的无机氮,而换水是最直接有效的去除有害物质的途径。

藻类组中后期各项水质指标都高于其他 2 组,而生物絮团组和换水组各项指标都较稳定,主要由于 7、8 月份天气变化无常,藻类无法正常生长有关,藻类组 Chl-a 在前期没有明显的升高,而生物絮团组异养细菌数量和芽孢杆菌数量却有明显的升高,异养细菌同化掉了水体中的无机氮,换水组可以通过换水直接去除有害物质达到维持水质的效果。

养殖后期出现了短暂的晴天,藻类随之大量繁殖,但是后面出现了“倒藻”的现象,而生物絮团组异养细菌数量却没有明显变化,这进一步证明天气变化对细菌的影响要小于对藻类的影响,换水组整个周期中各项生物指标都很低。

从各项指标可以看出生物絮团养殖方式更适合1g 左右斑节对虾所需养殖环境。

在 20g斑节对虾养殖试验中,换水组前期各项水质指标都比较高,这与鲜活饵料会显著增加对虾氮和磷的排泄,换水量不足有关,后期各指标降低是由于对虾死亡率高,投饲量减小。

生物絮团组和藻类组可以通过同化作用消除水体中的氮和磷,藻类组前期各指标都相对较低,但台风过后虽然经过少量多次的换水各指标依然有明显上升,尤其是 NO2-N,这是由于藻类组出现的“倒藻”的现象,而水体中异养细菌数量相对较少,从 Chl-a 浓度的变化可以看出藻类数量明显降低。

生物絮团组异养细菌数量和 Chl-a 浓度受影响有限,生物絮团可以促进藻类的繁殖同时还有起到稳定藻类的作用,台风过后细菌数量和 Chl-a 浓度又回升到原来差不多的水平,故 NH4-N、NO2-N 的浓度没有藻类组上升的明显。

换水组各项生物指标整个周期都相对较低,天气对其各项生物指标的影响均有限。


水产研究社
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水质调节,技术交流,生态养鱼,养虾,养蟹,健康渔业,您值得信赖的水产小帮手。
 最新文章